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思主义原著选读完整版

第六条,批判了费尔巴哈对人的本质的抽象的理解,阐明了人的本质是实践的产物,是社会关系的总和。费尔巴哈在批判宗教神学的斗争中,把宗教的本质归结为人的本质,这是正确的。但是费尔巴哈对人的本质却作了抽象的错误的理解。在他的哲学中,把人理解为自然的人,把人的本质理解为一种自然共同性或自然本质。马克思在批判费尔巴哈抽象的人的本质时,明确地提出了人的本质在其现实性上“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这一著名命题。这里讲的“类”是当时的术语,指的是人的理智、意志和感情等共同特性。

第七条,批判费尔巴哈对“宗教感情”和人的本质的错误观点,进一步阐述了在人的本质问题上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观点和费尔巴哈的错误观点的区别。马克思认为人的本质是社会的产物,并随着社会关系的不断变化而发展着的。费尔巴哈的错误就在于没有认识到人的本质是社会关系的产物,却把人和人的本质说成是超阶级、超社会的东西,这实际上是不存在的。

第八条,指出社会生活本质是实践,论述了实践活动是社会生活的基础,阐明了理论对实践的依赖关系。实践活动是人类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基础。生产实践是最基本的实践活动,它在社会生活中起着尤为重要的作用。实践活动是推动人类社会不断前进发展的动力。所以离开社会实践就无法理解社会生活的本质和规律。理论来源于实践,不管正确与否,都是对人类社会生活的反映,也都能在社会实践中找到它产生的根源和解决的途径。所以马克思指出“凡是把理论导致神 秘主义的神秘东西,都能在人的实践中以及对这个实践的理解中得到合理的解 决。”

第九条,指出包括费尔巴哈在内的直观唯物主义不了解社会生活的本质,从而陷入了历史唯心主义,直观的唯物主义不了解实践在社会发展的意义和社会生活的实践本质,因此它们对 [ 社会现象的认识就受到了根本的局限。这种“直观的唯物主义”至多也只能做到对“市民社会”即资本主义社会和单个人的直观,不能看到人的社会本质,因而不能正确认识人和社会。

(三)指出新唯物主义同旧唯物主义的根本对立,阐明了新唯物主义的社会基础,基本特征和历史使命。( 10 、 11 条)

第十条,揭示了新旧唯物主义的不同阶级基础:旧唯物主义的立脚点是“市民”社会,即资本主义社会,旧唯物主义反映了资产阶级的根本利益,是资产阶级的世界观。新唯物主义的立脚点是“人类社会或

社会化了的人类,”这里讲的“人类社会”是指共产主义社会,“社会化了的人类”指现代无产阶级。新唯物主义即马克思主义哲学,是共产主义的思想体系,是无产阶级的世界观。

第十一条,阐明新唯物主义即马克思主义哲学同以往一切旧哲学的根本区别,指出了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伟大历史使命。由于以往的哲学家们不懂得实践在人类社会发展中的地位和作用,由于他们的历史和阶级局限性,决定了他们只能停留在思想领域“用不同的方式解释世界,”而不可能指出将理论转变为革命实践的要求。马克思创立的新唯物主义是一种实践性的唯物主义,它服从和服务于无产阶级改造现实的斗争,是无产阶级改造世界和彻底解放全人类的理论武器。 马克思主义哲学具有鲜明的革命性和实践性,从而实现了哲学革命中的伟大变革。

四、重要意义

《提纲》是马克思主义哲学形成过程中的一个极其重要的文献,它标志着马克思主义哲学创建过程中的一个里程碑,是“包含着新世界的天才萌芽的第一个文件,”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 (一)《提纲》对于我们学习和研究马克思主义哲学具有重要的意义。《提纲》为系统地阐述和发展马克思主义哲学制定了大纲,开辟了道路。《提纲》的宝贵之处就在于它勾画了马克思主义哲学的雏形,为它的进一步发展奠定了理论基础。因此,要了解马克思主义哲学,就必须学习掌握《提纲》的基本原理。

(二)《提纲》立足于科学的实践观,从根本上批判了旧唯物主义的局限性,第一次明确地阐述了社会实践在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中的决定作用。实践的观点是贯穿整个《提纲》的一条主线。把实践引进了认识论,作为认识的基础标准和目的,从而批判了包括费尔巴哈在内的旧唯物主义的直观性和不彻底性。把实践的观点应用于社会历史,揭示了人的本质和社会生活的本质,从而批判了旧唯物主义的唯心史观。这就从根本上划清了马克思主义哲学同一切旧哲学的界限。 (三)《提纲》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提纲》中的实践观点,是指导我们进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以及改革开放的重要理论武器。它要求我们在一切革命和建设中必须坚持实践的观点,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建设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就是要把马克思主义的普遍真理同我国的现代化建设实践结合起来,不断解放思想,以实事求是的精神来开拓理论的新境界和建设事业的新阶段。 附: 思考与作业

1 、《提纲》的核心思想和重要意义是什么? 2 、为什么说实践是检验真理的根本标准? 3 、如何理解马克思关于人的本质的学说?

4 、如何理解“哲学家们只是用不同的方式解释世界,而问题在于改变世界”?

第三章 马克思恩格斯《德意志意识形态》(节选)

一、 写作背景

《德意志意识形态》(简称《形态》),是马克思和恩格斯在继《神圣家族》之后的第二部合著著作,写于1845年9月到1846年5月,由于种种原因,在他们在世的时候这部著作一直未能出版,直到1932年,全文才被苏联以德文原文形式发表。马恩写作这部论著主要有如下四个方面的原因:

1.《形态》的写作是为了清算他们以前的哲学信仰。马克思在《〈政治经济学批判〉序言》中说,当1845年春,马克思和恩格斯在布鲁塞尔再次会面时,“决定共同阐明我们的见解与德国哲学的意识形态的简介的对立,实际上是把我们从前的哲学信仰清算一下。这个心愿是以批判黑格尔以后的哲学的形式来清算的。”恩格斯在《关于共产主义同盟的历史》和《终结》等著作中,也以同样的看法叙述了这一著作形成的历史背景。

2.《形态》的写作是为了揭露当时德国各种意识形态观点的实质,系统的制定和阐发了唯物史观,以指导当时的工人运动。恩格斯在《关于共产主义同盟的历史》中说:我们有必要科学的论证我们的见解,但同时使欧洲无产阶级,首先使德国无产阶级确信我们见解的正确性。

3.当时德国思想界关于“现实的人道主义”的争论促使马恩重新认识费尔巴哈,这种认识的结果是:费尔巴哈的人道主义代表了市民社会的要求,不可能成为科学社会主义的哲学基础;应该从经济关系及其发展中来解释政治及其历史,而不是相反。

4.从理论上说,《形态》中的基本思想是《提纲》阐述的新世界观原理,即实践的唯物主义的进一步阐发。

二、 中心思想

“第一章 费尔巴哈”的中心是论述历史唯物论的基本原理。首先论述了人类历史的前提,指出人们为了创造历史,必须能够生活,这是历史活动的第一个前提;而为了生活首先需要衣、食、住以及其他东西,因此第一个历史活动就是生产满足生活需要的资料,即生产物质生活本身。著作揭示了物质资料生产在社会生活中的决定作用,论述了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辩证关系。其次,著作还进一步研究了社会政治结构同生产的相互关系,阐明了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原理。再次,著作具体说明了国家和法对所有制的依赖关系,揭示了国家的阶级实质。著作第一次经典的表述了历史唯物主义关于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相互关系的基本公式:“意识在任何时候都是被意识到了的存在,而

联系客服:779662525#qq.com(#替换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