21-30 A、C、A、D、A、A、D、B、B、B 31-34 D、D、A、D 二、填空题
1、脱氧胸苷三磷酸(或三磷酸脱氧胸苷) 尿苷二磷酸(或二磷酸尿苷) 2、DNA(或脱氧核糖核酸) RNA(或核糖核酸) 3、7-甲基鸟苷三磷酸 -CCA-OH
4、三叶草 氨基酸臂 反密码环 倒L 5、3’,5’-磷酸二酯键 共轭双键 260 6、mRNA tRNA rRNA
7、右手双螺旋 氢键 碱基堆积力 8、核苷酸 碱基 戊糖 磷酸 9、脱氧核糖 碱基 三、名词解释
1、增色效应:在DNA解链过程中,由于有更多的共轭双键得以暴露,含有DNA的溶液在260nm处的吸光度随之增加,称为增色效应。
2、Tm值:是指DNA双链解开50%时的环境温度。
3、DNA变性:是指在某些物理和化学因素作用下,双螺旋DNA 分子被解开成单链的过程。 四、简答题
1、DNA二级结构模型名称是什么?结构要点有哪些?
DNA二级结构模型名称是右手双螺旋,结构要点包括以下几点:
(1)DNA分子由两条反向平行(一条为5’→3’,另一条为3’→5’)的脱氧多核苷酸链组成,两条链围绕同一个假想的中心轴形成右手双螺旋结构。
(2)由脱氧核糖和磷酸间隔相连而成的亲水骨架在螺旋分子的外侧,而疏水的碱基对位于螺旋分子内部,碱基平面与中心轴垂直。两条链同一水平面上的一对碱基借助于氢键相连,并且总是A与T、G与C配对相连。A与T之间形成两个氢键,G与C之间形成三个氢键,两配对碱基称为互补碱基,这一规律称为“碱基配对规律”。 (3)DNA双螺旋的表面形成一个大沟和一个小沟,大、小沟携带了其他分子可识别的信息,蛋白质分子就是通过这两个沟与碱基相识别的。
(4)双螺旋的直径为2nm;两相邻碱基对形成的夹角为36°,因此,螺旋旋转一周有10个碱基对;相邻碱基平面间隔0.34nm,螺距为3.4nm。
(5)双螺旋结构比较稳定。横向维系力是配对碱基之间形成的氢键;纵向维系力是碱基堆积力。
2、真核生物成熟mRNA的加工过程包括哪些? (1)5’-末端加一7-甲基鸟苷三磷酸的帽子结构。 (2)3’-末端加一多聚腺苷酸的尾巴结构。 (3)剪切掉内含子,连接外显子。
第三章 酶
一、选择题
1-10 C、D、D、A、D、B、D、D、E、D 11-20 B、D、D、C、B、D、A、C、A、A
21-32 A、B、D、E、C、B、C、B、B、A、E、B 二、填空题
1、结合基团 催化基团
2、辅酶 辅基 3、活细胞 蛋白质 4、单纯酶 结合酶 5、二氢叶酸合成 6、降低反应的活化能
7、不可逆性抑制作用 可逆性抑制作用 8、酶蛋白 辅助因子 9、解磷定
10、酶蛋白 辅助因子 没有 两者结合在一起 11、V=Vmax[S]/Km+[S] Km
12、高度的特异性 高度的不稳定性 酶活性的可调节性
13、可催化相同的化学反应,但酶蛋白的分子结构、理化性质乃至免疫学特性不同的一组 两 五
14、竞争性抑制 非竞争性抑制 反竞争性抑制 15、增大 不变 16、变构调节 17、竞争性抑制 18、活性中心 三、名词解释
1、酶原与酶原的激活:有些酶在细胞内合成或初分泌时只是酶的无活性前体,此前体物质称为酶原。在一定条件下,酶原向有活性酶转化的过程称为酶原激活。
2、酶的活性中心:指由一级结构上相距可能较远、在空间结构上彼此靠近的必需基团组成的能与底物特异结合并将底物转化为产物的具有特定空间结构的区域,。
3、同工酶:是指催化相同的化学反应,而酶蛋白的分子结构、理化性质乃至免疫学性质不同的一组酶。
4、辅酶和辅基:与酶蛋白结合疏松,可以用透析或超滤方法除去的辅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