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前儿童音乐教育2013秋期末复习及答案

的积累紧密相关,行为的目的、方向与对音乐形式样式的辨别紧密相关。 (2)音乐性与社会的和合。

在一个具体的音乐活动中,合作性体现是渗透在音乐性中的,如果音乐特性的展开与合作性无关,那么这一音乐活动就无法体现合作性,强行表现合作性就会显得很牵强。教育的真谛在于张力:为了音乐性目标的达到,不能只考虑音乐性,必需打到能够发挥幼儿主体性的教学方法。幼儿主体性得到发挥,才是真正地达到音乐性目标;反之,当背离了音乐性目标,一味地强调让幼儿“积极主动”起来时,这种所谓的“积极主动”由于没有内核也就走向了无意义。

3.论述幼儿园音乐作品再现性的形式规限。

答:幼儿园音乐作品再现特性的挖掘是处理张力的结果,其中再现性是价值范畴,是我们追求的;而形式性是规限范畴,即所有的再现性内容的挖掘以符合形式性为基本条件,离开了形式规限的再现性往往是离了题的臆想。不受形式性规限的离题臆想是幼儿园再现性音乐作品教学的主要偏差所在,最极端的做法是让幼儿听一遍音乐,然后请幼儿用语言描述听到了什么,这种情况下幼儿只能胡说八道。

4.阐述幼儿年龄阶段音乐关键经验目标中第一、二个层次的音乐形式经验目标。 答:(1)节奏:稳定的节拍;疏密节奏型。

(2)旋律:声音的高低;旋律的上行与下行;旋律的跳进与级进。 (3)音色:日常音色、打击乐音色、人声、乐器音色。 (4)速度:快与慢;渐快与渐慢。

(5)织体:打击乐、舞蹈中声音的多层次;有伴奏无伴奏比较;声音厚薄比较;多声部歌唱。 (6)力度:轻与重;渐强与渐弱。

(7)结构:模仿句;重复句;喊答句;主副歌;三段体、回旋曲;引子。 (8)风格:摇篮曲、舞曲、进行曲。

5.论述学前儿童的音量趣味给学前音乐教育的启示。

答:(1)在让幼儿感知器乐作品时,我们有责任让幼儿听到最好的音响效果,那种劣质的音响源与音响设备阻碍了幼儿对音乐产生兴趣;

(2)在让幼儿感知器乐作品时,教师尽量少用嗓音,幼儿感兴趣的是丰满的音响效果不是老师唱出来的几句旋律;

(3)在歌唱学习中,教师发出悦耳的声音很重要。如果教师歌唱的声音本身对幼儿缺少吸引力,那么歌唱学习使幼儿充满兴趣的愿望就比较难以实现。

(4)对打击乐器的演奏,幼儿感兴趣的是让他们自己去探究如何发出好听的声音并演奏,而不是严格地按照老师所要求的拿乐器的方式、老师所要求的节奏型去打击。 6.阐述幼儿歌唱音调不准的可能原因。 答:(1)缺乏歌唱练习;

(2)害羞的情绪抵制了幼儿的勇气,使他们不敢唱出准确的音调;

(3)一些幼儿的声音低沉或音色特殊,他们因为和别人的声音不一样而不敢歌唱;

(4)一些过于自信的幼儿可能又会唱得太高太响,因此可能听不到他们自己唱得和别人不一样; (5)只有相当少数的情况属于生理原因,如听觉推敲或发音器官障碍等。

针对这些问题,在一让幼儿感觉放松的前提下,教师所做的个别示范与运用手势提醒音高是比较有效的方法。 7.阐述动作意象的原则。

答:(1)把握音乐形式结构,事先画出句段图的原则。

对列入音乐教学内容的乐曲,教师首先要把乐曲的结构分析清楚,接下来才有可能对其进行动作意象或动作诠释,否则老师的动作诠释就比较盲目,会出现一些不合理的地方,甚至会出现背离音乐的现象。

动作意象旨在把乐曲的段落与句子用形象生动的动作表达出来,使音乐变得一目了然、简单易懂,所以画出音乐段落与句子结构图是老师进行动作表达的一个重要依据。 (2)动作诠释遵循音乐重复、对比等音乐形式组织手法的原则。

当音乐结构图被画出来时,音乐中的段落与句子的重复也就一目了然了。在幼儿学习音乐结构时,最先理解的音乐结构是重复,才能接下来去理解音乐结构中的变化、模进、对比等其他手法。 (3)动作与音乐句法与非句法形式吻合原则。

音乐表现形式显示音乐意义体现在丙个层面:一是音乐形式的组织手法,体现为重复、对比、变奏、发展等。当人们在化了这些动力性质的音乐形式时,艺术的单方也就被逐渐体会。二是音乐的句法与非句法形式,体现为横向 的旋律

>>灞曞紑鍏ㄦ枃<<
12@gma联系客服:779662525#qq.com(#替换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