泰山版初中信息技术教材介绍

泰山初中信息技术教材

教材编写的指导思想、原则

本教材是根据《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指导纲要(试行)》及最新研究成果编写,适合初中非零起点教学需求,同时为零起点同学提供了必要的学习渠道,适合经济发展情况跨度较大的山东等省初中学校使用。在教材编写中,本教材遵循了如下指导思想和编写原则。

1、体现“信息”时代精神,以“人的全面发展理论”为总的指导思想。坚持以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全面发展理论为指导,贯彻党的教育方针,体现信息时代社会发展的新需求,把素质教育落在实处,突出强调全面提升初中学生的信息素养,切实扭转过去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中的一些不适当的教学思想与方法,时刻以人的全面发展作为本教材编写的根本出发点;让学生在信息的交流与合作中,学会协作、学会问题解决、学会探究、学会创新实践、遵守法律法规,并形成信息时代公民所必备的信息伦理与道德。

2、全面落实《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的新课程理念。体现“三个面向”的教育思想,把面向世界、面向未来、面向现代化落实到信息技术课程中来,追踪国外发达国家信息技术教育发展的趋势,适度反映信息技术的前沿发展,教给学生可迁移的信息技术,提高他们对信息技术新发展的适应能力,为学生未来的可持续发展打基础。实践“三个代表”精神,选择代表先进文化、先进生产力的信息技术内容,以改善学生的学习,提高未来生产者的信息素养为宗旨设计与实施教学过程。

3、突出信息技术“核心价值”,彰显信息技术课程意义。把信息时代对人的信息素养要求,反映在不同形式、不同内容的信息技术活动中,回归学生的生活世界,把信息技术的学习融入到学生的日常生活与学习之中;体现基础教育所必须奉行的基础性、综合性原则,体现信息技术的核心价值,追求课程的文化内涵与教育内涵的发掘与实现。整体上引导学生探索“为什么”、“是什么”、“怎么办”的价值认知,充分树立利用现代技术解决问题的观念。

4、导引教学新思维,积极推动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的全面创新。本教材力图扭转此前许多教材所诱导的对“任务驱动”的简单化、庸俗化的运用的现象,

以及主题教学、综合实践活动所带来的技术泛化弊端,导引教学在信息技术活动中对信息问题的解决、“做中学”、“学中做”,真正体会技术的本质意义。本教材在活动设计上,着重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从发展的角度改善学生的学习方式。本教材还要发挥信息技术的特有优势,把信息技术工具、信息资源等有效运用到信息技术课的教学中来。在每章之后,利用“思维导图”这一思维工具引导学生分析不同技术的区别、联系,并探索技术特点与人类思维发展的关系,这对于进一步总结深化理解技术价值是非常有益的。

5、运用教学评价新方法,落实教学评价新理念,将多元化评价融入教与学的活动过程之中。教材倡导信息技术活动过程中的评价主体的多元化、价值取向的多元化,把评价过程渗透在教学过程之中。不拘泥于实践活动的教条式量规评价,而是充分发挥过程评价中的学生自我评价,让自评、互评到总评得以循序渐进逐步深入。

6、符合地区特点,有利开展弹性教学。基础教育的改革要求所有学生都得到全面发展。山东省是一个大省,各地区各学校信息技术的水平参差不齐,不能采取一刀切的方法。本教材在基本内容学习的基础上,采取了多种方式来进行架构开放的课程体系,形成“三位一体”的立体化特点:第一,独立章编写了“通用操作”从用户界面操作的通识去总结计算机操作方法的规律,让学生树立融会惯通的观念,解放以前软件操作学习的繁杂;第二,在具体教学活动中以“特色技术”体现技术价值,并配合“补缺”栏目弥补整体采取“非零起点”编写带来的地区不平衡问题,使用“补缺”栏目,提供学生选择性学习和补充,有利于消除基础差异让学生顺利进入新课程;第三,“加油提高”内容不仅在每节、每章提供给先进学生或发达地区学生相应的深入学习的内容,而且构建了“机器人”和“计算机保养维护与开发”两个分册,以培养更高水平、更综合能力的学生。

综上所述,可以归纳为:本教材以“体现信息技术核心价值”为基本指导思想,以“知识铺垫,能力取向,育人为本”为基本原则,充分体现作为地方教材的区域问题解决和作为技术教材的实用性、教育性和前瞻性等学科特点。

教材主要特点

本教材的特点是根据初中同学的年零、生活、学习特点,按照信息需求的线索组织教材,采取讲练结合、综合实践、研究性学习等多种形式灵活地展开教学活动,并着重突出了信息技术的应用能力培养和技术价值认识的提升。因此,同学们通过本教材的学习,不仅能够获得信息技术有关的知识与技能,更重要的是在信息和文化素养、思维和学习能力,以及思想品德等方面有所提高。

1、基于信息需求,突出技术价值,重新架构新的教材体系。在教材的编写过程中,对信息技术教学注入了“提炼技术价值”与“体现信息需求”的双重活力。首先,利用“信息技术通用操作”总结规律以扫除学习障碍;继而,利用灵活多变的学习方式引导同学探究核心、本质的技术价值;然后,适时通过学习评价、思维导图等方式来巩固所学技能。为同学们构造了一种全新、实用、可迁移运用、螺旋上升的知识技能体系和以生为本的学习过程。

2、引导学生自主地发现问题、解决问题、总结规律。实施素质教育是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创新就是对常规的一种突破,善于提出问题。所以,本教材根据客观需求的情境,创建一种师生互动形式,引导学生自主去发现问题,自主寻找和实施解决方案,并根据技术特点和操作规律形成规律性认知,从而逐渐构建信息技术知识与技术体系,提高自身的信息素养。从教材的编写上,每节前进行历史、文化背景分析或者设置问题冲突,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又时时进行宽度与广度的思考与探索,然后通过应用的文本帮助学生进行规律性发现,并紧接着进行应用深化,每节结束时再加以思维导图形式的思维梳理,整体构成一条自然朴素且非常发挥主动能力性的发现、实践、理解、应用、反思的学习之路。

3、渗透信息素养与德育教育,为培养有品味的科技人员作好细致工作。破坏了以往信息技术相关的法律、法规、伦理、道德等方面的德育内容单独设立章节的做法,把相关的内容渗透到具体的技术学习中。即,针对技术的价值性,在优势体验的同时,对技术已经或可能带来的问题进行引导认知,从而避免了枯燥的说教,使思想教育更具活力,更具亲切感。同时,让学生在深刻理解技术的局限性或破坏性等特征的基础上,进一步思索技术的发展,有利于培养创新性人才,而不再局限于操作员式的技术照搬。

4、创建开放型可增殖教育资源。教材本身的编写结构采取了任务驱动、主题资源学习、半成品加工等先进的学习方式,随之提供非常有针对性的电子资源和相应的纸质资源。通过网站发布按章节划分的具体的电子资源及相关网络资源的链接,通过教学用书提供详细的教材分析、教学建议和参考教案。尤其是,针对本教材提供了具体可行的“学案”,为学生上机练习的可操作性提供了非常明确实用的线索。并通过教材网站与编写人员博客建立了可持续资源提供与教学研讨的渠道,让教育资源的立体化、开放性成为现实。

教材体系、结构

本教材遵循国家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基本要求与指导思想,借鉴新的研究成果对课程体系进行全面的重新架构。主要由四个分册组成,分别针对初级中学的三(或四个)年级。在分册确立上,依照信息需求为基本线索,从信息的获取、交流、加工、集成、发布以及控制与创造去分划:

第一分册上册为“信息的获取与交流(通用操作,局域网、因特网信息的浏览与交流)”; 第一分册下册为“静态信息的加工(文本、图像、表格)”,第二分册上册为“动态信息加工(声音、视频、动画)”;

第二分册下册为“信息的集成(演示文稿和网站); 第三分册上册为“信息的程序加工(算法与程序设计)”; 第三分册下册为“信息的智能化控制加工(机器人设计)”;

第四分册全册为“信息技术创新实践(计算机保养、维护、安装及软件开发与设计)”。 整套教材以知识铺垫、能力取向、育人为本为指导原则,设置了有关栏目,其目的在于: “实践”——针对问题、情景、任务去体验某项技术的价值与意义,通过解决问题、完成任务的过程来掌握技能。

“补缺”——为零起点的同学提供必要的补习机会,以便尽快地与其他同学一起达到较高的水平,完成新知的学习。

“助力”——同学可以按自己的兴趣阅读,以便对本节课的所学内容有更广泛的认识。 “加油”——同学可以在学有余力的情况下,提高自己的水平,以便对本节课的学习内容有更深度的提高。

“试一试”——同学可以在学习过程中随时尝试,补充技巧,以便自己能够更快、更准、

联系客服:779662525#qq.com(#替换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