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上语文教案
1 大青树下的小学
教案设计
设计说明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教学应引导学生钻研文本,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在本课的教学中,以三年级学生的年龄特征及阅读能力为教学基点,让学生在对边疆小学有了整体感知后,以“这是一所怎样的小学”为导读话题,引导学生深入语言文字,在品词析句中更好地体会小学的“美丽”“团结”“欢乐”“祥和”,并以此为主线为学生创设愉悦、轻松、自主、开放的学习空间和语文实践环境,在情感的层层深入中揭示主题,实现作者情、教师情和学生情融为一体的三情共振。 课前准备
教师准备:1.搜集有关我国少数民族服饰和风情的图片、文字资料。
2.制作“生字、课文重点语句、相关图片”等课件。
学生准备:1.搜集有关我国少数民族服饰和风情的图片、文字资料。
2.词语卡片。
课时安排
2课时。
1.本书“上课解决方案”中的“教学目标”“教学重点”见前面的“课文备课方案”。 2.本书“上课解决方案”中涉及的“学生活动卡”请使用手机扫描封面二维码进行下载。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歌曲导入,分享资料
1.教师播放歌曲《爱我中华》的MV。
2.从刚才的歌曲中你知道了什么?(我国是一个多民族的大家庭,有56个民族。)不同的民族有不同的服饰,更有不同的民族风俗。你知道哪些民族?有什么样的特点?(学生结合课前查阅的资料,自由介绍。)
3.课文中讲到了哪几个民族?(学生交流,教师出示民族名称。) 汉族、傣族、景颇族、阿昌族、德昂族。 (1)教师指导学生读准字音。
(2)教师出示这几个民族的图片,简要介绍这几个民族的服饰特征、生活习俗。
4.过渡:五十六个民族,就像五十六朵花,在祖国的大地上盛开。在我国边疆地区,有不同的民族居住在一起,他们一起生活,一起工作,非常快乐。那里的孩子们也在同一所学校学习。今天,老
师就带你们到这所边疆小学去看一看。(板书课文题目:大青树下的小学。)
设计意图:运用歌曲导入新课,激发学生阅读兴趣,调动学生参与学习活动的积极性、主动性,增加对民族的感性认识。引导学生介绍了解的民族,并相机认读词语,为学生学习课文做好铺垫。
二、初读课文,自学字词
1.教师范读。请同学们认真听,在听清字音的同时,听懂课文写了什么内容。 2.生自读课文,按照自学提示进行自主学习。(课件出示“自学提示”。) 自学提示: (1)标出自然段。
(2)圈画课文中的生字、词语,用自己的方法学习生字。 (3)读通课文。(读不通顺的地方反复多读几遍。) 3.小组合作交流。
小组内互相检查识字情况,交流识字方法,自主练习书写,教师巡视。 4.全班集体交流,教师点拨。 (1)出示词语:
坪坝 汉族 鲜艳 打扮 飘扬 朗读 摔跤 凤尾竹 洁白 ①指名朗读,师生正音。
②说说用什么样的办法来记住这些词语。
(2)出示“坪”“坝”“摔”“跤”“洁”,引导学生说说这几个字有什么特点,有什么好方法能记住它们。(学习形声字)
(3)借助图片,了解“坪坝”“绒球花”;用拆拼法理解“鲜艳”。 (4)再次整体朗读词语。 (5)出示田字格内的生字。 ①指名朗读,师生正音。
②说说书写的注意点,并练习书写。 (6)朗读课文。
教师指名让学生分自然段朗读课文,把课文读正确、读通顺。
设计意图:中年级识字教学应以学生自学为主,出示“自学提示”的目的是帮助学生养成自主识字的习惯,重点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生字的能力,尤其是要引导学生从字的音、形、义三方面对生字进行识记,发现识记规律,提高识字效率。
三、再读课文,理清脉络
1.请同学们小组合作,逐段朗读课文,思考:课文写了哪几个场景的内容? 2.学习反馈:(出示课件)
课文先写(上学的路上,来到学校);再写(上课和下课的情景);最后写(这就是我们可爱的小学)。
设计意图:能初步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体会文章表达的思想感情是《语文课程标准》对第二学段的阅读要求。教学中以“课文写了哪几个场景的内容”作为线索,引导学生整体阅读课文,进行整体思考,提高学生整体把握文本的能力。
四、课堂总结,铺垫下文
这节课,同学们和边疆小学的小朋友一样,学得特别认真。我们掌握了本课的生字新词,也了解了课文的主要内容。那么在这所边疆小学中有怎样的乐趣呢?下节课我们继续学习。
设计意图:梳理本课学习内容,引发学生对下节课学习的兴趣。
第二课时
一、复习导入,明确目标
1.同学们,上节课我们读通了课文,认识了生字,了解了课文的主要内容。请同学们再来读读课文中的这些词语:(指名读、齐读)
坪坝 汉族 鲜艳 打扮 飘扬 朗读 摔跤 凤尾竹 洁白 早晨 服装 安静 招引 粗壮 停在 影子
2.这节课,就让我们一起品读课文,去感受这所边疆小学独特的魅力。请同学们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课文,并完成学生活动卡。
(学生自由读课文,小组讨论交流。)
设计意图:这一环节设计的目的有两点:一是给学生充分的读书时间,让学生在自由读书和交流的过程中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二是让教学起点建立在学生的真实认知起点之上,因为学生进入课堂绝对不是“零起点”,教师必须找准这个“点”,构建起学生由“未知”到“已知”的桥梁。
二、汇报交流,深入探究
过渡:“我们可爱的小学”是一所怎样的小学呢?把自己的发现与大家交流交流吧! (“美丽、团结、祥和、欢乐”,教师可根据学生的回答相机进行阅读引导。) (一)品悟边疆小学的美丽
1.默读课文,一边读一边画出能体现“我们可爱的小学”十分美丽的语句。 2.学生交流汇报,教师出示重点语句,相机点拨。
(1)“早晨,从山坡上,从坪坝里,从一条条开着绒球花和太阳花的小路上,走来了……”(课件出示课文内容及相关图片)(边疆小学矗立在山花烂漫的环境中,所以说它很美。)
(2)“那鲜艳的服装,把学校打扮得绚丽多彩。”(出示课件)重点指导学生联系上下文理解“绚丽多彩”的意思。(灿烂艳丽,色彩丰富。)
(3)“古老的铜钟,挂在大青树粗壮的枝干上。凤尾竹的影子,在洁白的粉墙上摇晃……”(课件出示相关语句和背景图)引发学生思考省略号所省略的内容。
3.范读:闭上眼睛,一边听老师读,一边想象校园的美丽。 4.指导朗读,品味校园的美丽。
引读:校园外山花烂漫,校园内青树粗壮,凤尾竹婀娜多姿,还有身着各式各样的鲜艳的民族服装的孩子们,构成了一幅绝妙的美景图。你能读出边疆小学的美吗?
(1)自由练读。 (2)指名读,师生评价。 (二)品悟边疆小学的团结
1.“我们可爱的小学”还是一所团结的小学呢,你能从哪些语句中感受到? 2.学生自读,画出相关语句。
3.学生交流汇报,教师出示重点语句相机指导。
(1)“大家穿戴不同,来到学校,都成了好朋友。”(这句话说明各民族的孩子,虽然穿戴不同,但来到学校都成了好朋友,所以说这是一所团结的学校。)
(2)“上课了,不同民族的小学生,在同一间教室里学习。”
教师范读,把重音放在“不同民族”“同一间教室”这两个词上,引导学生抓住重点词语体会。(边疆小学的孩子们虽然民族不同,但他们团结友爱,不分彼此。)
4.教师小结:是啊,虽然民族不同,穿戴不同,但他们团结友爱,不分彼此,是名副其实的一家人。这是一所多么团结的边疆小学啊!我们再读一读这两句话,一起体会他们的团结。(生齐读)
(三)品悟边疆小学的祥和
1.课件出示重点语句:大家一起朗读课文,那声音真好听!这时候,窗外十分安静,树枝不摇了,鸟儿不叫了,蝴蝶停在花朵上,好像都在听同学们读课文。最有趣的是,跑来了两只猴子。这些山林里的朋友,是那样好奇地听着。
(1)从这段话中,你读出了什么?(周围环境十分安静,课堂非常精彩,同学们学习很认真。) (2)你是从哪里体会到这堂课是非常精彩的?
(通过写“鸟儿、蝴蝶、猴子”这些山林里的朋友都被吸引过来,认真地听着课来表现课堂的精彩。)
2.是啊,边疆小学的学生学习认真、读书声悦耳,人与小动物和谐相处,怎么能不是一所祥和的学校呢?让我们带着对边疆小学的赞美再读一读这段话。
(对于“祥和”这个特点,学生不一定能很准确地概括出来,教师可适当点拨。) (四)品悟边疆小学的欢乐
1.课件出示句子:同学们向在校园里欢唱的小鸟打招呼,向敬爱的老师问好,向高高飘扬的国旗敬礼。
(1)一边读一边想象当时的情景,谈一谈自己的感受。
(2)指导朗读。校园里的同学多么有礼貌,在边疆小学里学习是一件多么快乐的事。通过朗读来传递自己的感受吧!
2.课件出示重点语句:下课了,大家在大青树下跳孔雀舞、摔跤、做游戏,招引来许多小鸟,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