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庆理工大学毕业论文 汽车中排座椅设计
(4)进一步将载荷加载至890 N,检查头枕、座椅及骨架等有无破损或脱落。 3、前方撞击试验
(1)撞击点在座椅中心面上距头枕顶端,平行于躯干基准线向下65 mm处,沿水平方向将头型以25±1 km/h的速度向头枕的前面撞击。 (2)记录撞击时作用在头型上的时间和加速度曲线。 4、后方撞击试验 (1)撞击点位于座椅中心面上,且在与水平面成45°角的直线与头枕后面相切的切点上,沿与水平面成45°角,将头型以25±1 km/h的速度向头枕的后面撞击(见图2)。 (2)记录撞击时作用在头型上的时间和加速度曲线。
45
重庆理工大学毕业论文 汽车中排座椅设计
第7章 主要结论和未来展望
伴随着汽车工业的进步和经济的高速发展,汽车已经越来越多的进入了寻常百姓家,汽车座椅作为直接与人体接触的部件,对汽车的安全性有着重要的影响。良好的座椅结构不仅能够提高驾乘舒适性,而且直接关系着乘员的安全。本文对长安CM9微车的中排座椅结构做出了大胆设计,对座椅进行了人机工程学的分析研究,从满足人体脊椎正常生理弯曲的这一要求出发,考虑人体的健康、舒适及相关的坐姿特性,将座椅的设计重点主要放在影响座椅静态舒适性方面的因素即座椅与人体的尺寸和生理特征的匹配。经过人机工程评价,表明设计结果合理,有一定的价值。
由于本人自身水平和时间的限制,文章中还存在着不尽人意的地方,在以后的工作和学习中还应当对座椅进行更加深入的研究。主要有这些方面:1,驾驶座椅的坐压分析及相关实验研究;2、人体特性部位曲线与座椅外形曲面的相关性研究;3、座椅调节机构的创新研究;4、座椅色彩和汽车外部色彩以及乘员心理学的研究。
以上是作者对本课题研究成果的概括。针对自己的研究结果对未来的座椅设计研究提出了几点建议和展望。
座椅的研究对于人体和驾驶安全都有着重要和关键的作用。虽然人们对于座椅的研究己经有很长的历史,但是设计的方法仍存在争议。目前计算机的使用深入到各行各业,汽车的车身实现了计算机的设计和加工,对于人体模型的研究也从以前的二维人体模型、三维模型逐渐转变为计算机三维数字模型。由计算机可以自动生成人体的几何模型。我提出几点展望:
1、CAD\\CAM技术和人体三维数据库相结合,实现汽车座椅的数字化设计。 2、虚拟环境中实现乘员—座椅—汽车环境的协同设计。
3、快速成型技术和CAE结合,实现座椅的个性化设计,解决人机沟通关系问题。 总之,汽车驾驶座椅人机工程学研究是一个系统的工程,需要应用到目前各种先进的技术和方法。未来的汽车必将走进每个人的家庭,“以人为本的设计”将引导产品设计的潮流。
总之,本文的研究工作对于提高汽车座椅的安全性和舒适性,实现座椅的计算机辅助分析和设计打下了基础。对于采用的新型材料的可发展性打下了基础。
汽车驾驶座椅的舒适性研究,是日前汽车产品人机工程设计中值得深入探讨的问题,在今后的研究中,应对以下几方面加以重视:
(1)中国人的体群反映特性研究。日前,我国的评价标准是建立在国际标准的基础上的。由于人群存在着差异,建立中国人的人体模型,尤其是动态模型,研究人体承受多方向振动情况下的反映及评价方法是十分迫切的。
(2)采用系统的设计思想和研究方法。一般研究方法只是把汽车地板以上的座椅系统作为研究对象,并未考虑到人体的动态性能,忽视了座椅动态舒适性对整个汽车系统平顺性的作用。虽然现在人们己经开始认识到这个问题,并将座椅系统与路面等级、轮胎形式、汽车底盘架的动态性能匹配是否合理结合起来研究,但是建立的座椅模型较为简单,不能准确地反映实际。因此建立一个详尽的、操作性强的分析方法有着非常重要的现实意义。近几年我国汽车工业进人了迅速发展的时期,同时随着高速公路的日益发展,人们对汽车安全性提出了越来越高的要求。而座椅作为汽车的重要安全部件,其安全性已越来越受到汽车业界的重视。因此我国有必要加大投人开发安全座椅,这是汽车座椅未来的发展方向。
46
重庆理工大学毕业论文 汽车中排座椅设计
致 谢
本课题的研究工作是在李志立老师和陈莹莹老师以及长安彭新华老师的悉心指导和严格要求下完成的,他们从课程学习、论文选题、课题研究到论文撰写都给予学生精心的指导与孜孜不倦的教诲。几位老师高度的敬业精神、渊博的知识、严谨的治学态度以及丰富的经验,使我受益匪浅。课题每前进一步都得到了老师的悉心指导与鼓励,尤其是用周末休息时间来进行辅导和帮助,做出了巨大的牺牲。籍此论文完成之际,谨对恩师致以最诚挚的谢意!
在大学四年时间里,我有幸在自己喜爱的专业中聆听各位老师的谆谆教诲,感到十分幸运。汽车学院的老师们给予我的无私关怀和帮助,将会指引我一生的学习和工作。再次向他们表示诚挚的敬意和衷心的感谢!
最后,向所有关心、支持和帮助我的老师、同学、各位亲人朋友,表示最诚挚的谢意,在未来的人生中,自己一定会努力工作,脚踏实地,绝不会辜负大家的期望!
47
重庆理工大学毕业论文 汽车中排座椅设计
参考文献
[1]陈家瑞等,汽车构造(下册)[M],机械工业出版社,2005年,第一版,p209-210, p384 [2]黄天泽、黄金陵,车身结构与设计[M],机械工业出版社,1999年,第1版,p245-266 [3]刘建中、铃木近等,汽车乘坐舒适性主观评价模型的构筑,汽车技术[N],1994.9 [4]肖艳荣,座椅舒适度与人体工程学,铁道车辆[J],1997年,第五期,p32
[5]温吾凡,汽车人体工程学,吉林科学技术出版社[M],1991年,第一版,p123 [6]邱少波,汽车座椅系统的安全性要求及评价,汽车技术[J],1996年,第7期, p12-19 [7]姚为民、孙丹丹,汽车座椅系统安全性综述,汽车技术[J],2002年,第8期,p5-8 [8]武一民、阎世竟,从安全性谈汽车座椅系统参数设计,汽车研究与开发[J],1997第3期,p26-27
[9]焦冠东,轿车座椅若干问题的研究,上海交通大学硕士论文[D],1998年 [10]周一鸣.车辆人机工程学.北京理工大学出版社[M],1999.12
[11]刘金秋.人机工程在汽车驾驶室设计中的应用研究.汽车技术[N],1989 [12]姚为民,孙丹丹.汽车座持系统安全性综述[J],汽车技术,2002 [13]王暄.现代汽车安全[M]北京:人民交通出版社,1998.
[14]董玉石.汽车座椅骨架有限元分析〔D].北京:清华大学硕士学位论文,1997 [15」张洪欣,林逸.汽车座椅的性能、设计与实验「J].长春:吉林工业大学汽车工程系1988 [16] GB 15083 -1994,汽车座椅系统强度要求及实验方法[P],中国标准出版社,1994年 [17]李莉.座位作业腰背痛生物力学分析机工效学评价.北京医科大学硕士学位论文[D]1993
[18]汪加丽.座椅倾斜方向与角度对人体生理与心理反应的影响.国立成功大学 硕士学位论文[D].2003: p36
[19]牛云彤.坐位作业腰部负荷与疲劳的研究.北京医科大学硕士学位论文[D],1995,5 [20]吴亚良.现代轿车车身设计.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M],1999.03
[21]吴海波.汽车座椅CAD [D].长春:吉林工业大学硕士论文,1996:1~5.
[22]焦冠东.轿车座椅若干问题的研究「D].上海:上海交通大学硕士论文,1998:21~30. [23]余志生.汽车理论(第二版).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M],1990
[24]D.M Severy, Automotive Seat Design and Collision Performance, SAE Paper No.760810 [25]David M.Blaisdell,Automotive Seat Design Concepts for Occupant Protection, SAE Paper No.930340
[26]Voichi Watanabe,Relationships Between Occupant Motion and Seat
Characteristics in Low-Speed Rear Impacts,SAE Paper No.1999-01
[27]Patrick Glance, Computer一Aided Engineering of Seat Structures, SAE Pape.No.861394 [28]FMVSS207, Anchorage of Seats, MVSS,GM,25-26
[29] W.Shao, Y.M.Zhou. Design principles of wheeled-tractor driver-seat staticcomfort.
Ergonomics, 1990, Vo1.33,No.7, p959~p965
[30] H.Hsiao, W.Monroe Keyserling. Evaluating posture behavior during seated tasks.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Industrial Ergonomics, 1991,Vo1.10, No.8, p313一p334 [31] Lueder, R.K.,\
Factors 25,pp.701-711
4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