环境工程专业实验讲义(终版) 精品

颗粒沉速us与颗粒重量m的函数关系式: 颗粒沉速us与颗粒数目n的函数关系式:

式中,a,b,?,?是系数,与颗粒形状、密度,水的粘滞性等因素有关,其中?,?大于1。

由以上二式可得出水样中原始悬浮物浓度C0

(1—1)

水中等于、大于沉速uS,的颗粒浓度为C?us

(1—2)

令 , 则:

(1—3)

那么水中所有小于流速uS的颗粒浓度为C?us,则:

(1—4) (1—5)

经过沉淀t时间,沉淀柱内残余的悬浮物含量有多少呢?应首先求出经沉淀t时间,沉淀柱内全部沉淀的颗粒量(即沉泥量)Wt值。

设沉淀柱半径为r,高为H,u0=H/t为临界沉速。

上式第二项中hs?ust,

(1—6)

因为 , ,????1?B则:

(1—7)

式中:?r2HC0——沉淀柱中原有悬浮物质量(g);

2

——经过沉淀t时间后沉淀柱中剩余悬浮物质量(g)。

剩余悬浮物量与起始悬浮物量之比称为t时间未去除的比例Pt,于是得到:

(1—8)

这样,由式(1-5)或(1-8)均可求出A,B值。对于累计沉泥量测定去除率用式(1-8)较为合适。可利用不同的Pt值求出A、B值,也可用式(1-8)变换变量,得:

令 , , ,即得直线方程y=a+Bx,用一元线性回归做直线后便可求得a、B并求得A值。沉淀柱总去除率计算式为E=1-Pt。 三、实验装置与设备 (一)、装置图

1.高位水箱 2.搅拌机 3.沉淀柱 4.取样□ 5.溢流管 6.进水阀门

(二)、设备

1. 高位水箱、铁管、沉淀柱、橡胶管; 2. 电热干燥箱、分析天平、真空抽滤装置; 3. 量筒、烧杯、卷尺、定量滤纸。 四、实验步骤,

本实验采用测定沉淀柱底部不同历时得沉泥量方法,沉泥量累计值也是累计沉淀时间得悬浮物去除率,它与沉淀柱内原水的悬浮物含量之比、就是在累计沉淀时间内悬浮物总去除率。具体步骤如下:

1. 在高位水箱中装满配好的水样;

2. 开启沉淀柱进水阀门,进水过程中取1O0mL水样抽滤,烘干称重,测定原水中悬物含量,

记录;

3. 沉淀柱充满水样后,关闭进水阀门即记录沉淀开始时间;

4. 经过5、10、20、30、40、50、60分钟分别在锥底取样口取样一次,每次取水样50至100mL,

以把底泥全部排出为宜,然后把水样抽滤烘干称重,记录。

3

注意事项,

1. 开启底部取样口阀门时,开启度不宜过大,只要能在短时间里把沉泥排出即可; 2. 每次取样前测量水面高度H,记入表1-1中; 3. 如果原水样悬浮物含量较低时,应把取样时间延长;

4. 滤纸须先恒重,水样抽滤烘干后,总重减去纸重即沉泥量。 五、实验结果整理

1、把实验数据记录填入表1-1;

2、根据表1-1实验数据进行整理记算,结果填入表1-2; 3、利用表1-2数据和式(1-8)求出沉淀去除率表达式: 4、上机计算线性回归方程,y=ax+b求a、b相关系数。

沉淀柱内径d=90mm 原水中悬浮物含量C0= mg/L

表1-1 实验数据记录表

序号 1 2 3 4 5 6 7 沉淀时间t (min) 沉淀高度H (cm) 取样体积V (mL) 取样沉泥量(Wt) 干重(g) 沉淀柱水样体积10升 ;原水样中悬浮物重量(干重)W0= g

表1-2 自由沉淀实验计算表

序号 累计沉淀 时间 ?t(min) 平均沉淀 平均临界沉速 高度 H(cm) (cm/min) 累计沉泥量 (干重)?Wt (g) 去除率(%) 1 2 3 ┉ 六、实验结果讨论

1. 累计沉泥量实验方法测得悬浮物去除率有什么问题?如何改进? 2. 实验测得去除率E与数学计算比较误差为多少?误差原因何在?

3. 累计沉泥量方法与累计曲线法相比有何优缺点?

4

实验二 混 凝 实 验

一、实验目的

1. 求出混凝过程的最优加药量。

2. 求出混凝过程的最优pH值。 二、混凝原理

混凝过程一般有下面几个作用,双电层压缩、吸附电中和、吸附架桥、沉淀物网捕等。其最后目的是产生一中种结实而又比重大的矾花。这种矾花的产生与下列许多因素有关:(1)原水中悬浮颗粒的种类、粒度和浓度;(2)原水中离子的成分和浓度;(3)混凝剂的种类和用量;(4)混凝过程中的PH值;(5)混凝过程中的水温;(6)混凝过程中各种药剂投入的顺序;(7)混凝过程中搅拌的强度和时间。

由于混凝过程的复杂关系,对于某一种水质采用什么混凝剂和加多少药剂,都只能靠实验决定。

三、实验设备与材料

1. 多联搅拌仪,浊度计,温度计,PH试纸; 2. 烧杯,容量瓶,移液管,水桶;

3. 废水水样,混凝剂。 四、实验步骤

实验设备一般利用多联混凝试验搅拌器。搅拌叶片有四组的,也有六组的,但四组更适合于用0.618优选法定加药量,搅拌的叶片一般为6x4厘米,叶片的旋转搅拌速度可以在25—160转/分内变化,试验用烧杯装一定容积的水样并将叶片放在水中的适当位置。将时间设定I定为4分钟,时间设定Ⅱ为10分钟。然后按100转/分的转速开始搅拌,搅拌3分钟后,同时向四个烧杯内投入混凝剂,每个杯子内投不同加药量,从投药时算起搅拌一分钟,这是模拟生产过程中的混合过程;自动切换后,将转速调整为20转/分,共搅拌10分钟,这是模拟生产过程中的反应过程。停止搅拌后,把叶片从烧杯内提升出来,让加药搅拌后的水样静止沉淀10分钟。在实验过程要进行必要的水质分析和观察,最后做出每一烧杯的混凝沉淀效果的总评价,得出一个效果最好的加药量。

五、0.618法优选加药量及混凝剂的配制

按四个烧杯试验,先定出每个烧杯中的加药量:以a、x1、x2、b表示,a和b代表最小和最大的加药量,根据经验先定下来a和b的值大小,按a、b范围把最优加药量包括在内来考虑,加药的效果可以看成是加药量的单峰函数,最优加药量可按0.618的优选法来选择,x1和x2的计算公式如下:

x2=a+0·618(b-a) x1=a+b-x2

一般经验上确定最优加药量在10~60mg/L,则:

5

联系客服:779662525#qq.com(#替换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