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练习,也可以先启发孩子自己探索如何分合图形,家长再给予必要的解释或示范。
这里值得提醒的是,家长可以利用实际生活中的情境来引导孩子进行等分图形的活动。如:在吃点心的时候,我们就可以和孩子来讨论怎样分点心:先看看蛋糕是什么形状的?要分成几份呢?用什么办法分呢?相信孩子面对真实情境中的真实问题时,一定会充满了解决问题的兴趣,也一定会开动自己的脑筋了。 其实,生活中类似的机会还有很多。让孩子自己把已洗好的手绢折叠起来,装进口袋里;让孩子把一块大圆饼分成一样大小的四块,给爸爸、妈妈、爷爷、奶奶各一块;在手工活动中,也可以让孩子进行折叠分割拼合的活动…… 数理逻辑经验
67.怎样引导儿童认识不同事物之间的共同特征?
相信您的孩子和其他小朋友一样的好奇、好问、好观察,对新鲜的事物特别敏感。他会把一些不相干的东西放在一起比较,发现其中的不同点和共同点。其实,我们正可以利用这一点,引导孩子仔细观察、认识一些不同事物之间的共同特征。认识不同事物之间的共同特征,需要通过观察、比较、分析、综合等一系列基本的思维过程。它是学习分类的前提。 那么,如何引导儿童认识不同事物的共同特征呢?
1、激发孩子的观察兴趣: 作为成人要经常带领孩子观察,使孩子爱观察、会观察、仔细观察,了解观察对象的名称、外形特征等。成人有意识提供一些物体放置在便于幼儿取放、观察的地方;亦可随时增添新的物体或经常变换摆放形式,不断地给孩子以新奇的刺激,提高孩子观察事物的兴趣。
2、 培养孩子的分析、综合能力:从孩子兴趣入手,引导孩子对观察到的不同事物进行比较、分析、综合、存异求同。说说它们哪些地方不一样,哪些地方是一样的,知道一样的地方就是它们的共同特征。比如:各种盒子(药盒、火柴盒、礼品盒、铅笔盒……)它们有大有小、有的是木盒、有的是纸盒……,进而引导孩子发现它们的共同特征是可以装东西等。
3、鼓励孩子大胆交流: 鼓励幼儿将自己的所思、所想讲出来;同时鼓励幼儿听一听别人的想法。例如:孩子们在讨论糖果、蛋糕、水果等物品的共同特征时,有的说:它们都是甜的,有的说:它们都好吃,还有的说:它们都是我最喜欢的……这样的交流不仅可以相互学习,又能提高语言的表达能力,促使思维外化。
68.4-5岁儿童可以进行哪些分类活动?
3-4岁的儿童已经有了一些关于分类的经验,比如:会从一堆物体中把名称相同的物体拿出来归并在一起,(从果篮中把苹果全拿出来,从食品柜中把糖果全拿出来……)会按物体的一种外部特征或量的差异进行分类。(把红积木放在一起;把小鞋放在一起……)但每次数量不超过3、4个。到了4-5岁,孩子已不满足于简单的分类活动了。我们不妨多提供一些分类活动,满足孩子们的要求:
1、 引导孩子按物体的外部特征分类(数量可适当加多至5-6个)即按物体的颜色、形状分类。例如:许多颜色笔中按颜色把红笔放在一边、把蓝笔放在一边,或把圆笔杆和方笔杆的笔分开来放。
2、 引导孩子按量的差异分类:即按物体的大小、长短、粗细、厚薄、宽窄、轻重等量的差异分类。例如:把大汽车、小汽车分别放在两个筐里。把厚书、薄书分别放在两个柜里。
3、 引导孩子按物体的用途分类: 即将纸、笔、手工剪刀等放在一起,它们都是学习用品;把衣、裤放在一起,它们都是穿着用品。
4、 引导孩子按物体材料的性质分类:即将布、棉花等软的东西放在一起,积木、铁盒等硬的东西放在一起;塑料做的、木制的、布做的玩具分别归放在不同的盒子里。
5、 引导孩子按数量分类:即按数量的多少将一样多的归在一起,如:发给孩子不同数量的实物卡片和数字卡片,请孩子按卡片上物体的数量进行分类。即两个的归在一起、三个的归在一起。
6、 引导孩子按物体间的联系分类:如:把娃娃和玩具放在一起;把衣服和裤子放在一起;把电动玩具和
电池放在一起;把小兔子和胡萝卜放在一起。
7、 引导孩子按某一特征的肯定与否定进行分类:如:在一堆衣物中将“是”自己的和“不是”自己的分开放。在一堆玩具中将“是”红色的和“不是”红色的分开来。
8、 引导孩子按两个特征对同一类物体进行层级分类,如:在一堆几何图形片中,将大三角形归并在一起,孩子选出的图形片必须符合两个特征:即大的、三角形的图形片。
这些分类活动都可以在日常生活中随机进行。我们应及时把握孩子的兴趣,适时地引导孩子进行分类游戏,相信您一定能在活动中与孩子共享快乐、体验成功。
69.怎样帮助儿童从两个不同的角度给一组物体分类?
不知你有没有留意,在你和孩子一块游戏时,请孩子拿一块方积木给你,孩子会很快的将其放在你的手中;请孩子拿一块大的正方形积木给你,他需要费一些时间,有可能交给你的还不是你说的大的正方形积木。这一现象并不奇怪,孩子年龄小,从两个不同的角度(大的、正方形的)给一组物体分类对他来说还存在着一定的难度。这样一个对于我们成人来说不经意的指示,则需要孩子经过记忆、分析、寻找、判断、分类、搜取等一系列思维过程,所以,我们要帮助孩子完成这样一个对他来说有一定的难度的分类活动,具体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做一些尝试:
1、 应注意分类材料的差异性:孩子生性活泼,常常把自己的房间玩得乱七八糟,父母会请孩子把房间的物品分类收拾好,可孩子会感到无出下手。分类材料差异越多,儿童分类难度越大,作为成人要有意识把握好材料的差异性,做到有利于儿童进行分类活动,有利于思维的发展。如:积木游戏时,材料中必须有大正方形积木、小正方形积木、大的非正方形的积木(如大的三角形的、大的圆形的等)至少有三种,这才有利于儿童正确分类。
2、 鼓励孩子听清、记住分类标准:由于孩子年龄小,有时在分类过程中注意力不够集中,会忘记成人的指令。开始时,成人可以跟随孩子,在寻找时提醒孩子按两种特征分类,孩子分好后应大力赞赏、树立其信心。经过一段时间,可请孩子重复成人的指令,帮助孩子加深记忆,从而顺利完成活动。
3、 启发儿童仔细观察,独立思考: 面对分类材料,成人要启发儿童仔细观察,分辨分类对象的特征,从中搜取出符合指令特征的物体,在思考时可引导孩子按特征逐一筛选。如玩积木一例中,可先找大的积木;再在其中挑选正方形积木,或先找正方形积木,再在其中挑选大的……
不管怎样,在孩子活动过程中不断鼓励,激发孩子的积极性是帮助孩子完成活动的重要因素。
70.4-5岁儿童可以进行哪些排序活动?
4-5岁的儿童,在感知物体量的差异方面,比过去有了很大的进步。他们不仅能准确地区分差别明显的物体的大小和长短的不同,而且开始能区分5个物体的长短、粗细、厚薄等差别不太明显的物体。因此,4-5岁的孩子开始能够真正尝试着进行排序活动。
按照物体量的差异进行排序是这一年龄儿童学习排序的主要内容。儿童通过排序,可以理解量的差异及其传递性、相对性,并逐渐在头脑中建立起序列的观念,对于逻辑思维的发展很有意义。但是,由于4-5岁的孩子尚未在头脑中建立序列的逻辑观念,因此他们在完成排序任务时,大多采用尝试错误的方法,而不是通过逻辑的方法。而我们让孩子学习排序的目的,也就是让他们通过尝试、比较,积累一些具体的感性经验,最终形成抽象的逻辑结构。
在教孩子按照物体量的差异排序时,可以从5-6个物体开始,逐步增加数目,以提高难度。儿童比较容易感知和比较的量是长短,我们则可以从长短排序开始,逐步引入厚薄、宽窄等排序。在具体的指导方法上,不宜直接教给孩子怎样排序的方法,而应让孩子自己尝试、探索和发现。
除了按照物体量的差异排序,我们还可以引导孩子进行“按变化规律排序”的活动。这个年龄的孩子观察力和判断力正在逐渐提高,他们能发现物体在某一特征上的差异及一定规律。在此基础上,我们可以引导孩
子按确定的特征规律进行排序,比如一个草莓、一个枇杷、一个草莓、一个枇杷……这是“一一”规律排序;或者一颗方扣子、两颗圆扣子、一颗方扣子、两颗圆扣子……这是“一二”规律排序。待孩子熟悉以后,还可以呈现更多、更复杂的规律。
71.为什么我的孩子不能做到很快地给物体排序?
对成人来说,给物体排序确实是一个再简单不过的活动。因为成人的思维发展已经趋于成熟,其综合能力已经达到较高的水平,而你可能不知道,对孩子来说,排序却是一个复杂的思维过程。完成一个排序任务,孩子的思维至少需要经过以下几个阶段:
一、观察。当你给孩子三个套碗,让他“把三个套碗按从小到大的顺序排成一排”时,你会发现孩子会用手摸摸这个碗、摸摸那个碗,有些心急的家长可能立即会催促孩子快一点动脑筋按顺序排。不要以为孩子这是在耽误时间,其实他正在进行排序活动最重要的一个步骤??观察,这可是孩子进行排序活动所必须经历的认知过程,他们只有通过观察,找出三个碗之间的区别和联系,发现这些碗有大小不同的差别,才能在此基础上进行排序。
二、比较。孩子观察后,目测出这三个碗有的大、有的小;接着,你又会发现孩子不停地摆弄着三个碗,一会儿把两个碗叠在一起,一会儿又把三个碗叠在一起。你知道他们在干什么吗?他们在比较三个碗哪个最大、哪个最小,要知道物体顺序的排列是建立在物体比较的基础上的。
三、判断。根据比较的结果,,孩子判断出三个碗中哪个最大、哪个比较大、哪个最小。
四、讲述。在进行了比较后,孩子经常会一边摆弄三个碗,一边自言自语:“从大到小排?……”这是孩子在对你提出的排序任务进行思考,确定排序的起点和方向,第一个应放最大的还是最小的呢?从左往右排,还是从上往下排呢?而后你的孩子才开始把三个碗放在各自合适的位置上。
以上这三个过程并不是一次就能顺利完成的。在整个排序过程中,这三个步骤不断重复循环,试想每一次排序需要经历以上三个较复杂的环节以外,还有孩子的思维发展还不完善,在排序时时常会发生各种错误,需不断地调整、修正,这些都需要时间。要知道,所有的思维和动作过程全部完成了,排序任务才真正完成。经过了这么多的环节和步骤,我们也许不能再说孩子的动作慢了。事实上,对这个年龄的孩子来说,我们不必追求孩子操作的速度,而更应注重他们在操作过程中所积累的学习经验。 5-6岁 数和量
72.5-6岁儿童可以学习哪些有关数和量的知识?
这一阶段的儿童,不仅对自然数的顺序能够熟记,而且对数的实际意义也有了更多的理解。很多研究都表明,5岁以后是儿童数学概念发展的“飞跃期”。他们开始在在较高水平上形成数的概念,并开始从表象向抽象的数学运算过渡。
5-6岁儿童可以学习的数和量的知识主要有: 1. 认识10以内自然数并形成初步的数概念。
可以从生活中的各个方面引导孩子认识数的存在,理解数所表示的意义:数既可以表示多少,也可以表示物体排列的次序,引导孩子理解基数和序数的不同。此外,还可以引导孩子注意生活中运用顺、倒数的有关事例;理解数与数之间的数差关系;知道没有可以用零来表示,等等。 2. 学习10以内自然数的组成。
知道除1以外,任何一个数都可以分成两个较小的数,两个较小的数合起来仍是原来的数;能感知和体验到一个数和它所分出的两个部分数之间的关系,以及部分数之间的互换、互补关系。组成的学习可以为孩子学习加减积累感性经验。
3. 认识和书写数字。
可以教这个年龄的孩子学习正确书写10以内的阿拉伯数字,但一定要注意笔顺、起笔和落笔的正确,笔划的工整,特别要注意引导孩子掌握正确的握笔方法以及正确写字姿势的养成。 4. 学习10以内数的加减运算。
在数的运算学习方面,可以帮助孩子了解、认识周围事物的数量关系,并学习用加减法解决生活中一些简单的问题。会解答简单的加减(求和、求剩余)应用题;认识加号、减号、等号,理解加减的意义,学习10以内数的加减法,认识加减算式并知道算式表示的含义。例如1+2=3可以表示停车场里先停了1辆汽车,又停了2辆汽车,停车场一共停放了3辆汽车。 5. 精确感知物体量的差异,并学习按照物体量的差异排序。
物体的大小、长短、轻重、高矮、粗细、宽窄、厚薄等连续量,都是儿童生活中经常接触的。我们可以引导孩子学习量的守恒,知道即使物体的外形、摆放位置等发生了变化,它的量也不变。还可以引导孩子比较量的差异。在让孩子感知和比较各种量的差异时,可以有意识地引导孩子对其中的传递性、双重性和可逆性有所体验,帮助孩子建立序的概念。
体验到孩子感知到量的相对性,并,使孩子对。能区别和说出10以内物体量的差异, 6. 学习自然测量。
测量是测定物体数量特征的过程。这一阶段儿童的测量活动基本上还属于非正式的测量阶段,可以引导他们学习自然测量,即利用各种自然物,例如,小棍、筷子、纸条、小瓶等作计量单位测量物体的长度、高低、容积等,运用他们已有的数经验进行测量,正确表达测量的结果。初步知道通过测量可以获取量化的信息,如通过测量孩子可以了解自己所种植植物的生长情况。
73.怎样教5-6岁儿童学写数字?
如何教会、教好自己的孩子学写数字,是每一位家长所关心的问题。的确,教孩子书写10以内的数字,不但可以促进孩子空间方位知觉的发展,而且可以帮助孩子早一点做好幼儿园向小学的衔接,培养其书写的能力。但作为家长切没因此操之过急,也不能因此听之任之,不加引导。在教孩子学写数字上要注意以下几点:
1、把握学写字的时机。每个孩子的学习准备是不一样的。因此教孩子学写字不要操之过急。对于一些年龄偏小的孩子来说,手部骨骼和肌肉还未发育完全,过早的写字不但会对他们的手部骨骼和肌肉、脊柱的发育、视力等产生不良的影响,而且容易导致孩子产生紧张与焦虑的情绪。
2、教孩子书写数字,首先要为孩子准备一本田字格本,并和孩子一起,经常在田字格本上做一些“画小图形”、“图形找家”之类的游戏,如:请孩子在田字格左上方的小方格里画一颗五角星,在田字格左下的小方格里画一个小三角,说说妈妈将小圆圈画在田字格的什么位置上了?帮助孩子逐步认清田字格的位置。 3、学写每一个数字,都要为你的孩子做好示范书写。边示范边讲清楚数字在田字格中的位置,写数字时应从哪儿写起,到哪儿落笔,使幼儿掌握正确的笔顺。同时,家长要边示范边给孩子提出写字时的要求:数字要写满格,笔画要工整,结构要匀称。
4、书写数字,要注意培养孩子正确的坐姿和握笔的姿势。首先要培养孩子良好的坐姿,要要求孩子身体坐端正,要做到背直、肩平、头正,身体微向前倾,两条小臂在桌子上自然放平,弯曲,胸部离桌边一拳,两脚自然放平。然后再教孩子正确的握笔姿势,右手拿笔时,手指离笔尖留由两指宽的距离。家长在教孩子这些内容的过程中,要反复示范,请孩子模仿,不断提醒检查,因为养成孩子良好的书写习惯是尤为重要的。
5、对于孩子来说,适当地学写1-10的数字是可以的,但切忌练习的字过多,时间过长。因为过多过长容易使孩子产生疲劳,产生厌倦学习的心理,因此家长要科学地、适时适度地教孩子学写1-10的数字,经常鼓励肯定您的孩子,使孩子在学写数字的过程中对学习充满兴趣、充满自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