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量变必然引起质变 C.必然性通过偶然性开辟道路 D.现实性和可能性相互转化
57.我国数学家华罗庚在一次报告中以“一支粉笔多长为好”为例来讲解他所倡导的优选法。对此,他解释道:“每只粉笔都要丢掉一段一定短的粉笔头,但就这一点来说,愈长愈好。但太
55.鲁迅在评《三国演义》时说:“至于写人,亦颇有失,以长了,使用起来很不方便,而且容易折断。每断一次,必然浪费致欲显刘备之长厚而似畏,状诸葛之多智而近妖”。这一评述所一个粉笔头,反而不合适。因而就出现了粉笔多长合适的问题—蕴含的哲理是 B
—这就是一个优选问题。”所谓优选问题,从辩证法的角度看。
A.要区分事物的两重性 B. 要把握事物就是要 C 的度
C.对事物既要肯定,又要否定 D.要把事物看作一个整体
56.“先富——共富”和“台阶式”发展战略体现了质量互变规律中: A
A.注重量的积累 B.保持事物质的稳定性 C.坚持适度原则
D.全面考虑事物属性的多样性
58.“当一位杰出的老科学家说什么是可能的时候,他差不
A.总的量变过程中部分质变的原理 B.质变过程中量多总是对的;当他说什么都是不可能的时候,他差不多总是错的扩张原理
C.量变是质变的基础的原理 D.质变是量变的必然结果的原理
的。”这一名言的哲学意蕴是 D
A.在科学研究中,经验是不可靠的 B.事物的可能性是因人而异的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试题 A卷 第 13 页 共 4 页
C.世界上一切事物只有可能性,没有不可能性
D.每代人所获得的真理性认识,既有绝对性,又有相对性 59.有一则箴言:“在溪水和岩石的斗争中,胜利的总是溪水,不是因为力量,而是因为坚持。”“坚持就是胜利”的哲理在于 C
A.必然性通过偶然性开辟道路 B.肯定中包含着否定的因素 C.量变必然引起质变 D.有其因必有其果
60.“是就是,否是否,除此之外,都是鬼话。”这一观点的错误在于 D OR C
A. 它对否定的理解是孤立的、片面的 B. 它对肯定的理解是孤立的、片面的 C. 它否定了肯定与否定的对立统一关系 D. 它否认了事物发展的曲折性
61.正确认识资本主义的历史必须 D
A.否定资本主义的一切 B.对资本主义采取全面肯定的态度 C.借鉴并发展资本主义的经济制度
D.鉴资本主义社会中反映人类文明进步的改良措施 62.价值规律是通过商品交换中价格围绕价值上下波动表现出来的。这说明 D
A 事物的发展是由可能性向现实性转化的过程 B 必然性可以转化为偶然性
C 事物的发展是由量变向质变转变的过程 D 必然性通过偶然性为自己开辟道路 第二章
1.“从物到感觉和思想”与“从思想和感觉到物”,这是 A A.唯物主义反映论与唯心主义先验论的对立 B.经验论与唯理论的对立
C.新认识论与旧认识论的对立 D.可知论与不可知论的对立C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试题 A卷 第 14 页 共 4 页
2.两条根本对立的认识路线是 A 可知论与不可知论的对立 B 唯物辩证法与形而上学的对立
C 唯物主义反映论与唯心主义先验论的对立 D 能动的革命的反映论与直观的被动的反映论的对立 3.列宁说,“没有革命的理论,就不会有革命的运动”,这句话应理解为 D
5.“只有音乐才能激起人的音乐感;对于没有音乐感的耳朵来说,最美的音乐也毫无意义。”这表明 A
A.人的认识是主体与客体相互作用的过程和结果 B.人的感觉能力决定认识的产生和发展 C.人的认识能力是因人的生理结构决定的 D.事物因人的感觉而存在
6.人的视觉器官有感觉外界物体的光和颜色的功能。可见光
A革命运动是由革命理论派生的 B革命理论是革的波长范围一般是380nm(纳米)到780nm,称为可见光谱。在可命运动的基础
见光谱范围内,不同波长的辐射使人感觉到不同颜色,一般来说,
C革命理论对革命实践具有最终决定作用 D革命理论对革700nm为红色,580nm为黄色,510nm为绿色,470nm为蓝色,400nm命实践具有重要指导作用
4.“人的智力是按照人如何学会改造自然界而发展的。”这句话说明 B
A 实践是认识的来源 B 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 C 实践是认识的目的 D 实践是检验认识正确与否的标准
为紫色。这种现象表明 B
A.人只能认识外界物体作用于感官形成的感觉
B.人的感觉中包含着对外界事物信息的选择、加工和转换 C.人的感官所具有的生理阈限是人的认识能力的界限 D.人所形成的关于事物的感觉是人自身生理活动的结果 7.一种认识是不是真理,要看它 B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试题 A卷 第 15 页 共 4 页
A.能否满足人的需要 B.在实践中最终取得预期的结果
C.能否付诸实践 D.能否被多数人认可否
8.在听完一位成功的企业家讲课后,一些来自企业的学员感到有些失望,便问他:“你讲的那些内容我们也差不多知道,可为什么我们之间的差距会那么大呢?”这位企业家回答说:“那是因为你们仅是知道,而我却做到了,这就是我们的差别。”这句话表明了实践高于理论认识,因为实践具有 B
D、人民群众的直接经验即实践是认识的重要基础失者在朝野。”
14.“马克思列宁主义并没有结束真理 。”主要说明马克思列宁主义C
A.还不是真理性的认识 B.只是不完全的近似的真理 C.是仍然要不断要发展的真理 D.是暂时的正确的认识
15.法国科学家路易·巴斯德说:“在观察事物之际,机遇偏
A. 客观规律性 B. 直接现实性 C. 主体能动性 D. 爱有准备的头脑。”这句话强调了 D 普遍有效性
13、“知屋漏者在宇下,知政失者在朝野。”这一古训蕴含的哲理是D。
A、人的经验是判断是非得失的根本尺度 B、直接经验比间接经验更重要
C、感性认识高于理性认识
A.人们只有发挥主观能动性才能认识事物 B.人们获得感性经验至关重要
C.人们不仅要善于观察事物,而且要善于思考问题 D.人们在认识事物时要有理性的指导
16.“人的思维是否具有真理性,这并不是一个理论的问题,而是一个实践的问题。人应该在实践中证明自己思维的真理性,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试题 A卷 第 16 页 共 4 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