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字的构造》

“六书”小结:“六书”是战国以后的人根据汉字的形体结构和使用情况归纳出来的六种条例。清代戴震在《答江慎修先生论小学书》中提出的“四体二用”说可以帮助我们理解它的性质。“四体二用”说认为:“六书”不是从一个角度来看问题的。前四书是孤立地分析每一个汉字得出的不同结构类型;后二书是从历时的角度揭示出汉字孳衍发展的两种方式。

前四书:象形、指事、会意、形声——造字法(体)后二书:转注、假借—————用字法(用)}四体二用 六书中以象形、形声、假借三类最为重要,因为象形是汉字造字的基础,会意字、形声字和一部分指事字都是在它的基础上制造出来的。这类字在汉字总数中所占比例虽小,只有几百个,但它却是造字的基础,是组成千万个汉字的元素。如象形字“人”,可组成从、比、北、休、卧、及、众等字,由这些字又可以组成更多的字。

我们还必须了解形声是最能产的造字方法,汉字中形声字的数量最多。《说文解字》9353个字中,指事字129个,象形字264个,会意字1254个,形声字达7700个,占82.3%以上;在《康熙字典》所收的47035个字中,形声字已占90%以上。

假借扩大了字的使用范围,特别是在造字初期,汉字字数少,倘若没有假借方法,汉字就难以发挥它记录汉语的作用。据统计,在甲骨文时期,按假借的办法来用字竟占90%;同时,它又是创造新字的桥梁,如“其”本为名词,指“簸箕”。当它借作代词或语气助词之后,只好为本义再造“箕”字。

二、六书评议

对许慎六书说,历代也有许多的诠释和质疑,有些学者指出了其中存在的理论上的漏洞和举例的乖舛。比如唐兰先生在举例分析的基础上总结说:“六书说能给我们什么?第一,它从来就没有过明确的界说,各人有各人的说法。其次,每个文字如用六书来分类,常常不能断定它应属哪一类。单以这两点说,我们就不能只信仰六书而不去找别的解释。”正因为如此,他提出了一个新的系统——“三书说”,即“一、象形文字,二、象意文字,三、形声文字”。但是,他的“三书说”以及陈梦家的“三书说”(象形、假借、形声),还有刘又辛的“三书说”(表形、假借、形声)仍然没有从根本上克服六书说的问题,甚至在他们的学说中又产生了新的问题,所以仍未得以通行。

分析六书说存在的问题,大致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它不能概括造字的全面情况,有的字无法归入六书之中;二是用分析篆书前的古文字有一定困难;三是他的性质不够明确,分类不尽合理;四是有的类别界说不够清楚;五是举例也有

不够精当之处。

因此六书说存在一些不够完善和模糊之处,需后人加以修正和补充。尽管如此,“六书”说在文字学史上的功绩是不容抹煞的,“六书”理论的创立,在汉字研究史上具有划时代的意义。它揭示了汉字主要的造字规则和用字方法,基本上符合汉字的实际,所以为历代学者所推崇,影响深远。在我们今天的语言文字教学中,它仍然占据着很重要的地位。由于近代科学的进步和考古资料的发现,在六书说的启发下,汉字的研究正不断向新的高度进发。

三、汉字形体变迁对分析汉字形体结构的影响

从商代甲骨文算起,汉字已有3000多年的历史。在这么长的时间里,汉字的形体发生了许多重要的变化。除了上面说过的笔势及书写风格的变化之外,还有笔画的增减、形体部件的变异、结构方式的调整等。这些变化都会给我们分析字形结构(造字方法)带来很大的影响。为了了解和掌握其中规律性的东西,我们有必要分析汉字形体变化主要有那些方面。

(一)汉字形体变化的规律性

1、简化与繁化:简化包括笔画形体的简化和构字部件的简化。前者如鸟、马、鱼、牛、年等,由图形化而线条化、符号化;后者如车、雷,由多部件变为只有代表性部件。现代简化汉字也充分体现了这一点。

与简化相反的一个表现是文字的繁化。例如:齿、戉钺、艸草、气氣、采採、冎骨、益溢、尉熨等。

2、分化与同化:新词语不断产生,要求文字作相应的增加。汉字的增加,有时并不需要完全从新创造新字,往往是在原有相关字的基础上增加必要的表意形旁,或者改变某字原来的写法就可以了。这就是汉字的分化现象。例如:白,有白色的意思。《说文》:“西方色也。”分化出皎,《说文》:“月之白也,从白交声。《诗》曰?月出皎兮?”;晓,《说文》:“日之白也,从白尧声”;皙,《说文》:“人色白也,从白析声。”再如“母”,假借为否定副词,为了区别,分化为“毋”。又如刀,随着读音的改变而分化为刀、刁二字。《韵会》:“《说文》刀,兵也,都牢切,又丁聊切。本一字而二音,后人作刁以别之而已。”汉字经隶变以后分化出很多写法,梁东汉先生在《汉字形体学》一书中有详细的分析说明。

同化,指本来不同的写法,由于同化作用也变得相同了。同化现象主要发生在隶变以后,更表现为偏旁的同化。就是说,本来不相同的部首,隶变以后变得写法相同了。比如部首月,实际上是由月、肉、舟同化而来。又如春、秦、舂、泰、奏、奉等字的上部,也是由不同部首经同化而写法一样了。在汉字的形体演变过程中,分化是主要的,是主流;同化则是次要的,非主流的。

3、循化和讹化。循化是指汉字字形在变化过程中遵循一定的规律,进行整体性演化的情况。就绝大多数的汉字而言,它们虽然经历了字体的演化、笔画的

改易、部件的简化、位置的变换等等变化,但它们始终未曾与原有的造字原理截然脱离联系。例如:羊、马、木、牧、竹、支等,它们始终保持着原有字形与字义的不同程度的联系。这种系统性、有规律可循的的特点,是汉字字形变化中的主流,也是我们今天仍能根据字形分析字义的有利条件。

讹变是指汉字形体在演变过程中,由于误解字形或为着书写的方便而破坏原本表义结构的变形。讹变造成了字形与字义的乖戾,丧失了构形的理据。例如,射,本来从弓从矢,或从寸,寸是手。由于古文字身和弓的写法相近,于是在隶变过程中就隶变为从身了,以后就一直错下来。又如耻,本来从心从耳,是人的一种心理活动,《说文》“辱也”。隶变后分化为二体,其一讹作从耳止声的形声字。其实应从心从耳,人有耻辱感才面红耳赤。又如企,金文是独体象形字,隶变后讹作从人止声的形声字。当然,因讹变而致误的汉字只是极少数。

(二)分析汉字结构(造字方法)应注意的事项

1.首先要返回繁体甚至古文字字形,注意小篆与现代汉字写法的变化大多是隶变和讹变引起的。

王、玉(王):理、班、珏所从的“王”,其实是“玉” 月、肉、舟:明/肝/服前朕俞 热、燕、馬所从的灬

有的是隶定或楷书写法的变化。如:莫、莽从茻;秉从又持禾;及从又从人;布从巾父声;徒,小篆从辵(辶),土声;表从衣、毛;责从贝朿声;步、降、陟;门本作門,向本象窗户形;阜作阝(在左。如陟降陨防附障隐),邑作阝(在右。如都鄙部邻邦郊)。

有的字作偏旁部首后变小。如:尚—裳、党、棠;衣—被。

有的因所居位置不同而有所不同:狗/獘;烧/烈/尞(从火,从昚);拇/掌/承/ 失(从手,乙声)

2、注意形声字和声符古今声音的变化。

一般是韵母变化小,从韵母上辨别是否形声。如堂、裳从尚声,感从咸声,患从串声。但韵母也有变化:怕:白、悼:卓;溺:弱;悠:條;竭、歇:曷;野:抒:予;襍:集。

声母变化较大:德:直;春:屯;悲:非;禅:单;姚:桃、逃;惕:易。声调变化也较大:闻、闷、惭、怙。

思考与练习

一、名词解释

1.象形—— 2.指事——

3.会意—— 4.形声—— 5.转注—— 6.假借—— 7.亦声字—— 8.右文说——

二、举出五个象形字五个指事字,并指出其本义。

三、形声字的形符和声符有种种不同位置,试将下列形声字分别归入相应的类别。

時 績 濃 牘 嬾 憭 播 鴻 敏 頭 曩 昱 暑 髪 其 筍 察 鼐 糵 綱 特 然 基 娶 漿 悲 辮 辯 瓣 風 問 匱 術 圃 閭 旗 诗 责 修 颖 闻 疫 1.上形下声: 2、上声下形: 3、左形右声: 4、左声右形: 5、外形内声: 6、外声内形:

四、用“六书”理论分析下列各字的结构。

豆 眉 碧 它 秋 防 解 亦 见 塑 膏 蹄 字 原 郎 额 心 息 颇 胡 武 集 益 朱 大 母 析 习 卒 降 夜 逐 甜 表 莫 吕 理 前 雨 甘 让 来 利 之 责 寒 及 访 止 兵 交 光 旨 信 酰 暴 隔 除 佞 果

联系客服:779662525#qq.com(#替换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