放疗考试复习内容

一、 名词解释

1.分子分期 癌症的分子分期(molecular staging)是指应用各种先进的分子生物学诊断技

术检查癌症患者的淋巴结、循环血液及骨髓等组织,从中发现常规影像学或病理组织学无法检测到的隐性微小转移灶,进而从基因或蛋白质水平诊断癌症的转移,根据微转移发生的部位,结合癌症的国际分期标准,最终达到更准确的TNM分期.

2. 亚临床病灶 一般临床检查方法不能发现,肉眼也看不到,而且显微镜下也是阴性的

病灶,位于与主题T的周围,或远隔部位,常多发。

3. 组织最大比 水模体中,射线束中心轴某一深度的吸收剂量,与距放射源相同距离的同一位置,参考深度处吸收剂量的比值称为组织模体比。如果将校准深度处的吸收剂量,换为参考深度即最大剂量深度的吸收剂量替代,作为组织模体比的特例,定义该参数为最大剂量比。

4. 超分割放疗 常规方法相比,分割次数增多(每天1次以上的照射),分次剂量减少(一

般为1.1~1.25Gy/次),间隔时间在6h左右,每周5d放疗,总疗程时间相仿,总剂量略高于常规放疗。特点是同样的总疗程时间内可给予较大剂量。

5. 三维适形放疗 利用适型治疗的技术,使高剂量区分布的形状在三维上与病灶的形状

一致,称为三维适形治疗。

6. 近距离治疗 指放射源与治疗靶区为5mm-5cm以内的放射治疗,包括腔内,馆内,

组织间,术中,以及模治疗

7.线性能量转移 沿次级粒子径迹上单位长度的能量转换。 建成效应

高能射线进入人体后,在一定的初始深度范围内,其深度剂量逐渐增大的效应

叫做剂量建成效应。

8. 半影 射野边缘剂量随离开中心轴距离增加而急剧变化,用P90-10%或

P80-20%表示。

9. 源轴距 放射源前表面沿射线束中心轴到受照射物体表面的距离。

10. 楔形角 模体内特定深度,楔形照射等剂量曲线与1/2照射野宽的交点连线和射线

束中心轴垂直线的夹角。

11. 剂量体积直方图 3D计划系统中,剂量计算在3D网络矩阵中进行,能计算和表

示出在某一感兴趣的区域如靶区重要器官内有多少体积受到多高剂量的照射。

12.RBE 即相对生物效应,是产生某种生物效应所需标准射线剂量与产生同样生

物效应所需的使用射线剂量的比值。

13. 增殖性死亡 细胞受照射后,还能分裂一次或几次再死亡,称为增殖性死亡,目前认

为与DNA损伤,染色体畸变有关。

14. 最小耐受剂量(TD5/5)正常组织受照射后,可造成器官和组织的某种损伤,5年产生5%相应损伤概率的剂量。

15. 氧效应 氧效应指X射线和γ射线照射时,由于氧分压的高低或存在与否所出现的生物学效应的增减现象。

16. 潜在致死性损伤 细胞受照射后如果在适宜的环境和条件下,这种损伤可以修复,如果无适宜的环境和条件,这种损伤将转换为不可逆损伤。

17. 加速再群体化 损伤之后,组织的干细胞在机体调节机制的作用下,增殖,分化、

恢复组织原来形态的过程成为再群体化。

18. Pancost综合症 pancoast综合征是指肺尖或胸腔入口处的病变,压迫或侵犯臂丛N

或交感N干而产后的一系列特殊症状。

19. 肿瘤控制概率 消灭所有肿瘤细胞随剂量的变化。

20. 加速治疗 定义:在1/2常规治疗的总时间内,通过一天照射2次或2次以上的方式,给予与常规相同的总剂量;事实上,在临床实践中常因正常组织急性反应的限制,必须在治疗期间有一个休息期或降低总剂量; 目的:抑制快增殖肿瘤细胞的再群体化;

三.简答题

1.简述放射敏感性和放射可治愈性的关系

放射治疗的可治愈性和肿瘤的放射反应性之间没有明显的相关性。

照射后肿瘤

>>灞曞紑鍏ㄦ枃<<
12@gma联系客服:779662525#qq.com(#替换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