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心理学复习资料

方面传播则对原先相反的态度更有可能改变。当被劝说者只能依靠劝说者的信息来源时,单方面传播更有效;当其有多种信息来源时,双方面传播更有效。当需要短时的 即刻的态度改变时,单方面的方式很有效;双方面的信息传播方式更可能形成长时的 较稳固的态度改变.

b首因效应和近因效应

在先后呈现的两种信息之间的时间间隔较为短暂,而信息呈现与态度测评之间的时间间隔较为长久时,会出现首因效应

先后呈现的两种信息之间的时间间隔较为长久,而信息呈现与态度测评之间的时间间隔较为短暂时,会出现近因效应

c信息的传播渠道一般来讲,生动形象的视觉信息如图片 录像等要比单调的听觉信息更有劝说效力;单调的听觉信息要比书面文字信息更有效.

在信息的理解阶段,书面文字传播更有效;在根据信息做出行动阶段,生动的视觉传播形式则有更好的效果。 ③被劝说者因素:

a原有的态度 内化的态度难以改变,暂时的态度容易改变;亲身经历形成的态度难以改变,间接经验基础上形成的态度容易改变;迫于压力形成的态度容易改变,自主选择的态度难以改变;态度的成分是协调一致的难以改变,自相矛盾的态度容易改变。

b人格特点 依赖性强的人容易改变态度;自尊心低的人容易改变态度;社会赞许期望高的人容易改变态度;特性相反的人不易改变态度。 被劝说者的信息加工方式 c情境因素

信息繁多的情境中,单一信息的劝说效用是受其他信息的影响和制约的,各种信息之间的相似性或一致性越多越明显,则劝说信息的效用会得到增强或提高;反之,彼此的差异越大,劝说信息的作用会大大降低。

令人分心的情境 分心有时会降低劝说信息的说服力;有时反而会增强其影响力 信息重复的情境得到重复的信息会增加其影响力,但重复的作用是有限度的,超出了重复的最佳次数,反而适得其反。

4举例说明何为偏见?它是怎样形成的?会产生怎样的后果?应如何消除?

① 偏见是对某一个人或团体所持有的一种不公平 不合理的消极否定的态度。 ② 偏见产生的原因:社会群体间的利害冲突、社会化、个体的人格和心理因素 ③ 偏见产生的后果:自我实现预言(即积极的看法导致积极的后果,消极的看法导致消极的后果 )、性别角色、疏离

④ 偏见的消除:消除刻板印象、增加平等的个人间的接触、共同命运与合作奖励、制定有助于消除偏见的社会规范

第八章 人际关系

一、名词解释 人际关系:人们在社会活动中所形成的建立在个人情感基础上的相互联系就是人际关系

T小组训练法:又称敏感训练法。创立者勒温。其主要目的是让受训者学会怎样有效的交流,细心倾听,了解自己和别人的感情。作用:对于改善人际关系非

常有效。

犯错误效应:阿伦森的”犯错误效应”实验表明人们更喜欢犯有一点小错误的能力超常的人,而不是十全十美 毫无瑕疵的圣人。男性/自尊心中等的男性更喜欢犯错误的能力非凡的男人,女性/自尊心低的男性更喜欢没有错误的能力非凡的人,无论男人还是女人。

曝光效应:熟悉对人际吸引会产生巨大影响,事实上,仅仅只是常看到某人,就能增强我们对它的喜欢,这就是曝光效应。

二、简述题:

1、简述人际关系产生于什么样的心理需求?*** 2、人际关系的发展通常要经历那几个阶段?***

3、自我暴露对人际关系的发展具有怎样的影响?***

4、简述得失理论在人际吸引中的效应及原因(书本没有明确答案)

得失理论在人际吸引中的效应:在人际交往上,我们对别人的喜欢不仅仅取决于别人喜欢我们的量,而且还决定于别人喜欢我们的水平的变化和性质。我们最喜欢的是对我们喜欢水平不断增加的人,而厌恶的是喜欢我们的水平不断减少的人。

原因:一个人遭到否定评价的情况下会产生焦虑和自我怀疑,从而使人们更需要肯定。因而当肯定评价最终真的来临的时候,它比通常的肯定更有意义。新出现的自我支持力量,再小也意味着自我价值的上升,是“得”。相反,对于向来就否定自己的力量,人们在自我价值概念中已将其置于一个特定的位置并适应它的存在,不用时刻对其设定心理上的防卫。而原来肯定我们的人转向否定我们,意味着我们正丧失既有的自我价值支持力量。因此,必定会激发起强烈的自我价值保护作用,是我们对其持高度否定和拒绝的态度。

5、人际吸引通常会遵循什么样的原则? 互惠原则、得失原则、联结原则

6、何为美丽的辐射效应?何谓致命吸引力? 美丽的辐射效应:人们认为让别人看到自己和特别漂亮的人在一起,能提高他们的社会现象,就向对方的光环笼罩着自己一样。能提高他们的大众形象,就向对方的光环笼罩着自己一样。

致命吸引力:最吸引我们的某人身上的个人品质有时却可能成为两人关系中最致命的缺陷。

三、论述题

1、试结合实际体验来说明你是如何看待社会交换理论和公平理论在人际关系建立和维持过程中的作用的

2、影响人际吸引的通常都有哪些因素?怎样利用它们来提升自己的人际吸引力?

熟悉性、接近性、相似性和互补性、个人特征

第九章 人际沟通

一、名词解释: 人际沟通:人际沟通简称沟通,是社会中人与人之间的联系过程,是人与人之间传递信息 沟通思想和交流情感的过程。

沟通网络:沟通网络是更具人际沟通中信息传递的方向而形成的路线形态。

根据群体里正式沟通和非正式沟通的情况,沟通又分为正式沟通网络与非正式沟通网络。

二、简述题:

1、简述影响人际沟通的障碍通常表现在哪些方面,如何克服?*** 2、人际沟通具有何种功能?***

3、简单介绍一下常见的小群体沟通网络的形态及其在沟通活动中产生的效果

巴拉维的沟通网络,指一个小群体里成员之间较固定的沟通模式。后来莱维特以五人小群体为研究对象,发现沟通网络有四种形态:Y型沟通、链型沟通、圆型沟通和轮型沟通。后有学者在莱维特研究的基础上加入全通道型。

效果:

a从信息传递速度来看,轴型沟通最快,原型沟通其次,而链型沟通最慢。 b在轮型沟通中,居中心位置者是该小群体的核心人物或领导者。

c在Y 型沟通中,中心位置是一,外界信息都必须经它才能到达,高层沟通者的信息也需经它才能传递给下面,因而这一特殊位置的人在某一组织中可能具有秘书身份。

三、论述题

1、在人际沟通过程中,通常会有什么样的心理活动对其产生怎样的影响? 人际沟通过程中的心理活动主要体现在沟通动机、对信息的选择和理解方面。

a沟通动机人际沟通往往是在下述两种情况下进行的:双方有着相似的态度和共同的语言。其沟通动机是为了同对方一起了解和共同占有信息,扩大共同的经验领域;具有亲密关系的伙伴之间出现某种态度不一致。

b人选择信息的倾向性有四种情况,第一,倾向于选择自己赞同的信息;第二,对两种截然相反的信息并没有明显的选择性;第三,喜欢选择反对自己观点的信息;第四越是不让人接触的信息,人们越想选择。

c接受者在理解信息的过程中,主要表现为求真意。影响一个人理解信息的主要因素有个人的知识、经验和个性心理特征等。

第十章 侵犯与利他

一、名词解释:

侵犯行为:所谓侵犯行为,是指个体违反了社会主流规范的、有动机的、伤害他人的行为。

利他行为:利他行为指对别人有好处,没有明显自私动机的自觉自愿的行为。

二、简述题:

1、挫折——侵犯理论及其修正性观点

a多拉德认为人的侵犯行为是因为个体遭受挫折而引起的,侵犯是挫折的一种后果,侵犯行为的发生总是以挫折的存在为先决条件;挫折的存在也必然会导致某种形式的侵犯.两者之间是一种简单的 一对一的因果关系

b挫折—侵犯理论的修正

米勒认为,挫折作为一种刺激,可以引起一系列不同的反应,侵犯反应只是其中的一种形式而已.挫折的存在,不一定导致侵犯行为;但侵犯行为肯定是挫折的

一种后果。将挫折与侵犯之间的一一对应的因果关系修正为一对多的关系

伯克威茨认为挫折的存在并不一定会导致个体发生实际的侵犯行为,只能使其处于一种侵犯行为的唤起状态。侵犯行为最终是否会发生,取决于个体所处的环境是否给他提供一定的侵犯线索。如果没有这样的线索,个体未必会表现出侵犯行为

外在环境的侵犯线索是使内在的侵犯冲动形成实际表现的必要条件,并且,侵犯行为的反应强度取决于其唤起程度

挫折和侵犯之间是一种多对一的关系,即侵犯行为的发生除受挫折的影响之外,还受诸多其他因素的影响

挫折是引发人类侵犯行为的一个条件,但不是唯一的条件,挫折的一个可能作用是加强了个人对暴力的关联事件的侵犯反应

2、简单说一下应怎样有效的消除侵犯行为 a宣泄,将本能能量以适当的方式释放出来 b习得的抑制,主要包括社会规范的抑制、痛苦线索的抑制、对报复的畏惧。 c置换

d寻找替代羊

3、你怎样看待自我利他主义取向和纯利他主义取向在现实中的反映?*** 4、影响利他行为的因素有哪些?

利他行为的生物学基础、自然环境、社会环境(包括旁观者数量、对情境的社会定义)、社会文化

5、利他者有哪些特点有助于利他行为的产生?

家庭中的社会化和榜样的作用、人格因素、利他者的性别差异、利他者心境的作用

6、受助者的那些特点使得他更容易获得帮助? 求助者需要得到帮助的程度,人们更愿意帮助缺乏解决问题能力的人如孩子、女人、老人等;较愿意帮助自己喜欢的人;往往拒绝帮助由于自己的过错或不适当行为而陷入麻烦的人。旁观者如果对消极事件的发生负有一定的责任,则更容易伸手援助。

7、为什么在场他人的数量会影响人们的利他行为?

旁观者的数量越多越有苦恼每人出来帮助的原因有二,责任分散和集体冷漠。

责任分散指当发生某种紧急事件时,如果有多人在场,帮助的责任就会被扩散到每一个人身上,在场者提供帮助的责任就被减小,从而使人更不可能提供帮助

集体冷漠指由于在场人数众多,旁观者责任减少,甚至可能意识不到自己应当承担的责任而产生“即使我不做,别人也会做”的想法。

三、论述题:

1、你如何看待大众传播媒介对人们尤其是儿童侵犯行为的习得所产生的不利影响?有何种理论依据?

大众传播的普及性及深入性提供了人们大量观察学习的机会。根据社会学习理论所提出的模仿观点,人们很自然地考虑到:电影电视节目中侵犯行为对观众、听众,尤其是青少年会不会产生不良的影响。心理学家李夫指出,受到电视节目影响最大的是儿童,因为儿童的注意力比较容易被具有强烈情绪、激烈活动以及冲突的节目内容所吸引,因此较易于学习侵犯行为与侵犯态度。社会学习理论指

联系客服:779662525#qq.com(#替换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