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传统教育对现代教育的启示

1、考试是社会需要,也是学校教育的需要,起存在具有合理性,现在想取消考试是难于全部如愿的,否定考试的作用是不明智的。

2、考试是要长期存在下去的,但考试制度与考试方法则随时代发展而变化,因此考试的改革是必然的。通过改革,创设适应时代需要的新考试制度。

3、考试的方式取决于考试的目的与内容。适应不同的考试目的与学科内容需要选用不同的考试方式,因此,有多种考试方式供选择才合理。

4、革新考试制度,选择最合适的考试是一代行政领导的责任。在教育机会不均等与就业机会不充分的条件下,运用考试手段来筛选,这是现实状况所决定的。社会问题归社会问题,教育问题归教育问题,不要把社会问题也归因于考试。

5、就考试内容与考试方式的关系来说,考试内容对人才素养导向性影响更大,应该更关注考试内容的适时调整。

6、考试成绩评定的用意在于体现差别,能够区分差别,便可依考试目的来做处理。因此传统的等级评定制仍可在一定范围内使用,不一定全部都采用百分制。

7、人才可来自学校教育,也可来自自学考试,自学考试是造就人才的另一途径,让不同的人都有机会发展。现在可以发挥自学考试的作用,以满足不同人的学习需要,减少不能升学所造成的压力。

社会还没有发展到取消考试的时候就想取消考试,那么在各级学校中用什么手段来进行学业管理,社会上用什么办法来公平选拔人才?如果还没有更好的手段和办法来代替考试就把考试取消,会制造新的不公平,增加行政腐败的因素,与求安定的意愿恰好相反。既然否定不了考试,就只能认真重视它,正确运用它,把考试组织得更加合理和科学。

二、中国传统教育的思想特点及其现代启示

古代儒家教育思想体系构成了中国传统教育的主流,道家与佛教的教育思想起辅助作用。近代,随着西方教育科学的传入和引进,中国的教育面貌发生了一系列变化,一部中国近代教育史是中西教育全面接触、冲突、吸收和融合的历史。近代中国教育往往与民族救亡相联系。尽管如此,中国传统教育并没有完全丧失其意义和活力。现在是知识经济的时代,知识经济的第一资源是智力,拥有智力资源的是人才,人才来源于教育。现代教育是传统教育的继承和发展,因此中国古代丰富的教育成果是发展现代教育的思想资源。中国传统教育的思想特征及其现代启迪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人格培养是核心

传统教育远远超出了功利性的范围。对个体而言,教育能使人安身立命,被社会容纳,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对社会而言,教育具有使社会保持一定秩序与发展的作用;对国家和民族而言,具有保江山、稳民心的社会教化功能。中国传统教育非常重视德行的培养,提倡发奋立志,强调道德责任感和历史使命感,发扬不计得失成败,不问个人安危荣辱,以天下为己任的精神。孔子把人口、财富、教育当作“立国”的3个要素,认为在发展生产使广大人民群众富裕之后,唯一的大事就是“教之”,即发展教育事业。他从“国之本在家”的思想出发,重视社会道德和家庭伦理的教育。孔子看到了教育对于治理国家、安定社会秩序所发挥的重大作用。这种把教育放在治国治民的首要地位的认识,把个体的道德修养和提高社会道德水准看成是治国安邦的基础的思想,是十分深刻的。日本、韩国、香港、新加坡的实践证明,中国古代深厚的德育文化底蕴不是走向知识经济的障碍,而是建立规范市场经济制度的文化优势。我们应该而且能够从民族传统教育

中获得有益的启示:在现代教育中,一方面注重提高全民族的科学文化素质,另一方面高度重视现代化建设人才的德性与理想教育。

2、终身学习是目标

当代社会呼唤终身教育,也与中国古代教育思想相一致。汉代王充是一位唯物主义思想家和教育家,他反对知识的先验论,说:“学之乃知,不问不识”。他提倡终身学习,一积土成山、河水结冰为例说明终身学习的重要性。“河冰结合,非一日之寒;积土成山,非斯须之作。”他主张“宿习”,反对“暴习”。宋代的教育家张载等人也特别强调终身学习:“知学然后能勉,能勉然后日近而不息”。他告诫学生学习只有终身不已,学问才会“日增日得”。明清之交的黄宗羲认为天下之事,未有不积累而成者。他明确指出知识学习和德性培养不但要重积累

>>展开全文<<
12@gma联系客服:779662525#qq.com(#替换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