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贫困地区农业产业化经营 党的十七大明确要求“支持农业产业化经营和龙头企业发展”;十七届三中全会《决定》进一步提出“以市场需求为导向、科技创新为手段、质量效益为目标,构建现代农业产业体系”,不断“发展农业产业化
经营,促进农产品加工业结构升级,扶持壮大龙头企业,培育知名品牌”。实践证明,农业产业化经营是是以工促农反哺农业的一个组织创新,它是通过各种利益连接机制实现农业与工商业的有机结合,将农民融入了产业化经营的产业体系之中,实行产加销一体化经营,农业成为产业体系中的一个环节,第一车间。对贫困地区来说,积极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解决农业产业化的问题,显得优为迫切和必要。 一、贫困地区农业产业化经营的重要性 农业产业化经营是以市场需求为导向,以家庭承包经营为基础,通过龙头企业及各种中介组织的带动,将农业的产前、产中产后各环节联结为完整的产业链条,实行多种形式的一体化经营的“利益共享、风险共担”的经济利益共同体,是一种新型、现代化农业经营形式。 农业产业化经营是倍受广大农民欢迎的一种经营模式,它能够帮助市场经济条件下的农民解决现实困难,其最重要的现实意义就是能通过这种形式真正地增加农民收入。尤其是对贫困地区而言实施农业产业化经营既是解决贫困人口温饱问题的模式之一,又是带动贫困地区脱贫致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走农业现代化,缩小东西部发展差距的现实途径之一。推行农业产业化经营是市场经济条件下农民的现实选择,具有重大而深远的现实意义。 (一)贫困地区农业产业化经营有利于解决贫困人口的温饱问题,进而实现脱贫致富,推进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进程。经过多年的扶贫开发,大多数贫困地区已基本解决了温饱问题,但仍然有极少数贫困地区群众未能整体脱贫,没有稳定解决温饱,疾病、天灾人祸等原因,每年都存在一定比例的返贫现象。农业产业化的经营机制能够将贫困与致富、农户与区域、个体与社会多方有机结合起来,通过激励机制将各方自主开发、生产、经营的积极性凝聚在一起,还可以使农民分享加工、销售环节所带来的利润,从而实现贫困户稳定解决温饱,加快脱贫致富步伐,推进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进程。 (二)贫困地区实施农业产业化经营有利于以家庭为单位的小规模经营进入大市场,提高贫困地区农业的市场化程度。由于农户经营规模小,生产链条短,农产品流通不畅,农民很难跻身市场竞争。这种现象在贫困地区贫困户表现更为突出。贫困户生产的农畜产品较难转化为商品。而农业产业化经营则通过龙头企业、专业市场或中介组织把分散的农户经营与统一的大市场联结起来了;通过市场需求组织农产品生产,兴办加工和运销业,把农产品生产同国内外市场需求衔接起来了,进而把贫困地区的农业和农村经济纳入了市场化的轨道,实现了农户小规模生产和大市场的对接。 (三)贫困地区农业产业化经营有利于合理开发利用自然资源,保护生态环境。贫困地区日趋严重的生态环境对农牧业生产带来巨大的威胁。一方面优质土地遭到侵蚀,另一方面为了自下而上开发新荒地,自然资源的平衡机制受到人为的干扰和破坏,加剧了土地的退化。几十年的经验已经说明,单纯追求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的结果都是死路一条。只有在经济发展和生态建设两方面的结合上寻找出路,兼顾提高社会效益,才是真正的出路。贫困地区并非没有资源优势,关键是如何开发利用。比如会宁县甘沟驿镇有大量的山坡地,可以利用其实行退耕还林还草,开发草产业,利用水地推广全膜双垄沟玉米,并以此发展养殖业。农业产业化经营,其生产经营的区域化,规模化程度高,有利于从总体上合理开发自然资源,保护生态环境,为经济、生态和社会三大效益的实现提供了可能。 (四)贫困地区农业产业化经营有利于东西互助,缩小差距,优化贫困地区的产业结构。我们正在实施的西部大开发战略就是基于东西部的差距提出来的,旨在用东部的资金、技术、人才来开发中西部的资源;而中西部丰富的资源又为东部地区的经济发展提供保障,使我国的经济整体优化。所以,用西部的农牧产品嫁接东部的资金、技术、人才优势,创办龙头企业,走产业化经营的路子,也是应对入世后给农业带来挑战的关键途径。 (五)贫困地区农业产业化经营有利于规模化生产、商品化经营,逐步形成自我积累与发展的良性循环机制,提高农业的比较效益。我国实现农业现代化一个最大的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