朔州历史沿革 - 图文

朔州历史沿革

高海

引 子

朔州市于1989年元月一日正式建立,初为二区(朔城区、平鲁区)、一县(山阴),后又于1993年7月10日增怀仁、应县、右玉三县,成为二区、四县。全市的地理坐标为东经111°53′29″— 113°33′51″,北纬39°05′07″—40°17′53″,海拔高度在1003—2148米之间,相对高差1145米,东西宽144.4公里,南北长133公里,总面积1.07万平方公里。市政府所在地东距北京502公里,南距太原220公

里,北距大同129公里。

朔州市尽管是新建的,但它是我们伟大祖国的一座历史名城,其地位于山西省北部,大同盆地的西南端,处于内外长城之间。朔州旧志云:朔州遥控长城,外连大漠,背居延而面燕京,右偏关而左雁门,南峙宁武,居三关之中。襟山带水,四塞为固,古墩野戍,回环盘护,固西北一大扼塞也。正如顾祖禹《读史方舆纪要》所谓:“西距洪河,北临广漠,壮雁门之藩卫,为云中之唇齿,屹然北峙,全晋之巨防也。”朔州确系三晋门户,为兵家必争之地。现因其特殊的地理位置,悠久的历史文化,得天独厚的地下宝藏,

日新月异的发展进程,成为一座光辉灿烂而又驰名中外的新兴能源城市。

这座新兴的能源城市,是怎样由古马邑、古朔州演变过来的,许多人很想熟知。特别是对秦马邑、唐马邑、今马邑的区别,古朔州和今朔州的不同,马邑和朔州的关系,朔平府和朔州的关系以及平虏与平鲁、应州与金城、河阴与山阴、右卫与右玉的关系、怀仁的由来等问题,人们尽管经常谈论,但很难确认和说准。更加历朝以来朔之为县、为州、为郡、为府、为道、为军、为卫等,有即其地而改其名者,有仍其名而迁其地者,徙割既殊,称名亦异,闻见莫据,徵信实难。然郡县之设,有时而更,山川之形,千古不易。现据已知的有关这方面的资料,尽量探古溯源,将其历史沿革情况和人们所谈论的众多疑难问题,

粗浅地加以诠释。

史前时代

朔州市地处大同盆地西南端。据《泥河湾研究论文选编》介绍,大同盆地是一个大型的山间构造断陷盆地,它形成在中新世(2500万年前至1200万年前)喜马拉雅造山运动时期。考古学家卫奇、张畅耕、解廷琦证实,大约二、三百万年以前,人类在地球上还处于孕育时期,当时的大同盆地是一片碧波荡漾的内陆湖。那时候,这里气候温暖,雨量充沛,野马、披毛犀、大角鹿在这里追逐奔驰,多刺鱼、

鲤鱼在湖中自由嬉戏。在湖边山区是茂盛的森林,森林间隙是绿茵茵的草地。

大约到了约十万年前,生活在今阳高县许家窑附近的“许家窑”人,因大同湖水位猛烈上涨,许家窑人的住地被湖水淹没了,他们不得不逃往别处谋生。后来湖水沉积物就慢慢地把许家窑人遗留下的家当覆盖

起来,气候也变得干冷。

从沉积物的分布来看,大同湖在大同盆地中曾经有过多次变化,这与地壳运动造成的湖盆升降以及气候变迁有关。到了大约数万年前,大同湖底的下沉似乎已经减弱,这个内陆湖最后在今河北省阳原县东

端的石匣口被切割开,湖水泄尽,湖底露出水面,盆地出现了,桑干河从中蜿蜒流过。 许家窑人被迫离开自己的家园后,到哪里去了呢?考古工作者在朔城区峙峪村北黑驼山东麓,发现了“峙峪人”。这很可能是“许家窑人”的后代,也是迄今所知朔州最早的人类。经考证,峙峪人生活在距今28000多年前的旧石器时代晚期。当时这里的山上森林茂密,丘陵灌木丛生,附近地肥水足,地上植物丰富,动物很多,河中游鱼万千。在这样的环境里,峙峪人主要靠猎取野马为生,所以被科学家称为“黑驼

山下猎马人”。

峙峪遗址中出土的石器细小、精致,已具有原始细石器的面貌,在出土物中除发现一块人类枕骨和细小石器外,还发现一枚石镞,这说明峙峪人发明了人类前所未有的弓箭。还发现了磨制的钻孔装饰品以及兽骨片上刻有清晰的直道,作为表示数量的符号,可见峙峪人不但有了数量的概念,而且有了艺术的雏

形。

考古学家认为细小石器的代表遗址是周口店第1地点的北京人遗址和山西朔州的峙峪遗址,称为“周口店第1地点—峙峪系”或称“北京人文化—峙峪人文化”。山西阳高的许家窑文化是北

>>灞曞紑鍏ㄦ枃<<
12@gma联系客服:779662525#qq.com(#替换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