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译原理》期末试题(五)
一、单项选择题(共10小题,每小题2分,共20分)
1.语言是
A.句子的集合 B.产生式的集合 C.符号串的集合 D.句型的集合 2.编译程序前三个阶段完成的工作是 A.词法分析、语法分析和代码优化 B.代码生成、代码优化和词法分析
C.词法分析、语法分析、语义分析和中间代码生成 D.词法分析、语法分析和代码优化
3.一个句型中称为句柄的是该句型的最左
A.非终结符号 B.短语 C.句子 D.直接短语 4.下推自动机识别的语言是
A.0型语言 B.1型语言 C.2型语言 D.3型语言
5.扫描器所完成的任务是从字符串形式的源程序中识别出一个个具有独立含义的最小语法单位即
A. 字符 B.单词 C.句子 D.句型 6.对应Chomsky四种文法的四种语言之间的关系是 A.L0?L1?L2?L3 B.L3?L2?L1?L0 C.L3=L2?L1?L0 D.L0?L1?L2=L3 7.词法分析的任务是
A.识别单词 B.分析句子的含义 C.识别句子 D.生成目标代码 8.常用的中间代码形式不含
A.三元式 B.四元式 C.逆波兰式 D.语法树 9. 代码优化的目的是
A.节省时间 B.节省空间
C.节省时间和空间 D.把编译程序进行等价交换 10.代码生成阶段的主要任务是 A.把高级语言翻译成汇编语言 B.把高级语言翻译成机器语言
C.把中间代码变换成依赖具体机器的目标代码 D.把汇编语言翻译成机器语言
二、填空题(本大题共5小题,每小题2分,共10分)
1.编译程序首先要识别出源程序中每个(单词),然后再分析每个(句子)并翻译其意义。 2.编译器常用的语法分析方法有(自底向上)和(自顶向下)两种。
3.通常把编译过程分为分析前端与综合后端两大阶段。词法、语法和语义分析是对源程序的(分析),中间代码生成、代码优化与目标代码的生成则是对源程序的(综合)。
4.程序设计语言的发展带来了日渐多变的运行时存储管理方案,主要分为两大类,即(静态存储分配)方案和(动态存储分配)方案。
5.对编译程序而言,输入数据是(源程序),输出结果是(目标程序)。
三、名词解释题(共5小题,每小题4分,共20分)
1.词法分析
词法分析的主要任务是从左向右扫描每行源程序的符号,按照词法规则 从构成源程序的字符串中识别出一个个具有独立意义的最小语法单位, 并转换成统一的内部表示(token),送给语法分析程序。 2.LL(1)文法
若文法的任何两个产生式A ? ? | ?都满足下面两个条件: (1)FIRST(? ) ? FIRST(? ) = ?;
(2)若? ?* ? ,那么FIRST(? ) ? FOLLOW( A ) = ?。
我们把满足这两个条件的文法叫做LL(1)文法,其中的第一个L代表从左 向右扫描输入,第二个L表示产生最左推导,1代表在决定分析器的每步 动作时向前看一个输入符号。除了没有公共左因子外,LL(1)文法还有一 些明显的性质,它不是二义的,也不含左递归。
3.语法树
句子的树结构表示法称为语法树(语法分析树或语法推导树)。 给定文法G=(VN,VT,P,S),对于G的任何句型都能构造与之关联的 语法树。这棵树具有下列特征: (1)根节点的标记是开始符号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