变电站综合自动化发展

重要措施之一。

随着电网规模的不断扩大和超高压远距离输电系统的发展,一方面系统消耗的无功功率日益增多。另一方面无功补偿容量相对不足,导致一些配电网低谷时电压过高,而在高峰时期电压水平过低的状况,严重威胁着电网安全运行和用户 的正常生产生活。

从发电机和高压输电线供给的无功功率往往满足不了负荷的需要,因为从建设电网考虑,主要是以电网投资和运行费用最小为目标对无功电源的位置和容量进行优化,实现无功电源的合理规划与配置,即减少发、供电设备的设计容量,减少投资,以就地无功补偿减少无功功率在电网中的流动。在电网建成后,以无功功率交换最少为目标对电网运行方式进行优化控制,所以在电网中要设置一些无功补偿装置来补充无功功率。以保证用户对无功功率的需要。

变电站电压无功控制的基本原理就是通过对变电站的电压、无功等运行数据的测最、分析,根据电网实际运行状态,动态地控制变压器分接头位置和电容/电抗器的投切,实现电压和无功的闭环控制,使得电压维持在合格范围内,提高电压合格率,无功动态补偿,降低无功损耗,最终实现提高经济效益的最终目标。

计算机监控系统进行电压无功控制的主要步骤如下:

第一步:采集电力系统实时运行参数,包括有功、无功、电流、电压,以及各种开关、设备的运行状态,如果系统运行未发生异常情况。则进行下列步骤。

第二步:进行电压调节分析。对于电压调节,其主要的判断依据是人为整定的正常电压的范围(限值),超出这个范围.即认为电压越限不合格:

电压越上限,可能原因有以下两种:1)容性无功多,低压侧无功补偿过多, 系统输送无功过少,变压器电压损耗过小;2)分接头低,系统与负荷之间的电器距离太近。

电压下限,可能原因有以下两种:1)容性无功少,低压侧无功补偿过少,系统输送无功过多,变压器电压损耗过大;2)分接头,系统与负荷之间的电气距离太远。

第三步:进行无功补偿判断,其主要的判断依据同样是人为整定的无功范围(限值),超出这个整定值范围,意味着系统无功过多或过少:

无功越上限,说明系统送的无功过多,可能原因有以下两种:1)容性无功少,低压侧无功补偿过少;2)分接头高,系统向低压侧无功输送无功过多。

无功越下限。说明系统送的无功过少.可能原因有以下两种:1)容性无功多,低

17

压侧无功补偿过多;2)分接头低,系统向低压侧无功输送无功过少。

第四步:进行策略选择。在前两步分析判断基础,按照事先确定的策略模型,选择一个最优方案进行实施。并重新进入第一步骤。

计算机监控系统的自动控制,既可以降低人员的劳动强度,又可以更实时、更科学地控制电压及达到无功平衡。 5.3.2 无功补偿对功率因素的影响

视在功率表示给负载的功率,也就是总功率。电感性负载的电压和电流的相量间存在着一个相位差(电感电流总是滞后电压,电阻电流与电压同相,电容电流超前电压),通常用相位角的余弦来表示,也称为功率因数。在数值上,功率因数是有功功率和视在功率的比值。功率因数反映总功率中有功功率所占的比例,功率因数的大小与电路的负荷性质有关,是随负荷的性质和有功功率在视在功率中所占的比例决定。如白炽灯泡、电阻炉等电阻负荷的功率因数为1,一般具有电感或电容性负载的电路功率因数都小于1。

在一定的电压、电流下,提高功率因数,其输出的有功功率就越大,因此提高设备的利用率。如果有功功率一定,功率因数越高,所需要的视在功率就越小,说明提高了电网的传输能力。线路的 有功损失和功率因数及电压的平方成反比,功率因数越高,有功功率的损失就越小。影响电压损失的因数有四个:有功功率、无功功率、电阻、电抗。

功率因数是电力系统的一个重要的技术数据。功率因数是衡最电气设备效率高低的一个系数。功率因数低,说明电路用于交变磁场转换的无功功率大,从而降低了设备的利用率,增加了线路供电损失。所以,供电部门对用电单位的功率因数有一定的标准要求。

用电设备不但要从电源取得有功功率.同时还需要从电源取得无功功率。如果电网中的无功功率供不应求,用电设备就没有足够的无功功率来建立正常的电磁场,这些用电设备就不能维持在额定情况下工作,用电设备的端电压就要下降,从而影响用电设备的正常运行。

如果用户负荷所需的无功功率(包括变压器的无功功率损耗)都能就地补偿,就地供应,供电可变损失就可以大为降低,电压质量也相应得到改善。

因此,无功补偿可以改善电能质量、使功率因数提高,总电流减小、降低电能损耗、挖掘发供电设备潜力、减少用户电费支出,是一项投资少,收效快的节能措施。

18

5.4 备用电源自投入装置

备用电源自投入装置是电力系统故障或其他原因使工作电源被断开后,能迅速将备用电源或备用设备或其他正常工作的电源自动投入工作,使原来工作电源被断开的用户能迅速恢复供电的一种自动控制装置。备用电源自动投入是保证电力系统连续可靠供电的重要措施,是变电站综合自动化系统的基本功能之一。

备用电源自动投入装置的基本特点:

(1)工作电源确实断开后,备用电源才投入。工作电源失压后,无论其他 进线断路器是否跳开,即使已测定其他进线电流为零,但还是要先断开该断路器,并确定是已跳开后,才能投入备用电源。这时为了防止设备电源投入到故障元件上。例如工作电源故障保护柜动。但在其他地方被后备保护切除,备用自动投入装置动作后合于故障的工作电源。

(2)备用电源自动投入切除工作电源断路器必须经过延时。经延时切除工作电源进线断路器是为了躲过工作母线引出线故障造成的母线电压下降。延时时限应大于最长的外部故障切除时间。在有的情况下,可不经延时直接跳开工作电源进线断路器。加速合上备用电源。例如工作母线进线侧的断路器跳开,进线侧无重合闸功能时;手动合上备用电源时也不经过延时直接跳开工作电源进线断路器。

(3)手动跳开工作电源时,备用自动投入装置不需要动作。工作电源进线断路器的合后触点(指微机保护的操作回路输出的KKJ合后触点)作为备用自

动投入装置的输入开关量,在就地或遥控跳断路器时,其合后KKJ触点断开,备用自动投入装置自动化退出。

(4)有闭锁备用自动投入装置的功能。每套备用自动投入装置均设置有闭锁备用电源自动投入的逻辑回路,以防止备用电源投入到故障的元件上,造成事故扩大的严重后果。

(5)备用电源不满足有压条件,备用电源自动投入装置不动作。

(6)工作母线失压时还需要检查工作电源无流,启动备自动投入,以防止TV二次侧三相断线造成误投。

(7)备用电源自动投入装置只允许动作一次。微机型备用电源自动投入装置可以通过逻辑判断来实现只动作一次的要求,但为了便于理解,在阐述备用电源自动投入装置逻辑程序时广泛用电容器“充电”条件满足;延时启动的时间应理解为“充电”时间到后就完成了全部准备工作;当备用电源自动投入装置动作后或任何一个闭锁及

19

推出备用电源自动投入电源条件存在时,立即瞬时完成“放电”。“放电”就是模拟闭锁备用电源自动投入装置,放电后就不会发生备用电源自动投入装置第二次动作。这种“充放电”的逻辑模拟与微机自动重合闸的逻辑程序相类似。 5.5 继电保护功能

变电站综合自动化系统中的微机继电保护主要包括输电线路保护、电力变压器保护、母线保护、电容器保护、小电流接地系统自动选线、自动重合闸。 由于继电保护的特殊重要性,综合自动化系统绝不能降低继电保护的可靠性。因此要求:

1)系统的继电保护按被保护的电力设备单元(间隔)分别独立设置,直接由相关的电流互感器和电压互感器输入电气量,然后由触点输出,直接操作相应断路器的跳闸线圈。

2)保护装置设有通信接口,供接入站内通信网,在保护动作后向变电站层的微机设备提供报告等,但继电保护功能完全不依赖通信网。

3)为避免不必要的硬件重复,以提高整个系统的可靠性和降低造价,特别是对35KV及以下设备,可以配给保护装置其他一些功能,但应以不因此降低保护装置可靠性为前提。

4)除保护装置外,其他一些重要控制设备,例如备用电源自动投入装置、控制电容器投切和变压器分接头有载切换的无功电压控制装置等,也不依赖通信网,而设备专用的装置放在相应间隔屏上。

6 变电站综合自动化发展趋势

变电站综合自动化在一些新建变电站的运行中表明其技术先进、结构简单、功能齐全、安全可靠,经过十多年的发展已经达到一定的水平,在我国城乡电网改造与建设中不仅中低压变电站采用了自动化技术实现无人值班,而且在220kV及以上的超高压变电站建设中也大量采用自动化新技术,从而大大提高了电网建设的现代化水平,增强了输配电和电网调度的可能性,降低了变电站建设的总造价。

我国变电站综合自动化技术的起步发展虽比国外晚,但我国70年代初期便先后研制成电气集中控制装置和“四合一”装置(保护、控制、测量、信号)。如南京电力自动比设备厂制造的 DJK型集中控制装置,长沙湘南电气设备厂制造的 WJBX型“四合一”集控台。这些称之为集中式的弱电控制、信号、测量系统的研制成功和投运为研制微机化的综合自动化装置积累了有益的经验。70年代末 80年代初南京电力自动比研究院事先研制成功以 Motorola芯片为核心的微机 RTU用于韶山灌区和郑州供

20

联系客服:779662525#qq.com(#替换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