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级瀑布39米,下级瀑布高21米,谷底有一石墩形似乌龟,正面朝着三级瀑,故白巢瀑布又名神龟探瀑。
二、中国(泰顺)廊桥文化旅游区
【导游内容】
北涧桥——溪东桥——临水殿——包氏宗祠——张十一故居——凤洋云海
各位团友,现在我们正前往中国廊桥文化旅游区——泗溪镇。泰顺有“廊桥之乡”的美誉,境内廊桥数量较多,结构类型多样,有木拱廊桥、木平廊桥、石拱木平廊桥、石墩伸臂木平廊桥和八字撑木平廊桥等。其中的木拱桥,当地人又称作“蜈蚣桥”。早年经著名桥梁专家茅以升先生考证确认,这些留存于浙南山区的木拱廊桥,就是北宋时期盛行的“虹桥”结构的变体。张择端在《清明上河图》卷中描绘了虹桥横跨汴水的优美形状:以梁木穿插别压形成拱桥,形似彩虹,故以虹桥闻名。这种特殊而巧妙的结构形式,在中国桥梁史中具有很高的地位,虽然早已在中原地区消失,却在浙南的泰顺及闽东山区意外而又完好的保存下来。
已被人们称为活化石的木拱廊桥,是中国传统木构桥梁中技术含量最高的一种。桥梁权威专家唐寰澄教授在所著的《中国科学技术史·桥梁卷》中称廊桥“可以说是世界桥梁史上绝无仅有的一个品类”,“在世界桥梁史上唯中国有之”。著名乡土建筑专家、清华大学陈志华教授认为,木拱廊桥有几百年的历史,独特的结构,作为世界文化遗产应该是没有问题的。1996年夏天,古建筑专家、同济大学建筑系路秉杰教授到泰顺考察,当他第一次见到木拱廊桥时,竟喜极而泣,立即跳入溪水亲近廊桥。后来,陆秉杰教授在日本东京大学讲学时,用筷子搭出一个拱桥的模型,引起轰动,日本报刊称之为“中国一绝”。2005年,第一届中国廊桥国际学术研讨会在泰顺召开,中外学者、专家云集,进一步确定了泰顺及其周边县市的廊桥的学术地位。2006年泰顺县的“泰顺廊桥”入选第六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昔日藏于深山的明珠,终于开始在世人眼里重焕光彩。
泰顺一带的木拱廊桥属于编梁木拱桥,其拱架部分由二组拱骨相贯而成。第一组用三节拱骨对接,称“三节苗”,各节并排九根拱骨,榫接在两根节点即称为“大牛头”的横梁上,使第一系统架成“八”字形;第二组用五节拱骨相接,称“五节苗”,各节并列用八根拱骨,榫接在四根“小牛头”上,这样形成的“五节苗”与“三节苗”之间相互挤压咬合而作用统一的结构体系,是木拱桥的主体结构。为了解决横向受力问题,以免产生侧移现象,在上两个系统之上,还加上了“剪刀苗系统”。两头入口处的天门柱(将军柱)至与“三节苗牛头”之间交叉架起两根圆木,其型像剪刀,故称“剪刀苗”。之外,在“剪刀苗”之上即桥的两侧天门柱至“三节苗牛头”之间,各有一对纵向横梁,其作用除传送纵向压力外,还是桥板人行道的受力依托。
9
木拱廊桥其独特的结构具有良好的受压性能,只要两个端部固定,桥身就能很好地承受向下的荷载。但是由于结构的特殊,桥身受到向上的反弹力,就很容易失稳遭受破坏,因此木拱廊桥都采用了在桥面上建造廊屋,以增加重量来加强桥身的稳定性。每当山洪爆发时,当地居民还将家中最重的物体或大石头搬到桥上来增加桥的稳定性。
泗溪镇境内的北涧桥和溪东桥相距数百米,人称姐妹桥,被誉为世界上最美丽的廊桥。泗溪镇的自然环境十分优美。境内溪流众多,南溪、东溪、北溪和西溪四条溪流相继在泗溪下桥一代汇聚,然后往西南奔向东溪峡谷。四溪合流,人称“泗水洄澜”,这也是泗溪得名的原因。
泗溪境内地势较平坦,水源充足,自古以来耕读风气甚浓。林姓是泗溪镇最大的姓氏。后唐同光三年(925),时任唐内阁长史的林建,从福建莆田迁居今筱村,六年后携同第六个儿子迁居今泗溪下桥,成为泗溪一带林氏始祖。林建父子迁居泗溪后,世代务农,到了第五世孙林韶辈时,开始在本地开设学馆,招收族人及四方之弟子从学,从此林氏家族科甲蝉联,在宋代成为远近闻名的家族,泗溪一带在宋代也成为浙南地区著名的文化中心。
据查,唐五代两宋时期,泗溪一带林氏家族共考中文武进士22位,被诸科录取的有20位,其中有堂兄弟同榜进士的,甚至有父子同榜进士的,有三代同是进士的。宋绍定五年(1234年),林应辰长子林梦发携儿子林萼同中进士榜。当年林萼20岁,父亲林梦发40岁左右,祖父林应辰应该还健在吧?三世皆为进士,实属罕见。由此推之,宋代泗溪林氏家族的学风是何等之盛!
泗溪一带至今还流传着“十八学士”的传说。
宋朝年间,泗溪下桥花园有户人家,兄弟十八人,个个在朝廷当大官,人称“十八学士”。一日,十八学士上早朝来到午阳门外,见一个老人担着一担桔子叫卖。有个学士上前买来一个桔子,剥开一看,不多不少正好十八瓣。十八个兄弟觉得今日这事实在奇巧,一边吃桔,一边会意微笑。哪晓得,这一笑招来了杀身大祸。朝中有个手操大权的奸臣,早就存心要陷害十八学士,只困抓不到一丝把柄,迟迟无法下毒手。今日早朝,他来到午阳门外,见十八学士如此开心,就起了坏心,上朝时向皇帝奏本说: “万岁,早朝前,十八学士在午阳门外交头接耳,非常诡秘,看来他们兄弟是想谋害皇上啊。”皇帝是个昏君,听信奸臣谗言,不管三七二十一,下了下道圣,将十八学士绑到牛门外斩首。 眨眼功夫,刽子手一连斩了十七个,剩下最后一个学士,他见十七个兄弟做了无头冤鬼,就大喊冤枉。皇帝听到禀奏,传令松绑,问他怎样冤枉。最后的学士就把在午阳门外买桔的事,从头到尾说了。皇帝不相信,派人将卖桔老人抓来对证,才晓得错斩了。这最后一个学士心想:十八个兄弟已死了十七个,如今留下我一人还有何用,也当场碰死了。皇帝为了弥补自己的过失,下了一道圣旨,赐给十八学士金头银项连尸,厚礼埋葬,又派御林军把十八学士尸体偷偷运回泗溪埋葬。皇帝怕走漏风声,十
10
八个金头银项被人偷去,最后将送尸的御林军全部赔葬。
泗溪镇保存至今的珍贵乡土十分丰富。这里除了姐妹桥外,有浙南最大的宗祠——包氏宗祠,有泰顺最大的陈十四祭祀宫——临水殿,有保存完好的清代民居——张十一故居,等等。
【北涧桥】
各位团友,我们现在到了北涧桥。北涧桥俗称下桥,位于北溪溪口,与上桥距离约200米。上、下二桥合称姊妹桥,是浙南闽北众多廊桥中造型和气势皆出众的两条,号称世界上最美丽的廊桥。
先给各位介绍一下北涧桥的自然环境:眼前的这一片水域叫“放生池”,等一会你还会在桥头看到有关放生池的碑文。放生池下游远方,左边是三将军山,右边就是西山,溪水就是穿过两山之间的峡谷流向雪溪、仕阳的。
你看,桥头下方的水边有两株古树,你知道他们分别是什么树吗?一株是樟树,四季常青,其宽大的华盖犹如巨手,将北涧桥轻轻拂拢,其粗大的虬根深扎溪沿;另一株是乌桕树,春天长出暗红的嫩叶,夏天化成一片绿荫,秋天幻为一团红云,冬天留下苍劲的枝条和花白的果实。据说这两棵古树的树龄都在千年以上了。关于这两株古树,有一个美丽的传说:
一千多年来,樟树和乌桕树已修炼成精。一年,樟树、乌桕分别变成章姓和乌姓两个眉清目秀而无家可归的后生,到平阳水头游玩,并被被当地一户人家的姐妹俩招去做了新郎。姐妹俩与章、乌二人成亲后,每日早上起来梳头洗面时总会看见镜子里、面盘里有两棵大树隐约闪现。就在姐妹两人有了身孕之后,章、乌二人没有了踪影。姐妹两人在家望穿秋水,也没有丈夫的半点音讯。姐妹非常伤心,终日哭哭啼啼。一天晚上,姐妹俩在哭泣中困着了,恍惚中见到各自的丈夫站在床沿对她们说:“将来你姐妹两人生下孩子,不管是男是女,一定要用章、乌二姓取名,夫妻要相会请到泰顺下桥来。姐妹俩醒来后,将梦里的事一说,都觉得非常蹊跷。次日,她们早早起身前往泗溪下桥,想把这件事弄个明白。姐妹俩来到了泗溪下桥,好心的老人对她们说:“下桥的有姓林、姓陈还有姓汤的,但没有姓章姓乌的人,不过北涧桥桥头那里有两棵千年古树,一棵是樟树,一棵是乌桕树。”姐妹俩听说后,想起树影一事,就叫老人带她们去看看。来到溪边一看,樟树和乌树的形状与她们在镜子、脸盆和水井里所看见的树影一模一样。到此为止,她们终于知道这两棵古树就是她们各自的丈夫,于是姐妹俩各抱一株树哭成了一团。姐妹俩回家后不久都生了个男孩,一姓章,一姓乌,成了平阳水头章姓和乌姓的始祖。
(沿着卵石路拾级而上,不一会就到达北涧桥东桥头)
11
桥头有一横石板凳,当作石板凳靠背用的是一排紧挨着的石碑,石碑有四块,从左到右依次是随缘乐助福有攸归碑、北涧桥碑、乐助名单碑和放生池碑。 大家看到了,石碑背后是一长溜古代商业式古民居。五十年代之前,北涧桥是当地的交通要道,是前往县城、筱村、东溪、仕阳的必经之路,每天来往之人熙熙攘攘,桥头也就很自然成了一片繁荣的商业区,附近村落的农民都喜欢到这里选购布匹、烟草、红糖、海货、红枣等。如今在这一片商业区的房子还是先前的房子,偶尔来游廊桥的画家将这一片古民居当作绝佳的写生素材。
现在我们来到了廊屋的正中。侧身廊屋开放式的屋台前,你很容易就能看到底下绿树掩映下的溪水和远方一抹如黛的青山。廊屋有三间,南侧每一间设一个神龛,神龛里没有供奉的神像,只有在年节里才摆上。神龛上头匾额还在,从左到右的依次是“威肃乾坤”、“广济众生”、“气洽太初”,笔力圆润大气。 与上桥一样,在明代或者更早之前,在北涧桥上游50多米的地方有过一座木平梁桥,桥堍至今尚存。至于这座廊桥是怎么毁掉的,有这么一个传说。
某年某日,有两个云游仙翁路过泗溪北涧桥,看见这里山清水秀,就在桥上摆下棋盘,一边赏景、一边走棋。这时一个老太太带着一个名叫知州的孩子过桥,她对两位仙翁说: “请两位客人行个方便,让我和知州过桥吧!” 二仙听说那七八岁的孩子叫知州,觉得好笑,放下棋子站起身来。其中一个仙翁顺口念了一首诗:“八十婆婆不知羞,小小孩童做知州,此孩若有知州做,北涧桥上水漂流。”俗话说“欺老莫欺小”,十多年过后,那个名叫知州的孩子当真做了知州。就在他当知州的那年夏天,泗溪一带做了一场百年南遇的洪水,把北涧桥冲得无影无踪。
我们现在看到的北涧桥建于清前期。首事是陈汝昌、林友卿和明灯和尚,因为造桥有功,当时县太爷对首事进行了嘉奖,各赐一块牌匾,分别是“功著济川”、“善世津梁”、“崇善可嘉”。
【溪东桥】
各位团友,这就是有名的溪东桥,俗称上桥,位于东溪与南溪合并的河段上,离镇中心只有一百多米。明代之前,人们过溪靠的是狭窄的碇步,雨季来临时,两岸百姓望洋兴叹。明隆庆四年(1570),当地人在白粉墙和溪东两村之间首建木平桥梁,后被洪水冲毁。到了清乾隆十年(1745)年,白粉墙村先贤林正绪和王佐两个人捐出巨资,以林正绪为首事,聘请名匠资重建溪东桥。
非常奇怪的是,溪东桥建成之后,林正绪却不得不离开他热爱的故土,搬迁到百里之外的异乡生活,这是为什么呢?有这么一则故事:
当年九月初,廊桥修建完工,就等“圆桥”最后一道程序了。这一天,阴阳先生悄悄对林正续说:“初八日是良辰吉日,日子最好。但是,假如在这一天圆桥的
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