鼠疫防治手册(定稿)

中山 1000~3500 500~1000 低山 500~1000 100~500 丘陵 海拔高度不同 50~100 平原:

冲积平原:海拔高度不同,地面起伏10~20m。分布于河流沿岸,面积较大。

湖积平原:海拔高度不同,地面起伏10~20m。分布于湖岸,面积狭窄。

洪积平原:地面起伏10~20m,分布于大山山麓,由山脚向外倾斜。 台地:可分布于不同的高度,由于地质构造或大片水平岩层所形成的平坦地面。

垅岗:相对高度在20~200m,是延伸呈带状的高地,为不宽的冲沟所切割,多见于平原中。

残丘:可分布于不同高度,相对高度在50m以上。是由丘陵被侵蚀而成,多孤立于平原上。

盆地:四周皆为山地,中央平坦,地面起伏10~20m。多为冲积、洪积或湖积平原所形成。通常在盆地外侧山地边缘有丘陵。

阶地:多分布于河流沿岸,常呈阶梯状,每级间高差几米至几十米。 河漫滩:与河床相接,洪水期被水淹没,常有积水洼地和牛轭湖出现。 冲沟:系流水侵蚀而形成的沟,深度不一,几米至几十米。

砂丘:分布于河、海沿岸和干旱地区。相对高度几十米以下。植被复满而固定的称固定砂丘;部分植被复盖的称半固定砂丘;无植被复盖称流动砂丘;延长成梁状或垅状的称砂梁或砂垅。

关于山地和丘陵坡度与坡向的描述,除了记述倾斜角度和坡向之外,应说明其坡面微小地形的变化。坡度描述可按以下分级:悬立(75°~90°)、很陡(45°~75°)、陡(30°~45°)、斜(15°~30°)、缓斜(5°~15°)、极斜(2°~5°)。坡度与坡向的测定通常用罗盘或倾斜仪,海拔高度的测定通常用高度表进行。

3.1.2植被调查

植被是流行病学自然地理调查的重要内容之一。因为植被和地貌是划分景观的主要标志。

植被分类通常按类型、群系组、群系、群丛组、群丛和层片六个等级。因

17

为植物种类很多,若没有详细的植被图,划分是很困难的,在某种程度上也是不必要的。只要我们从动物的生活条件(阴蔽所、食料等)出发去进行植物调查,那么在实际工作中就会简单得多。

在大区域内的高级植被的分类,很容易识别也容易找到参考文献,往往可凭常识给予一定的名称,如针阔混交林、草甸草原等。在具体调查范围内可以按地植物学中记载多度的方法记载1~3种建群种或优势种植物。在样地或样方内以目测方法记出:数量很多的(COP3)、数量多的(COP2)、数量相对多的(COP1)。以建群种或优势种植物名称确定一般群落名称,如兔毛蒿—羽茅草原群落、羊草草原群落等等。然后,要对优势种或建群种植物生长情况加以描述(如高度、层次、密集程度、复盖度等)。此外,还应注意对动物生活意义特别大的,那怕是数量不多的植物种类,例如豆科植物等。如果是耕作区,则要记述作物的种类。

在进行植物调查的同时,要采集建群种或优势种以及具有特殊意义植物种类的标本。同一种标本至少应采3份,按规格登记好并系上标签。采集标本应备用采集筒和标本夹。

3.1.3 水文、气候、土壤的调查

一般去当地有关部门查找即可,在流行病学调查中可不作重点。 3.1.4 鼠疫自然疫源地地理景观地图的绘制

进行自然疫源地调查时,通常应首先绘制调查区1:10 000比例尺的地理景观地图即生境分布图,一般情况下范围为10 000km2。最终绘制此图时,首先到测绘部门购买或索取调查地区的1:25 000比例尺的地形图,然后用“方格法”或用缩放尺进行放大,做成1:10 000的地形图。从我们索取的地形图上,还不能表示出我们所要求的生境图的许多要素,如植被等,因而就需要通过补测的办法把它们绘在图上。因为许多自然要素的分布地点和范围,需要比较准确地表示在地图上,因而还需用简易的方法如步测或臂长尺目测法等实测,概算出不同生境的面积和所占的百分比,为动物鼠疫的流行病调查和分析打下基础。

调查结束后,该图应是一张疫源地调查的综合图。内容有:生境的分布,人类患病率,宿主、媒介的生物学指标(种类、密度等),疫点、血清学阳性点、样方分布等。同时应有地图的基本要素,如图名、比例尺、图例、经纬线等。

3.2 宿主调查 3.2.1 动物区系组成

通过动物区系调查,可以推测该地区是否有疫源地的存在。内容包括:调

18

查区动物名录,种类组成,弄清优势种、常见种和稀有种,以及动物的分布与地理生境的关系等。种类组成调查应以所获鼠类为基础,对个别种类要专门收集鉴定,计算出各种鼠类的比例。

3.2.2宿主数量调查

主要宿主数量及其变动的调查是宿主调查的重点。调查多是选一定的样地,通过抽样调查,来代表调查区宿主的总体数量和分布情况。

宿主调查选定样方后,应首先绘制一个1:1 000比例尺的样方调查图,根据任务的要求,还可绘制一个包括样方内生境的1:2 000的比例尺的宿主空间分布图。宿主调查结束后,应将样方内鼠洞和捕获鼠的情况标在样方图上。

3.2.2.1 旱獭密度调查: 采用定点两次目测法与不同生境境内设置若干块观察样地。样地面积大小依观察者用望远镜能清晰观察到的范围为准;样地边界依地形地物(如山脊线、林缘、巨石、谷溪等)划定。

观察时间选在旱獭洞外活动高峰时刻,即日出后3h和日落前3h一段时间内进行,每次观察1.5~2h。遇阴雨天顺延。

观察者宜隐藏在预先选定的视野开阔,又不致引起旱獭警觉的角落,用望远镜不断巡视样地内旱獭出没位置,记录洞外活动獭数。以两次观察到地面活动最多獭数为样地内实有獭数。

观察完毕后,用测绳丈量样地面积。为方便计,只测出样地最大横轴和最大纵轴的长度(m)。两最大轴之乘积,即为样地面积(常用公顷表示1hm2 = 10 000m2)。

旱獭密度计算:

两次观察所见最高獭数(只) 旱獭密度(只/ hm)= 样地面积(hm2)2

3.2.2.2 黄鼠及长爪沙鼠密度调查: 采用单公顷一日弓型夹于不同生境内设置若干块样地,每一样地面积为1 hm2(100m3100m或50m3200 m),样地四周边缘应有明显标志,样地间距应超过200m。

对鼠洞口过多的样地,可于黄鼠和长爪沙鼠洞外活动停止或减弱的傍晚,将样地内洞口全部无遗漏地用泥土或草皮等物加以堵塞,次日清晨对所有被盗开的洞口,一律安放零号或一号弓型夹,进行捕鼠。若洞口不多,可直接于清晨布放鼠夹,不需预先堵洞。

布夹后,每隔2h检视鼠夹一次,傍晚收回全部鼠夹。在检夹过程中及时取

19

下被捕鼠,再将鼠夹重新在原洞布好,继续捕鼠。发现新盗开洞口立即补放鼠夹。

鼠密度计算:

一昼捕鼠数(只) 鼠密度(只/ hm)=样地面积(hm2)

2

3.2.2.3 黄胸鼠及其他小型啮齿动物密度调查:采用一夜夹(笼)法或夹线法。对家栖鼠可在傍晚时分,于建筑物内沿墙根和墙角布放踏板鼠夹或鼠笼,次日清晨收夹,记录无效夹(笼)(无效夹宠是指收检时发现诱饵脱落、空击及丢失的夹笼)数及捕获鼠数和鼠种。居民住宅每标间(15m2)布夹(笼)1个;厂房、仓库等大型公用建筑物可于鼠类经常活动处所,按15m2布夹(笼)1个。

对野栖夜行鼠应在不同生境内于傍晚,按直线每隔5m,布放踏板鼠夹1盘,次日清晨收夹,记录无效夹数及捕获鼠数和鼠种。所用之踏板夹应型号统一,诱饵一致。

鼠密度计算:

鼠密度(捕获率)(%)=

一夜捕鼠数(只)?100

布夹(笼)数?无效夹(笼)数3.2.2.4田鼠数量调查:在监测区内,按各类生境面积0.2%~0.5%比例分层抽取样方。每一样方在鼠密度>100只/ hm2时,以0.25hm(50m350m)为单元;在鼠密度<100只/ hm2时,以1hm(100 m3100m)为单元。查在样方内查洞时发现的鼠洞,全部堵塞;于早7~8时对盗开的洞口每个洞口布夹一盘,布夹时间为12h,每2h巡视一次,巡视时取下捕到的鼠并将鼠夹在原洞口重新布夹,连续捕打。

鼠密度计算: 捕鼠数

鼠密度 = 2

样方面积(hm)

3.2.3 主要宿主动物的繁殖观察

用各种方法捕获的鼠类,首先观察生殖器官,雄性睾丸下降情况,雌性有否阴道栓塞,乳腺及乳头等。然后解剖观察睾丸大小,储精囊大小,精子成熟情况,胚胎数,吸收胚胎数,子宫斑等。了解交尾期,怀孕产仔期,哺乳期,幼鼠分居期及性成熟期。

3.2.4主要宿主动物活动调查

动物鼠疫的疫区处理范围和灭鼠范围的确定,主要以主要宿主动物的活动和迁移距离为依据。所以应从多方面积累材料,以便提出合理的方案。其观察方法随宿主种类不同而不同。

20

联系客服:779662525#qq.com(#替换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