稿件-畲族自救之路-吴嘉其

在石中坚教授看来,书记雷书生被抓,除去贪污的理由,也有其他村子内部个人的恩怨。村中富人雷仁广需要在村里建别墅,雷书生觉得破坏了村子的整体风貌,给与阻挠,因此得罪仁广,雷仁广便耸动别人揭发他。

如今,李工坑村的文化祠大门紧闭。里面的摆设,只有在一楼墙壁上惨淡挂着复制的“祖图”还有一些招兵节活动的照片。偌大的空间,空荡荡的文化,不得不让人惊叹,又是一个形象工程。

民族宗教局民族科的曾科长,认为“兴建文化祠,开始建之后就需要有长久的规划,需要细细斟酌,慢慢探索,不可能一蹴而就的。”这就关系到领导班子的问题还有现在畲族文化的现状。

石中坚现在忙着升职成为教授,需要参加广东省教育厅组织的答辩,为此写的论文就是关于畲族。除此,他还是所在学院唯一一个会看“China Daily”的老师。因为研究畲族,石中坚和雷楠成了好朋友,他们一样谨慎而好客。

“你看啊,要是在深圳欢乐谷那里唱畲族民歌,表演招兵节,得多受欢迎啊!”石中坚说。

潮州文化研究中心的张家庆主任也表达了类似的观点,他认为现在畲族面临的困境,关键在于资源不能充分利用,包括山地、文化和新鲜的空气,都可以用来转化成经济效益,但是由于某些畲族人,有些“暴富心理”,小富易安,地方政府也不太重视,缺少规划。

他举了个例子,早年他所在的单位对口扶贫山犁村,结果给山犁建了一座图书馆,买了很多书。

“村里面都是些老人和小孩,他们看得懂这些书吗?你应该针对年轻人啊,年轻人才是畲族的希望啊。”张家庆认为这些扶贫政策形式大于内容,应该增加畲族自身的造血功能,比如有针对性的培训一些畲族的年轻人,提高他们适应社会的能力,而不只是单纯的拨款,发大米,食油等。

2006年潮州市社科联副主席谢锦澍还是潮州市政协委员,那时他就开始写提案,觉得应该抓好少数民族发源地这个品牌,建设独特的畲族建筑群,可以参照藏族的布达拉宫。他还认为需要政府牵头,引进投资,文化旅游才是畲族村落脱贫致富的王牌。

“村子应该保持自己的原生态,而不是过度破坏”,谢锦澍说,“打造旅游

文化,在景区进行表演,卖茶,同时可以产生大量的家庭旅馆,带动茶叶产业是一项可以长远发展的路线。”

谢锦澍反复强调,我们应该把畲族文化作为潮州的一张名片。特别是近年来潮州市提出“文化兴市”的口号,强调打造一座文化名城。

实际上,部分畲族村落已经在开始布局这种文化产业,饶平县蓝屋畲族村则走在前列。

蓝屋坐落于饶平县,村子历史最早可以追溯到明朝,现在全村有420人左右。2013年蓝屋成为“全国少数民族特色村寨”,也被潮州市作为一个重点开发的旅游区,为此潮州市政府还制定了《蓝屋畲族村民族特色村寨概念性规划设计方案》和《畲族村民政局保护与改造方案》。

这个项目将持续三年,国家每年会给蓝屋村60万元的资金辅助,潮州市政府希望通过饶平的畲族文化、特色村寨——泰华楼为基础,连接饶平的革命根据地、爱国教育基地,串成一条线,打造旅游品牌。

曾科长则反复提及潮州市的一些领导很重视这件事情,包括要与饶平县政府合作,先是第一步维修加固泰华楼,搭建表演台,组成表演队,表演畲族舞蹈。最基本的就是先设置路牌路标,这些都是现在在办的。

“文化这些东西,我们还是需要成立文化研究的调研小组,跟旅游部门等等多个部门相互合作”,曾佩玲说,“沟通要沟通好,要相互开展起来,就可以做好”。

另外,潮州市民族宗教局还打算联合雷楠先生,录制畲族民歌,制成光盘。之后,他们会发给畲民们,同时还会开设这方面的培训班。在曾佩玲看来,有了实质的声音,畲民们学起来会更方便一点。

只是,这是一个“焦急”的时代,当把历史、文化作为产业进行经营的时,难免会涌现出很多问题。越来越多文化在经济的冲击下变得支离破碎,如何在商业中保留文化的纯粹性成了不少人纠结的根源。

如何让文化如同那一本本族谱一样,得到安存;如何让畲族的人能够凭之上涌,撬开上帝未来得及打开的窗子,是以后畲族人需要摸索的道路。

人物特写文章:

老歌王的畲歌

时钟

>>灞曞紑鍏ㄦ枃<<
12@gma联系客服:779662525#qq.com(#替换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