逻辑学期末考试内容总结

? ? ? ?

中国支援美国。 (二)关系的传递性

1.传递关系

在特定的论域里,如果a R b真,并且b R c也真,那么a R c必真,在这种情况下,关系“R”是传递的。表示传递关系的概念一般有“大于”、“在前”、“在后”、“相等”、“平行”等。

老王比小王年长。 A比B长两米 2.反传递关系

在特定的论域里,如果a R b真,并且b R c也真,那么a R c必假,在这种情况下,关系“R”是反传递的。表示反传递关系的概念一般有“父子”、“母女”、“比……早两天”、“迟一个月”、“大两岁”等。 甲和乙是父子关系。 A比B长两岁。

3.非传递关系

在特定的论域里,如果a R b真,并且b R c也真,那么a R c有可能为真,也有可能为假,在这种情况下,关系“R”是非传递的。表示非传递关系的概念一般有“离……很近”、“认识”、“教唆”、“控告”、“相邻”等等。 鲁迅认识萧伯纳。 甲与乙是朋友。

? ? ? ?

? ? ? ?

? ?

联言判断

一、复合判断的含义与性质

1.定义——所谓复合判断就是在一个判断中还包含有其它判断的一种判断形式,其表现形式相当于语句中的复句。

2.种类——根据复合判断中联结项的不同,复合判断可以分为联言判断、选言判断、假言判断和负判断等几种。复合判断的逻辑性质是由联结项所决定的。 3.复合判断的学习方法

①必须弄清楚各种复合判断的逻辑联结项(或逻辑联结词)的涵义。 ②充分利用真值表方法。也即充分利用真值表对各种复合判断的逻辑联结项的定义作用和对复合判断真值情况的判定作用。

③必须弄清楚复合判断的逻辑涵义与自然语言的意义上的联系。

? ?

【案例分析】比丸知冤

据《三国志·吴书》记载,三国时,吴国的太子孙登十分忠厚聪明。有一次他骑马出行,突然有一个弹丸从身边射过。太子手下的人立即四处搜寻射丸之人,恰巧看见一个人手里拿着一副弹弓,身上带着弹丸,就认为此人是作案者,把他抓了起来。“你为什么要谋害太子?说!”太子的随从问。“冤枉啊,我没有谋害太子呀!”此人连声叫屈。“看来不动刑你是不会招的!”几个随从上前准备拷打他。“住手!”太子翻身下马,大声说道。然后,太子要随从把射过来的弹丸拿来,同此人身上带来的弹丸比一比.说:“你们看,他身上带的弹丸同射过来的弹丸完全不同,作案人怎

?

么会是他呢?快把他放了!”随从只好将此人放了。

太子为什么认定此人不是刺客呢?太子依据的是联言命题的逻辑性质。要确定一个联言命题的真,必须确保组成它的每一个联言肢都是真的;如果其中有一个联言肢是假的,那么整个联言命题就是假的。对作案人来说,“弹丸”、“弹弓”、“时间”、“地点”等就可以作为联言肢组成一个联言命题,即“作案者是在某时、某地、手拿

着弹弓、带着与射向太子弹丸相同的弹丸的人”。要确定这个联言命题的真,必须保证所有联言肢都真,而太子经过比较,查明“弹丸”这个联言肢不真,所以,这个联言命题是假的,即“此人是作案人”是假的。这说明了太子孙登有很强的逻辑思维能力。

、联言判断的特征

1.定义:联言判断就是断定几种事物情况同时存在的判断。 例如:(1)张三和李四都要受到法律制裁。

?

? ?

(2)王某不但犯有强奸罪,而且犯有抢劫罪。

2. 逻辑性质(特征)几种情况的同时为真(同时存在)。

3.结构:联言支(两个或两个以上),一般用符号P、q表示;

联结项,用逻辑符号“∧”(读作“合取”)表示。

联结项的语言形式有:“并且(和)”、“既……又”、“……而且……”、“……而……””“不但……而且”、“虽然……但是”等。 一个二支联言判断的逻辑形式为:

? ? ? ? ? ? </

>>展开全文<<
12@gma联系客服:779662525#qq.com(#替换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