认知语言学

上有通讯设备”。“我不会伤害老虎”蕴含着“老虎会受到人的伤害”的命题成分。“武松是打虎英雄”蕴含“老虎是祸患”的命题成分。

认知模式的基础是特定的知识框架。而知识框架往往基于身体的体验和社会经验。 范畴的建立和理解往住要参照特定的框架或社会认知模式。如“老姑娘”①的确定往往要参照下列框架或社会认知模式:

A 正常情况下恋爱是异性之间的现象 B 正常的婚姻是一夫一妻;

C 正常情况下达到婚龄就应该结婚;

D 正常情况下结了婚的人和同一个对象保持婚姻关系; E 正常情况下结了婚的女子生育子女;

F 正常情况下结了婚的女子养育子女并操持家务。

参照这个框架、模式,超过了社会公认的结婚年龄而未婚的女性就是“老姑娘”。 然而,超过社会公认的结婚年龄而未婚的女性.并非都可以称为“老姑娘”。如出家的尼姑、修女;未履行结婚手续,而充当“二奶”或被固定男子包养、同居的成年女性;离异的女性;丧偶的女性;作过变性手续的女性洞性恋女性。至于同性恋女性在中国算不算“老姑娘”,会有很大的争议。可见,“老姑娘”是个围绕典型成员构成的原型范畴,其边界有一定的模糊性。除了“老姑娘“原型之外,还有边缘成员。

上述模式是个理想模式。现实社会情况远比这个模式复杂。在特殊情况下,许多不符合模式的成员,为了指称上的方便,往往可以修改甚至删除理想化模式当中的某个方面,以便适应客观情况的要求,从而把某些本不在该范畴之内的成员改造为边缘成员。例如,淡化或删除模式A,那么同性恋女性也就属于“老姑娘”范畴了。淡化或删除模式c,那么尼姑、修女也就属于“老姑娘”范畴了。

因为“老姑娘”范畴所参照的框架或社会认知模式是基于“正常情况”,因此人们认为过了社会公认的结婚年龄而未婚的“老姑娘”往往“不太正常”,因此“老姑娘”往往含有歧视、侮辱的意味。这种“不正常”的偏见性stereotype会扩展和渗透到“老姑娘”的一切心理、性格和行为方式当中。如:

不要跟她一般见识,她是个老姑娘。 你怎像个老姑娘一样刻板?

她那么冷漠,难怪到现在还是个老姑娘。

感情丰富之所以在人们眼里不属于老姑娘,是因为社会模式当中的D、E、F激活了老姑娘“无事自忧、小题大作、过分刻板和拘谨、感情冷漠”的stereotype,而stereotype是通过部分特征来理解老姑娘的整体,从而形成了转喻模式。

有意思的是,无论是汉语的“老姑娘”,还是英语的spinster,都包含“过分谨慎、刻板、无事白忧、小题大做、为人刻薄”的消极成分,而汉语的“单身汉”和英语的bachelor则基本没有这些消极成分,起码也是中性含义。。东方和西方类似的社会文化模式一性别上的双重社会价值取向,导致了类似的范畴结构。而类似的范畴结构导致了“老姑娘”与spinster、“单身汉”与bachelor的含义的相似性。

认知范畴基于理想化的认知模式,是不同的命题模式构成的集束。所谓。集束”,是说这些模式之间往往缺乏共同的特征。大部分范畴都是不同的认知模式构成的集束,难以

找出贯穿在不同成员之间的共同特征。例如按照传统的语义特征分析法,“妹妹”的语义特征是这样进行分解的:

“妹妹”[+直系亲属][+同辈][-男][+年龄小于称呼者]。 但是这些特征并非满足“妹妹”的充分和必要条件。下列对象完全可以采用“妹妹”的称呼:

同辈的非直系亲属关系:如贾宝玉称呼林篱玉、薛宝钗; 男朋友称呼其女朋友;

社会中对彼此没有血缘关系的年轻女性的一般称呼: 此外还有:

同父异母或同母异父、年龄小于称呼者;

同一个家庭内的被收养子女之间,没有血绿关系、年龄小于称呼者; 不同家庭完全没有血缘关系、同辈、年龄小于称呼者; .........

可见,[十直系亲属]这个持征。并不能对“妹妹”这个称呼构成严格限制。但是,没有血缘关系、年龄小于称

>>展开全文<<
12@gma联系客服:779662525#qq.com(#替换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