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电大电大西方经济学期末考试试题及参考答案

28、总需求曲线在横轴上的截距越大,一定的价格水平变动所引起的国民收入的变动越小。错 误

29、总需求曲线的两个决定因素是国民收入和价格水平。错 误

30、在同一条短期总供给曲线上,物价水平与总供给之间是同方向变动的关系。正 确 31、失业率是指失业人口与全部人口之比。错 误

32、根据短期菲利普斯曲线,失业率和通货膨胀之间的关系是正相关。错 误 33、自动稳定器不能完全抵消经济的不稳定。正 确 34、提高存款准备率是为了增加银行的贷款量。错 误

35、人力资本理论虽然没有解释列昂惕夫之谜,但发展了资源禀赋理论(H-O模型)。错 误 26、西方经济学家在消费理论中,是从不同角度研究收入和消费的关系。正 确 27、根据简单储蓄函数,引起储蓄增加的主要原因是利率的上升。错 误 28、利率效应是指利率水平的变动对消费的影响。错 误 29、由物价水平变动所引起的总需求变动与由政府支出所引起的总需求变动在总需求曲线上是不同的。正 确

30、奥肯定理适用于所有国家。错 误

31、在任何经济中,只要存在着通货膨胀的压力,就会表现为物价水平的上升。错 误 32、在LM曲线不变的情况下,IS曲线的弹性小,则财政政策的效果好。正确

33、古典货币数量论和现代货币数量论都认为货币流通速度取决于国民收入和利率的变化。错 误

34、在汇率不变的情况下,解决外汇不足的办法是减少出口,或者增加进口。错 误 35、资源禀赋理论亦称H-O模型,认为两国资源比例的差异并非引起贸易的决定因素。错 误 26、只要投资增加国民收入就一定成倍的增加,这就是乘数理论所揭示的一般原理。错 误 27、投资乘数是投资引起的收入的增加量与投资增加量之间的比率。正 确 28、投资增加、消费增加和政府支出增加都会使国民收入增加。正 确 31、自然失业率是指摩擦性失业和结构性失业造成的失业率。正 确 32、周期性失业就是由总需求不足所引起的失业。正 确

34、按支出法计算国民收入时,转移支付也是国民收入的组成部分。错 误 35、国际收支平衡表不设错误和遗漏项目也是平衡的。错 误

26、投资乘数是投资引起的收入的增加量与投资增加量之间的比率。正 确

28、只要通货膨胀率低,不一定是爬行的通货膨胀;只要通货膨胀率高,就一定是恶性的通货膨胀。错 误

29、结构型通货膨胀是由于产业结构不合理而引起的。错 误 30、在不考虑税收的情况下,平衡预算乘数为1。正 确

31、从经济政策的角度来看,政府的购买性支出对经济运行产生的影响大。正 确 33、支票和信用卡实际上都不是严格意义上的货币。正 确 34、货币政策和财政政策都是由政府制定,以调节经济。错 误

35、在汇率不变的情况下,解决外汇不足的办法是减少出口,或者增加进口。错 误 26、在一般的情况下,随着国民收入的增加,国民消费倾向变的越来越小。正 确 27、凯恩斯认为,短期中决定消费的主要因素是收入。正 确 28、在三部门经济中,增加政府支出可以缓解紧缩性缺口。正 确 29、当物价上升时,财富效应使实际财产增加,总需求增加。错 误

30、短期总供给曲线的斜率受到很多因素的影响。劳动需求曲线的斜率也是影响因素之一。正 确

32、支票和信用卡实际上都不是严格意义上的货币。正 确

33、提高存款准备率是为了增加银行的贷款量。错 误

34、外汇储备增加会减少一国中央银行干预外汇市场的能力。错 误 35、资源禀赋理论亦称H-O模型,认为两国资源比例的差异并非引起贸易的决定因素。错 误 26、当物价上升时,财富效应使实际财产增加,总需求增加。错 误 27、短期总供给曲线的斜率越小,一定的价格水平变动所引起的国民收入变动量越小。错 误 28、摩擦性失业与劳动力供求状态相关,与市场制度本身无关。错 误 30、结构型通货膨胀是由于产业结构不合理而引起的。错 误 31、 “挤出效应”大,财政政策对经济活动的影响越大。错 误 32、货币政策和财政政策都是由政府制定,以调节经济。错 误 33、中央银行是银行的银行,在必要时对企业发放贷款。错 误 34、外汇储备增加会减少一国中央银行干预外汇市场的能力。错 误

35、如果外汇供求对货币贬值是敏感的,即有较高弹性,那么贬值对弥补逆差是无效的。错 误

填空选择题:

36、 1.无差异曲线:( b )是用来表示给消费者带来相同效用水平或相同满足程度的两种商品不同数量的组合。

2.预算线也称消费者可能线:(d )是在消费者收入和商品价格既定的条件下,消费者的全部收入所能购买到的各种商品的数量组合。 3.收入效应:( f )是指当消费者购买两种商品时,由于一种商品名义价格下降,可使现有货币收入购买力增强,可以购买更多的商品达到更高的效应水平。 4.序数效用:(a )是指按第一、第二和第三…序数来反映效用的序数或等级,这是一种按偏好程度进行排序的方法。 5.替代效应:(e )是指当消费者购买两种商品时,由于一种商品价格下降,一种商品价格不变,消费者会多购买价格便宜的商品,少买价格商的商品。 6.商品的边际替代率:( c )是指消费者为保持原有的效用水平或满足程度不变的前提下,增加一单位某种商品的消费时,而需放弃另一种商品消费数量。 37、 1.完全竞争:(a ) a 是指竞争不受任何阻碍和干扰的市场结构。 2.价格歧视:(c ) c 是指垄断者在同一时间、对同一产品的不同的消费者收取不同的价格。

3.一级价格歧视:( d )d 也称完全价格歧视,是指厂商按每一单位产品消费者愿意支付的最高价格,确定单位产品的价格。 4.完全垄断:(b )b 是指整个行业中只有一个生产者的市场结构。 38、 1.经济租金:( a )a 是准租金的一种特殊形式。是指素质较差的生产要素,在长期内由于需求增加而获得的一种超额收入。 2.利率:(b ) b 又称利息率,是指利息占借贷资本的比率。 3.基尼系数:( d )d 是意大利统计学家基尼根据洛伦兹曲线提出的一个衡量分配不平等程度的指标。 4.洛伦兹曲线:( c )c 是美国统计学家洛伦兹提出的,是用以反映国民收入分配平均程度的一种曲线。 39、 1.非对称信息:( a )a 是指市场上买卖双方所掌握的信息是不对称的,一方掌握的信息多些,一方掌握的信息少些。

2.逆向选择:( b )b 是指在买卖双方信息不对称的情况下,差的商品总是将好的商品驱逐出市场。 3.外部经济:( e )e 是指某个家庭或厂商的一项经济活动给其他家庭或厂商无偿地带来好处,显然,这项经济活动的私人利益小于社会利益。 4. 委托代理问题:( c )c 由于经济不断发展引起所有权和经营权的分离,使厂商内部各经济行为主体之间产生目标差异,不把追求利润最大化作为目标,于是产生委托代理问题。 5.外部性:( d )d 是指单个家庭或厂商的经济活动对其他家庭或厂商的外部影响,亦称为外在效应或溢出效应。 36、 1.限制价格:( b ) b 亦称最高价格,是指政府对某些商品规定最高上限,防止价格过高,控制通货膨胀。 2.需求价格弹性:(c )c 是指需求量相对价格变化作出的反应程度,即某商品价格下降或上升百分之一时所引起的对该商品需求量的增加或减少百分比。 3.需求的交叉弹性:( e )e 是指相关的两种商品中,一种商品需求量相对另一种商品价格变化作出的反应程度,即商品A价格下降或上升百分之一时,引起对商品B需求量的增加或减少的百分比。 4.蛛网理论:( g )g 是指用弹性理论考察价格波动对下一周期生产的影响及由此产生的均衡变动情况,是一种动态分析。按照这种理论绘制出来的供求曲线图,形状近似蛛网,故名为“蛛网理论”。 5.支持价格:( a )a 亦称最低价格,是指政府对某些商品规定价格的下限,防止价格过低,以示对该商品生产的支持。 6.需求收入弹性:( d )d 是指需求量相对收入变化作出的反应程度,即消费者收入增加或减少百分之一所引起对该商品需求量的增加或减少的百分比。 7.供给价格弹性:( f )f 是指供给量相对价格变化作出的反应程度,即某种商品价格上升或下降百分之一时,对该商品供给量增加或减少的百分比。 37、 1.垄断竞争:( c )c 是指许多厂商生产和销售有差别的同类产品,市场中既有竞争因素又有垄断因素存在的市场结构。 2.三级价格歧视:(b )b 是指厂商对同一产品在不同的消费群,不同市场上分别收到不同的价格。 3. 寡头垄断:( d ) d 是指少数几个厂商控制着整个市场中的生产和销售的市场结构。 4.二级价格歧视:( a )a 是指厂商按照消费者不同的购买量段收取不同的价格,购买量越小,厂商索价越高,购买量越大,厂商索价越低。 38、 1.边际产品价值:( b )b 是生产要素的边际产品MP和产品价值P的乘积。 2.收入效应:(d )d 是指工资率提高,个人的经济实力得以增强,包括闲暇在内的正常需要相应增加。 3.边际生产力:( a )a 是指厂商每增加一单位生产要素投入所增加的生产力。 4.替代效应:( c )c 是指工资率越高,对牺牲闲暇的补偿越大,劳动者越愿意增加劳动供给以替代闲暇。

36、 1.供给:(c ) c 是指某个厂商或全部厂商在一定时间内,在一定价格条件下,对某一商品愿意并且有商品出售的数量。

2.均衡价格:( e ) e 是指一种商品需求价格和供给价格相等,同时需求量和供给量相等的价格,是由需求曲线和供给曲线的交点决定的。

3.供求规律:( f ) f 是指当需求量大于供给量时,价格上升;当需求量小于供给量时,价格下降,这就是市场价格变化的具体规律,一般称之为供求规律。

4.需求规律:( b ) b 也称需求定理,是指商品价格提高,对该商品的需求量减少,反之,商品价格下降,则对该商品的需求量增加,这种需求数量和商品价格成反方向变化的关系称需求规律或需求定理。

5.供给规律:( d ) d 也称供给定理,是指商品价格提高,对该商品的供给量增加,反之,商品价格下降,则对该商品的供给量减少,这种供给数量和商品价格成同方向变化的关系称供给规律或供给定理。

6.需求:( a ) a 是指个人或所有消费者在一定时间内,在一定价格条件下,对某一商品愿意并且有能力购买的数量。 37、 1. 效用:( a ) a 是指商品满足人的欲望和需要的能力和程度。 2.总效用:( c )c 是指消费者在一定时间内,消费一种或几种商品所获得的效用总和。 3.消费者均衡:(f)f 是研究消费者把有限的货币收入用于购买何种商品、购买多少能达到效用最大,即研究消费者的最佳购买行为问题。 4.基数效用:( b )b 是指按1、2、3…基数来衡量效用的大小,这是一种按绝对数衡量效用的方法。 5.边际效用:( d )d 是指消费者在一定时间内增加单位商品消费所引起的总效用增加量。

6.消费者剩余:( e )e 是指消费者购买商品时愿意支付的最高价格和实际支付价格之差,是消费者购买商品时所得好处的总和。 39、 1. 生产函数:( a )a 是指在一定时期内,在技术水平不变的情况下,生产过程中投入的各种生产要素的数量与其所能生产的最大产量之间的关系。 2. 利润:( c )c 一般是指经济利润,也称超额利润,是指厂商总收益和总成本的差额。 3. 总产量:( d )d 是指一定的生产要素投入量所提供的全部产量。 4. 边际产量:( f )f 是指增加一个单位可变要素投入量所增加的产量。

5. 机会成本 b )b 是指生产者为了生产一定数量的产品所放弃的使用相同的生产要素在其他生产用途中所能得到的最高收入。 6. 平均产量:( e )e 是指单位生产要素提供的产量。

37、1.短期成本 e )e 是指厂商在短期内进行生产经营的开支。 2.边际成本:( g )g 指每增加一单位产品生产所增加的总成本。 3.边际技术替代率:( b )b 是指在保持产量不变的条件下,增加一个单位的某种要素投入量时所减少的另一种要素的投入数量。 4.生产扩展线:(d )d 是指每一条等成本曲线和等产量曲线的切点所形成的曲线。 5.等产量曲线:( a )a 是指在技术水平不变的条件下,生产一定产量的两种生产要素投入量的各种不同组合所形成的曲线。 6.等成本线:( c )c 是指在生产要素的价格和厂商的成本既定的条件下,厂商可以购买的两种生产要素组合所形成的曲线。 7.长期成本:(f )f 是指厂商长期生产一定量产品所需要的成本总和。 39、 1.外部不经济:( a )a 是指某个家庭或厂商的一项经济活动能给其他家庭或厂商带来无法补偿的危害,显然,这项经济活动的私人利益大于社会利益。 2.私人物品:(c )c 是指所有权属于个人的物品,是具备竞争性和排他性,能够通过市场机制达到资源优化配置的产品。 3.科斯定理:( b )b 是一种产权理论,是解决经济活动外部性的重要理论和全新思路。其原理内容是指在市场交换中,若交易费用为零,那么产权对资源配置的效率就没有影响。

4.公共物品:( d )d 是指具有非竞争性和非排他性,不能依靠市场机制实现有效配置的产品。

36、 1. 总供给:(c) c一般是指全社会在一定时间内,在一定价格水平条件下的总产出或总产量。

2. 总供给—总需求模型:(e) e把总需求曲线和总供给曲线放在一个坐标图上,用以解释国民收入和价格水平的决定。 3. 总需求曲线:(b) b是一条向右下方倾斜的曲线。 4. 总供给曲线:(d) d是一条先平行于横轴、后向右上方倾斜、最后垂直于横轴的曲线。 5. 总需求:(a) a一般是指全社会在一定价格水平条件下,对产品和劳务的需求总量。 37、 1. 结构性失业:(c) c是指由于经济结构的变化,劳动力的供给和需求在职业、技能、产业、地区分布等方面的不协调所引起的失业。 2. 自然失业率:(e) e是指由摩擦性失业和结构性失业形成的失业率。 3. 摩擦性失业:(b) b是指劳动者正常流动过程产生的失业。 4. 周期性失业:(d) d是指因劳动力总需求不足所引起的失业。 5. 失业率:(a) a是指失业人数占就业人数与失业人数之和的百分比。 38、 1. 需求拉动的通货膨胀:(b) b是指社会总需求增长过快所引起的一般价格水平的普遍持续上涨。

2. 菲利普斯曲线:(d) d是表示通货膨胀率与失业率之间相互关系的曲线。 3. 通货膨胀:(a) a一般是指产品和劳务价格水平的普遍的持续上升。 4. 成本推动的通货膨胀:(c) c是指在没有超额需求的条件下,由于供给方面成本的提高所引起的价格水平的普遍持续上涨。 39、 1.绝对优势原理:(a) a是指一国生产某种商品所花成本绝对地低于别国,就具有绝对优势。

2.对外贸易乘数:(c) c是指国民收入变化量与引起这种变化量的最初出口变化量的倍数关系。

3.相对优势原理:(b) b是指一国与他国在生产不同商品上的相对成本不同,仍可以生产其相对成本较低的商品以换取其生产中相对成本较高的商品,从而得到比较利益。 36、 1. 乘数:(d) d 国民收入变动量与引起这种变动量的最初注入量之间的比例。 2. 投资乘数:(e) e是投资引起的收入增加量与投资增加量之间的比率。 3. 潜在国民收入:(b) b是指充分就业时的国民收入均衡。

联系客服:779662525#qq.com(#替换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