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论宋代商品广告类型与形式

设十千脚店立式灯笼广告,不仅设计制作精致,且有木栏围护,既起到照明作用又具有防火功能。《陆游集·剑南诗稿》卷三一《郊行夜归书触目》中有“青帽红灯卖酒垆”诗句,可见灯笼广告多用于酒楼、客栈,且对后世广告影响深远。 2,实物广告

实物广告,始于商品交换之始。到了宋代仍有应用,且其应用手法更为多样。实物广告到了宋代主要有以所卖之物以为标识和与所卖之物有一定关联或隐喻关系的实物为标识两类。以实物为标识的有:北宋汴京“诸门纸马铺,皆于当街,用纸兖叠成楼阁之状”,摆放店前以为广告。“名家彩帛铺堆上细匹段,而锦绮缣素,皆诸处所无有”,也是以“堆上细匹段”做实物展示广告。南宋都城“自五间楼北,至官巷有御街,西行多是上户金银钞引交易铺,仅百余家,门列金银及见钱,谓之‘看垛钱’。”这里的“看垛钱”也是实物广告的一种,摆放“看垛钱”一方面向顾客说明了铺子的性质,另一方面向客户展示了自身的实力。宋人李嵩的《市担婴戏图》和苏汉臣的《货郎图》,细致描绘了货郎货担上琳琅满目的商品,反应了当时货郎走街串巷才情景。这里货郎的货担及所贩卖的货物也是一种实物广告。以与所卖之物有一定关联或隐喻关系的实物为标识的有:《容斋续笔》卷一六《酒肆旗望》中有介绍“酒肆外悬挂酒葫芦、瓶、瓢、标帚杆”以为标识。古人曾用“扫愁帚”作为酒的别称,五代南唐李煜《中酒》中也有“莫言滋味恶,一帚扫闲愁”的诗句。故有的酒肆则在店门前悬挂扫帚杆喻示此处有酒。 3,吆喝广告

吆喝的叫卖形式,自行商、坐贾产生的时候就已经出现了,可上溯至春秋。但自春秋至隋唐,吆喝的形式没有太大的变化,多沿街叫卖或吹奏乐器以招揽顾客。及至两宋,则在此基础上又发展出了市声艺术,形成抑扬顿挫的歌调,配以唱词,开始赋予市井吆喝以艺术性。《事物纪原》曾记“京师凡卖一物,必有声韵,其吟哦俱不相同。故市人采其声调,间以词章,以为戏乐也,今盛行于市,又谓之吟叫也”。7这种广告形式由俗而雅,既美化了商业宣传,又丰富了文化娱乐。

宋代的吆喝广告分为口头吆喝、乐器演奏、吟叫三种。简单的口头吆喝,宋代文献也有记录,如《梦梁录》卷六《十二月》“市间及街坊叫买无色米食、花果、胶芽饧、萁豆,叫声鼎沸。”卷一三《夜市》“夜市时更有术人高喊‘时运来

时,买庄田,娶老婆’”招揽生意。

以乐器为广告招揽生意在当时也很普遍,卖酒的吹玉笙、弹管弦;如“喧哗古都市,沽酒吹玉笙”、“万户管弦春卖酒”等。买糖的则吹箫,如“草色引开盘马地,箫声崔暖卖饧天”。《梦梁录》记载“绍兴年间,卖梅花酒之肆,以鼓乐吹《梅花引》曲,破卖之”。《岁时杂记》也有“汴京卖百货饮食之人,凡卖必鸣鼓”。又有走街串巷摇铃治病的游医、小手工业者则敲打器物沿街叫卖,如磨剪刀的摇晃用铁片串成的铁册子。南宋临安“在五间楼前大街坐铺中瓦前,有带三朵花点茶婆婆,敲响盏,掇头儿拍板”竟成为街头一景,引人驻足观看。

吟叫广告则由吆喝广告利用音律敷演成歌词,唱以招揽顾客。《东京梦华录》记载,北宋汴梁“是月季春,万花烂漫,牡丹、芍药、棣棠、木香种种上市,卖花者以马头竹篮铺排,歌叫之声,清奇可听”。陈著有“买花声、卖花声,识得万紫千红名,与花结习夙有分,婉转说出花平生”。南宋范成大诗序云:“墙外卖药者九年无一日不过,吟唱之声甚适?。《梦梁录》杭州早市卖各种食品菜蔬的“填塞街市,吟叫百端,如汴京气象,殊可人意。”这些诗词、文献所描述的吟叫之声甚适、殊可人意都反应出了吟叫广告的悦耳和艺术性。 4,标记广告

标记广告主要是在商品上做下制作人或店铺的名字、字号,以作辨认。个人以为标记广告的雏形源于早期的“物勒工名”制度,当时主要用于监控产品质量,防止工匠以次充好。后来则发展成名店名家在商品上做上自己的字号、名字防止与别家混淆。如郭祥正因得到古墨李廷圭墨而详细记叙其形貌:“箧中尝秘上赐墨,紫金泥印双脊虬。名题廷圭姓氏李,此物未省何年留”。《夷坚志》记载,蜀“阆中人蒲大韶,得墨法于山谷,所制精甚,东南士大夫喜用之。”其墨曾进于皇上,并自题为“锦屏浦舜美”以为标记。可见在自己的产品上题名留字以作标记的做法由来已久。

宋代的标记广告,多见于当时刻印在书上的书铺堂号广告。如浙江钱塘人陈起刊刻的《江湖集》、岳珂的《棠湖诗话》

>>展开全文<<
12@gma联系客服:779662525#qq.com(#替换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