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务舞弊

计报表。那些陷入PT、ST的上市公司企图通过重组走出亏损状态,精心策划资产重组,精心设计缺乏正当商业理由的资产置换,利用劣质或闲置资产换回优质或盈利强的资产来增加利润。资产重组已成为许多上市公司扭亏为盈的工具和免遭摘牌的保护伞。例如,某上市公司已经连续两年亏损,第三年该公司与另一公司私下协商,用本公司一固定资产(账面价值800万)偿还所欠1500万元货款,通过该项资产重组,上市公司获取了700万元营业外收入,由此扭亏为盈,并避免了被退市的风险。

5借关联交易调节利润

我国不少上市公司和关联人扭曲交易条件转移利润,从而滋生非法或不当关联交易来调整其账面利润,粉饰报表。其中,关联方重组更是亏损公司“扭亏”的捷径,其手段多种多样:通过交易安排,设计有法律依据、无经济实质的关联交易,虚构经营业务;上市公司以高价或显失公允的交易价格与其关联企业进行购销活动,通过价格差实现利润转移;收取关联企业资金占用费,或利用低息或高息发生资金往来,调节财务费用;分摊共同费用或将管理费用、广告费用等转嫁给母公司;关联交易外部化——控股方通过自己控制的上市公司从银行贷款,再让控制的上市公司互相担保贷款,进行关联交易,编造业绩。例如,某一上市公司为了调节利润,向其控股子公司销售了一批价格为6000万元的商品,成本为4500万元,该笔关联虚增了母公司1500万元的毛利润。 (三)我国上市公司财务报告舞弊的识别

1关联交易剔除法

运用关联交易剔除法可以较为真实地了解公司的实际盈利能力。所谓关联交易剔除法,是指将来自关联企业的营业收入和利润总额从公司利润表中予以剔除。通过这种分析,可以了解一个公司自身获取利润能力的强弱,判断该公司的盈利在多大程度上依赖于关联企业,从而判断其利润来源是否稳定、未来

的成长性是否可靠等。如果公司来源于关联企业的营业收入和利润所占比例过高,报表使用者就应当特别关注关联交易的定价政策、关联交易发生的时间、关联交易发生的目的等,以判断公司是否运用了不等价交换通过关联交易来进行财务舞弊。譬如:陕长岭的大股东长岭黄河集团为了解决拖欠债务问题,2000年10月30日将其持有的西安圣方科技股份公司的1000万股股权,以每股1元转让给陕长岭。同年11月22日,陕长岭以每股8元的价格将其转让给美鹰玻璃有限公司,获得了7000万元的投资收益,占当年利润总额1604万元的436.4%。若剔除这笔交易,陕长岭2000年度实际亏损5396万元。

2不良资产剔除法

这里所说的不良资产,除包括预付性质的费用、待处理流动资产净损失、待处理固定资产净损失、长期待摊费用等虚拟资产项目外,还包括可能产生潜亏的资产项目,如高龄应收账款、存货跌价和积压损失、投资损失、固定资产损失等。不良资产剔除法的运用,其一是将不良资产总额与净资产比较,如果不良资产总额接近或超过净资产,既说明企业的持续经营能力可能有问题,也可能表明企业在过去几年因人为夸大利润而形成“资产泡沫”;其二是将当期不良资产的增加额和增加幅度与当期的利润总额和利润增加幅度比较,如果不良资产的增加额及增加幅度超过利润总额的增加额及增加幅度,说明企业当期的利润表有“水份”。

3异常利润剔除法

异常利润剔除法是指将其他业务利润、投资收益、补贴收入、营业外收入从企业的利润总额中剔除,以分析和评价企业利润来源的稳定性。当企业利用资产置换、股权置换、内部关联交易、债务重组、非货币性交易等手段调节利润,所产生的利润主要通过这些科目体现,此时,运用异常利润剔除法识别财务舞弊将特别有效。1998年ST猴王其他业务利润高达1833.6万元,占当年全

部利润的41%。东方航空公司1999年因成本费用增幅较大,营业利润为负数,但当年因出售飞机获得6.7亿元的收益,营业外收入增长1537%,成为公司扭亏为盈的关键。这两家公司是利用其他业务利润和营业外收入来调节利润,如果我们剔除这两项,我们可以知道这两家公司真实的业绩其实极其难看。

4重点会计科目分析法

上市公司对报表项目进行舞弊时,常常运用的账户包括应收账款、其他应收款、其他应付款、存货、投资收益、无形资产、补贴收入、各项准备等会计科目。如果这些会计科目出现异常变动,必须认真对待。例如,“其他应收款”和“其他应付款”科目被戏称为“会计报表垃圾筒”和“利润调节器”。这两个科目主要用于反映除应收账款、预付账款、应付账款、预收账款以外的其他款项,在正常情况下,它们的期末余额不应过大。然而,在许多公司的报表中,它们期末余额常常与“应收账款”、“预付账款”、“应付账款”和“预收账款”的余额不相上下,甚至超过这些科目的余额。一般而言,“其他应收款”主要用于隐藏潜亏,高估利润,而“其他应付款”主要用于隐瞒收入,低估利润。

(四)财务报告舞弊案例分析

本节笔者选取科龙电器这一典型案例分析上市公司财务报告舞弊行为。2006年7月16日,中国证监会对广东科龙电器股份有限公司及其责任人的证券违法违规行为做出行政处罚与市场永久性禁入决定。这是新的《证券市场禁入规定》自2006年7月10日施行以来,证监会做出的第一个市场禁入处罚。事实证明,顾雏军收购科龙后,公司的经营状况并无明显改善,净利润的大起大落属于人为调控,扭亏神话原来靠的是做假账。

1调节减值准备,实现“扭亏”

经查,在2002年至2004年的3年间,科龙共在其年报中虚增利润3.87亿元(其

中,2002年虚增利润1.1996亿元,2003年虚增利润1.1847亿元,2004年虚增利润1.4875亿元)。

仔细分析,科龙2001中报实现收入27.9亿元,净利1975万元,可是到了年报,则实现收入47.2亿元,净亏15.56亿元。科龙2001年下半年出现近16亿元巨额亏损的主要原因之一是计提减值准备6.35亿元。2001年的科龙年报被审计师出具了拒绝表示意见。到了2002年,科龙转回各项减值准备,对当年利润的影响是3.5亿元。可有什么证据能够证明其巨额资产减值计提及转回都是“公允”的?如果2001年没有计提各项减值准备和广告费用,科龙电器2002年的扭亏为盈将不可能;如果没有2001年的计提和2002年的转回,科龙电器在2003年也不会盈利。按照现有的退市规则,如果科龙电器业绩没有经过上述财务处理,早就被“披星戴帽”甚至退市处理了。可见,科龙电器2002年和2003年根本没有盈利,ST科龙扭亏只是一种会计数字游戏的结果。 2虚增收入和收益

经查,2002年科龙年报中共虚增收入4.033亿元,虚增利润近1.2亿元。其具体手法主要是通过对未出库销售的存货开具发票或销售出库单并确认为收入,以虚增年报的主营业务收入和利润。根据德勤会计师事务所的报告,科龙电器2004年第四季度有高达4.27亿元的销售收入没有得到验证,其中向一个不知名的新客户销售就达2.97亿元,而且到2005年4月28日审计时仍然没有收回。此后的2003年和2004年,同样是在顾雏军和格林柯尔的操纵下,科龙年报又分别虚增收/%3.048亿元和5.127亿元,虚增利润8935万元和1.2亿元。这意味着在顾雏军入主科龙之后所出具过的3份公司年报都存在财务造假,将不曾实现的销售确认为当期收入。

3利用关联交易转移资金

经查,科龙电器2002年至2004年未披露与格林柯尔公司共同投资、关联采购

联系客服:779662525#qq.com(#替换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