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 名词解释
1.分子分期 癌症的分子分期(molecular staging)是指应用各种先进的分子生物学诊断技
术检查癌症患者的淋巴结、循环血液及骨髓等组织,从中发现常规影像学或病理组织学无法检测到的隐性微小转移灶,进而从基因或蛋白质水平诊断癌症的转移,根据微转移发生的部位,结合癌症的国际分期标准,最终达到更准确的TNM分期.
2. 亚临床病灶 一般临床检查方法不能发现,肉眼也看不到,而且显微镜下也是阴性的
病灶,位于与主题T的周围,或远隔部位,常多发。
3. 组织最大比 水模体中,射线束中心轴某一深度的吸收剂量,与距放射源相同距离的同一位置,参考深度处吸收剂量的比值称为组织模体比。如果将校准深度处的吸收剂量,换为参考深度即最大剂量深度的吸收剂量替代,作为组织模体比的特例,定义该参数为最大剂量比。
4. 超分割放疗 常规方法相比,分割次数增多(每天1次以上的照射),分次剂量减少(一
般为1.1~1.25Gy/次),间隔时间在6h左右,每周5d放疗,总疗程时间相仿,总剂量略高于常规放疗。特点是同样的总疗程时间内可给予较大剂量。
5. 三维适形放疗 利用适型治疗的技术,使高剂量区分布的形状在三维上与病灶的形状
一致,称为三维适形治疗。
6. 近距离治疗 指放射源与治疗靶区为5mm-5cm以内的放射治疗,包括腔内,馆内,
组织间,术中,以及模治疗
7.线性能量转移 沿次级粒子径迹上单位长度的能量转换。 建成效应
高能射线进入人体后,在一定的初始深度范围内,其深度剂量逐渐增大的效应
叫做剂量建成效应。
8. 半影 射野边缘剂量随离开中心轴距离增加而急剧变化,用P90-10%或
P80-20%表示。
9. 源轴距 放射源前表面沿射线束中心轴到受照射物体表面的距离。
10. 楔形角 模体内特定深度,楔形照射等剂量曲线与1/2照射野宽的交点连线和射线
束中心轴垂直线的夹角。
11. 剂量体积直方图 3D计划系统中,剂量计算在3D网络矩阵中进行,能计算和表
示出在某一感兴趣的区域如靶区重要器官内有多少体积受到多高剂量的照射。
12.RBE 即相对生物效应,是产生某种生物效应所需标准射线剂量与产生同样生
物效应所需的使用射线剂量的比值。
13. 增殖性死亡 细胞受照射后,还能分裂一次或几次再死亡,称为增殖性死亡,目前认
为与DNA损伤,染色体畸变有关。
14. 最小耐受剂量(TD5/5)正常组织受照射后,可造成器官和组织的某种损伤,5年产生5%相应损伤概率的剂量。
15. 氧效应 氧效应指X射线和γ射线照射时,由于氧分压的高低或存在与否所出现的生物学效应的增减现象。
16. 潜在致死性损伤 细胞受照射后如果在适宜的环境和条件下,这种损伤可以修复,如果无适宜的环境和条件,这种损伤将转换为不可逆损伤。
17. 加速再群体化 损伤之后,组织的干细胞在机体调节机制的作用下,增殖,分化、
恢复组织原来形态的过程成为再群体化。
18. Pancost综合症 pancoast综合征是指肺尖或胸腔入口处的病变,压迫或侵犯臂丛N
或交感N干而产后的一系列特殊症状。
19. 肿瘤控制概率 消灭所有肿瘤细胞随剂量的变化。
20. 加速治疗 定义:在1/2常规治疗的总时间内,通过一天照射2次或2次以上的方式,给予与常规相同的总剂量;事实上,在临床实践中常因正常组织急性反应的限制,必须在治疗期间有一个休息期或降低总剂量; 目的:抑制快增殖肿瘤细胞的再群体化;
三.简答题
1.简述放射敏感性和放射可治愈性的关系
放射治疗的可治愈性和肿瘤的放射反应性之间没有明显的相关性。
照射后肿瘤细胞消退的速度快慢主要取决于肿瘤细胞增殖的速度。增殖慢的肿瘤如甲状腺髓样癌或软骨肉瘤,在治疗期间几乎没有什么消退,但这些肿瘤有很高的治愈率。而小细胞肺癌等等放射极为敏感的肿瘤,其预后却相当差。
对于同种病理类型的肿瘤,在治疗结束时,肿瘤已完全消退的患者局部控制可能性大,但相当一部分在治疗结束时已无肿瘤的患者出现复发;而在放疗结束时仍有肿瘤残存的患者,最后肿瘤得到控制。因此,常需要在治疗结束后2-3月才能对最终的肿瘤消退情况做出满意的评估。因肿瘤缩小很快降低原定的照射剂量是错误的。一个肿瘤虽然临床检查已经消失,但仍可能有数百万个有活性的克隆源性源性细胞。达到消灭所有肿瘤细胞所需的剂量要比达
到临床肿瘤消失所需的剂量大得多。
放射治疗和化疗合并应用具有协同作用的机制。
2、组织间照射的特点
组织间插植放射治疗是将具有针状外套的放射源直接插入肿瘤内进行放射治疗。其优点在于肿瘤组织本身得到高剂量照射,因放射剂量衰减梯度大,肿瘤周围正常组织受量少,减少了综合放疗的负担,提高治疗效果。
3、放射治疗临床剂量学原则
(1).肿瘤的剂量要求准确,照射野应对准所要治疗的区域即靶区,根治性放疗时将潜在的转移区域也包括在内
(2).治疗区域内的肿瘤,剂量分布要均匀,剂量变化梯度不能超过5%,即要达到>90%的剂量分布
(3).照射野设计尽量提高治疗区域内的剂量,降低照射区正常组织受量的范围。即尽可能的使绝大部分靶区落在90%等剂量曲线之内,同时使50%等剂量曲线包含的范围越小越好。
(4).保护肿瘤周围重要器官免受照射,至少不能使他们接受超过其允许耐受量的范围。
4.简述照射野的半影区和几种不同半影的不同分类以及定义
半影指射野边缘剂量随离开中心轴距离增加而急剧变化,用P90-10%或P80-20%表示。 几何半影:指钴60,源具有一定的尺寸,被准直器限束后,射野边缘诸点受到面积不等的源照射,因此产生由高到低的剂量渐变分布。使用点状可以消除。
穿透半影:即或是点状源,由于限光器端面与边缘线束不平行,使线束穿透厚度不等,也造成剂量间变分布。使用球面限光筒可以消除穿射半影。
散射半影:即使用点状源和球形限光筒使几何半影和穿射半影消失,组织中的剂量分布仍有渐变,这主要是因为组织中的散射线造成。散射半影无法消除,随入射能量增大而减少。
5.简述钴-60r射线的物理特点 (1)平均能量为1.25MV的γ射线
(2)穿透力强,保护皮肤,骨与软组织同等吸收剂量,旁向散射小
(3)半衰期长,半影大
6.电子束的物理学物性
电子线具有有效的射程,可以有效的避免对靶区后深部组织的照射,这是电子束最重要的特点。
电子线易于散射,皮肤剂量高,且随电子束能量的增加而增加
随着电子束限光筒到患者皮肤剂量的增加,射线的剂量均匀性迅速变劣、半影增宽 百分深度剂量随射野大小特别是在射野较小时变化明显; 不均匀组织对百分深度剂量的影响显著;
拉长源皮距照射时,输出剂量不能准确按平方反比定律计算; 不规则照射野输出剂量的计算,仍存在问题。
7. 简述源皮距和源轴距有那些不同点
固定源皮距照射,即SSD技术,即将放射源到皮肤的距离固定,不论机头在何种位置。在标称源皮距上,即将治疗的等中心放在患者皮肤上(A点),而肿瘤和靶区中心T放在放射源S和皮肤入射点A两点连线的延长线上。该技术摆位的要点是机架转角一定要准确,否则肿瘤中心T会逃出射野中心轴甚至射野之外。
等中心定角照射是将治疗机的等中心置于肿瘤或者靶区中心T上,其特点是,只要等中心在肿瘤或靶区中心T上,机器转角的准确性以及患者体位的误差,都能保证射野中心轴通过肿瘤或者靶区的中心,因此改技术的摆位要求是保证升床准确。其升床的具体位置由模拟定位机定位确定。
多数钴60和医用加速器都是等中心旋转型,摆位方便,准确,应用广泛;SSD技术只是对姑息和非标称源皮距照射时才使用。
8. 等源皮距照射的特点
固定源皮距照射,即SSD技术,即将放射源到皮肤的距离固定,不论机头在何种位置。在标称源皮距上,即将治疗的等中心放在患者皮肤上(A点),而肿瘤和靶区中心T放在放射源S和皮肤入射点A两点连线的延长线上。改技术摆位的要点是机架转角一定要准确,否则肿瘤中心T会逃出射野中心轴甚至射野之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