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总练习题库

E.它能把同质的事物区分开来 311、质和量的关系是( )

A.质和量是事物两种不同的规定性 B.互相依赖 C.互相制约 D .直接同一的 E.既对立又统一 312、“过犹不及”体现的哲学道理是( )

A.要坚持适度原则 B.“过头”与“不及”都是错误的

C.把握质和量的统一 D .量变是质变的必要准备 E .质变是量变的必然结果 313、量变的复杂性表现在( )

A .量变可以转化为质变 B.量变的形式是多样的 C .质变可以转化为量变 D.量变中渗透着质变 E .质变中渗透着量变 314、在下列现象中,属于量变必然引起质变的是( ) A.生产力不断增长引起生产关系发生根本性的变化

B .事物由于量的不同而区分为不同的形状和体积 C.在一定温度下鸡蛋变成小鸡 D.由遗传和变异的矛盾引起旧物种到新物种的进化 315、总的量变过程中的部分质变是指( )

A. 事物的根本属性没变,比较次要的性质发生了变化,使事物呈现出阶段性

B.事物全局性质没变,某些局部的性质发生了变化 C .新质要素在量上的迅速扩张 D .旧质要素在量上迅速减少 E.质变和量变相互渗透 316、量变过程中的部分质变说明( )

A.量变中包含着质变 B .量变和质变没有区别 C .量变的复杂性 D.部分质变不同于单纯的量变 317、质变的基本形式包括( )

A.爆发式飞跃 B .局部性部分质变 C .质变过程中量的扩张 D.非爆发式飞跃 318、质变形式之所以是多样的,是因为( )

A .事物的性质是多种多样的 B .任何质变都是通过不同的人的活动实现的 C.任何质变都要受到不同的外部条件的制约 D .事物本质和现象本来就不同 319、量变和质变的辩证关系是( )

A. 量变是质变的必要准备 B. 没有质变,就没有新的量变 C. 质变是量变的必然趋势和结果 D. 量变和质变之间能互相转化 320、激变论的错误在于( )

A .只承认量变而否认质变 B.割裂了量变和质变的统一 C.只承认质变而否认量变 D .坚持了量变和质变的统一 321、庸俗进化论的错误在于( )

A .只承认质变而否认量变 B.只承认量变而否认质变

C.完全否认了事物之间质的差别 D.对生物的进化作了庸俗歪曲的解释

29

322、肯定方面是指( )

A .好的方面 B.事物中维持其存在的方面 C .正确的方面

D .促使事物灭亡的方面 E.决定了一事物是其自身而不是它物的方面 323、作为辩证否定的联系环节( )

A .是把新事物和旧事物联系起来 B .把旧事物保留,容纳在新事物中

C .使旧事物在另一个阶段上重新发展 D .新事物吸取、保留和改造旧事物中的积极因素 E .新事物和旧事物合为一体 324、事物的否定方面是( )

A .事物对自身界限的超出 B .对肯定的抛弃 C .事物本身发展的终结 D .被看作否定的肯定 E .和肯定是对立的统一 325、辩证否定是( )

A .事物的否定方面吃掉肯定方面 B .事物变化连续性的消失 C .发展的环节和联系的环节 D .事物发展的契机和推动力量 E .辩证法的批判的革命的实质之所在 326、辩证的否定观认为( )

A.否定是事物的自我否定 B.否定是发展的环节 C.否定是联系的环节 D.否定是扬弃 E.否定体现了连续性和非连续性的统一 327、辨证的否定观包含的内容有( )

A.辩证的否定是事物的自我否定 B .保证的否定就是抛弃

C.辩证的否定发展环节与联系环节的统一 D.辩证的否定是既克服又保留 E.辩证的否定是扬弃 328、作为辩证否定的发展环节( )

A .是矛盾著的对立面的转化 B .事物量变的继续 C .是原有事物量的增大、扩展 D.是事物的质变、飞跃 E .是旧事物向新事物的转变 329、“绝对的否定”这是( ) A .辩证法的观点,它体现了矛盾斗争的绝对性 B .形而上学的观点,它对否定的理解是孤立的片面的 C .正确的观点,它体现着辩证法的批判的,革命的实质

D .错误的观点,它否认了否定和肯定是对立的统一 E .这同“绝对肯定”一样是对辩证法的歪曲 330、唯物辩证法的否定观认为,新社会代替旧社会是( )

A.包含肯定的否定 B.社会的发展环节和联系环节的统一 C.对旧社会既克服又保留

D. 社会的自我否定 E.社会的连续性和非连续性的统一 331、否定之否是规律同对立统一规律,质量互变规律的区别是( )

A .它不具有对立统一规律,质量互变规律那样的普遍性、广泛性

B .它不涉及矛盾的同一和斗争,矛盾双方的转化,以及质变和量变的相互过渡等等问题 C .它只揭示事物发展曲折性的表现形态

30

D .它同其他两个规律相比较,更集中地揭示了事物自我发展自我完善的完整过程,带有总括的性质 E .它从基本方向,总趋势上,揭 ` 示了事物发展的曲折前进,由低级到高级的上升的运动 332、否定之否定规律揭示了事物的发展( )

A.是自我发展、自我完善的过程 B.是回到原来出发点的循环过程

C是直线式前进的过程 D.是前进性和曲折性相统一的过程 E .量变和质变相统一的过程 333、否定之否定的过程是( )

A .甲被乙否定,乙被丙否定,丙被丁否定等等如此远离出发点的无限发展的运动 B .事物经过两次否定实现自我完善,自我发展的过程 C .在原有基础上周而复始、往返循环的运动

D .仿佛回到原来出发点的运动 E .在新的基础上,更高阶段上的前进运动 334、否定之否定规律所揭示的内容实质是( )

A .事物自己发展自己,自己完善自己的过程 B .事物重复运动,变化的周期性过程 C .事物运动的上升性、前进性 D .事物运动、变化的曲折过程 E .事物经过漫长的历程又旧地重游、江山依旧 335、否定之否定规律揭示了( )

A.事物发展是螺旋式上升 B.事物发展是波浪式前进 C .事物发展周而复始的循环 D .事物发展是笔直的 E.事物发展是前进性和曲折性统一 336、否定之否定规律具体表现形式的特殊性在于( ) A .某些事物的自身否定并不受否定之否定规律的支配 B .不同性质的事物及其运动有不同的否定方式

C .一些事物被否定,如麦粒作为食物被消费掉这与否定规律无关 D .事物发展的曲折性有种种特殊的复杂情况

E .发展中的“回复”在不同事物上往往是各不相同的、特殊的

337、对立统一规律是唯物辩证法的实质和核心,这是因为( )

A.它揭示了普遍联系的普遍本质 B.它揭示了变化发展的内在动力 C.它揭示了事物发展的方向和道路 D.矛盾分析法是最根本的认识方法 338、唯物辩证法范畴是( )

A.最基本的概念 B .感性认识的形式 C .客观事物的存在方式 D .纯客观存在的东西 E.人的思维对事物、现象普遍本质的概括和反映 339、因果联系( )

A .是一种包括时间顺序性在内的由某一现象必然引起另一现象的本质联系

B .是一切前后相继的两种现象之间的关系 C .是人们整理感觉经验的一种先天形式 D .是前后相继的引起和被引起的现象之间的联系 E .是人们的某种心理习惯 340、因果联系的复杂多样性表现在( )

31

A.一因多果 B.同因异果 C.一果多因 D.同果异因 E.多因多果,复合因果 341、下列选择中属于因果联系的有( )

A.摩擦生热,热胀冷缩 B .冬去春来,夏尽秋至 C .电闪雷鸣,风来雨至 D.勤学出智慧,实践出真知 E.虚心使人进步,骄傲使人落后 342、现象是( )

A .事物的内在的稳定的联系 B .事物的外部联系和表面特征

C .不包含假象在内的事物的真实联系 D .有真象和假象之分 E .事物本质的外在表现 343、现象和本质的区别在于( )

A .现象是外在的,本质是内在的 B .现象是个别的,本质是共同的 C .现象是易变的,本质是稳定的 D .现象是相对的,本质是绝对的 344、现象和本质是统一的,因为( )

A .现象和本质没有区别 B .任何本质都通过的现象表现出来

C .任何现象都从一定的方面表现本质 D .只有与假象对立的真象才与本质具有统一性 E .假象从反面歪曲地表现本质

345、列宁指出:“本质在显现;现象是本质的。”其含义是( )

A .本质就是现象 B .现象就是本质 C .本质通过现象表现出来 D .现象总是从不同侧面表现本质 E .现象和本质相互依存 346、内容和形式的相互作用是( )

A .内容决定形式 B .形式决定内容 C .形式对内容有重大的反作用 D .当形式与内容适合时,对内容的发展起积极促进作用 E、当内容与形式不适合时,对形式的发展起消极的阻碍作用 347、必然性和偶然性( )

A .是揭示客观事物的发生,发展和灭亡的不同趋势的范畴 B .同因果关系有密切联系,是因果关系的进一步展开 C .是揭示事物的根本矛盾和非根本矛盾之间关系的范畴

D .是揭示事物发展的可能性与现实性之间关系的范畴 E .是揭示事物的本质和属性关系的范畴 348、在必然性和偶然性的关系中,必然性( )

A.是偶然性的表现形式和补充 B.是隐藏在偶然性背后的支配力量

C.通过偶然性表现出来并为自己开辟道路 D.总是和偶然性相联系的,没有脱离偶然性的必然性 349、“必然的东西是偶然的,偶然的东西是必然的”这是( )

A.辩证唯物主义的观点 B.唯心主义的观点 C.唯物辩证法的观点 D.形而上学诡辩论的观点 350、偶然性在事物发展中居于从属地位,它( ) A.对事物的发展起影响作用 B.对事物的发展不起作用

C.对事物的发展起加速或延缓作用 D.使事物的发展过程呈现出具体特点

32

联系客服:779662525#qq.com(#替换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