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信评级基本理论

中国信用年鉴 资信评级

二、中国资信评级发展历程

中国资信评级业诞生于20世纪80年代末,资信评级机构的发展历经了三个阶段。

(一)初创序幕阶段(1987-1994年)

1987年,国家对企业债券实行统一管理,颁布了《企业债券管理暂行条例》,中国人民银行和国家体改委考虑到债券市场统一、规范的特点,提出了在各地组建资信评级机构的设想,继我国第一家银行系统的资信评级机构——吉林省资信评估公司成立后,辽宁省资信评估公司等人民银行系统共20多家评级机构先后成立,一些专业银行的咨询公司、信息部门等也参与资信评级工作。1988年后中国经济的严重过热现象迫使国务院作出了关于清理整顿金融性公司的决定,1989年人民银行总行下发了《关于撤消人民银行设立的证券公司、信誉评级公司的通知》,人民银行和专业银行设立的评级公司一律撤消,业务归信誉评级委员会办理。当时仅有沈阳、武汉等地设有评级委员会,其他地区的评级业务暂时停止。1990年8月,人民银行下发了《关于设立信誉评级委员会有关问题的通知》,确立了银行内部资信评级的组织体系问题。至1992年底,资信评级进入了以组建信誉评级委员会为基本模式开展业务的阶段,有关机构成立了全国信誉评级委员会。全国信誉评级委员会在其第三次联席会议上提出,目前的评级大多属于银行的内部评级,目的是为自身资产质量管理提供一个尺度。这与独立公正地进行评级,为第三方提供信息服务的市场导向型的信用评级制度有着根本的区别。

与此同时,独立于银行系统的资信评级机构酝酿产生。1988年3月,我国第一家独立于银行系统的社会专业资信评估机构——上海远东资信评估公司(“远东资信”)率先成立,该公司由上海社会科学院投资组建。1992年7月由中国金融教育发展基金会、上海财经大学等参股的上海新世纪投资服务公司(“新世纪”)成立,1992年10月建行信达信托、中国证券业协会等—些非银行金融机构联合组建了中国诚信证券评估公司(“中诚信”), 1994年3月大公国际资信评估公司(“大公”、“大公国际”)在得到国家经贸委、人民银行批准后注册成立。在银行系统之外,真正意义上的评级机构诞生了,中国资信评级业由此拉开了序幕。1993年3月成立的深圳市资信评估公司(后更名为鹏元资信评估有限公司, “鹏元资信”)和厦门金融咨询评信公司(“厦门评信”)也先后与银行脱钩 ,成为独立的社会信用中介服务机构。

专业评级机构成立后,开展了一系列活动推进评级理念的宣传、方法的制定、人才的培养。上海远东资信评估公司与亚洲开发银行合作,先后举办了三期“资信评估研修班”,并于1993年6月与亚洲开发银行在上海成功举办“中国有价证券资信评估国际研

- 13 -

中国信用年鉴 资信评级

讨会”,国际评级机构标准普尔、穆迪,以及日本、韩国、印度、泰国和中国大部分评级机构参加了会议,并出版了《中国有价证券资信评估研讨会论文集》,该次会议被认为是中国资信评级业发展史上的里程碑。1989年,辽宁省资信评估公司创办人邹建平翻译了我国第一部评级方面的书《日本债券评级》,1992年12月,中诚信制定的全国第一套信用评级体系和评级文件获得专家鉴定。1994年10月,《大公资信评估丛书》之《资信评估概论》出版,该书是国内第一部综合论述资信评估的理论和实务的学术专著。

(二)整顿调整阶段(1995-2000年)

中国资信评估业在经过短暂的序幕后,即进入了彷徨、整顿、调整阶段。1995年后,各地附属于银行系统的信誉评级委员会纷纷改制,从而使中国的资信评级机构数量发展到顶峰,最多时曾达90多家,但仅有20家具有独立法人资格。同时由于债券发行少,业务萎缩,评级机构的数量开始下降。有的评级机构或多业并举,另辟财路,有的跟会计师事

>>闁诲繒鍋炲ú鏍閹达箑绀傞柕濠忛檮閻庯拷<<
12@gma联系客服:779662525#qq.com(#替换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