泰顺导游词(三稿)_56210(1)

二级瀑布39米,下级瀑布高21米,谷底有一石墩形似乌龟,正面朝着三级瀑,故白巢瀑布又名神龟探瀑。

二、中国(泰顺)廊桥文化旅游区

【导游内容】

北涧桥——溪东桥——临水殿——包氏宗祠——张十一故居——凤洋云海

各位团友,现在我们正前往中国廊桥文化旅游区——泗溪镇。泰顺有“廊桥之乡”的美誉,境内廊桥数量较多,结构类型多样,有木拱廊桥、木平廊桥、石拱木平廊桥、石墩伸臂木平廊桥和八字撑木平廊桥等。其中的木拱桥,当地人又称作“蜈蚣桥”。早年经著名桥梁专家茅以升先生考证确认,这些留存于浙南山区的木拱廊桥,就是北宋时期盛行的“虹桥”结构的变体。张择端在《清明上河图》卷中描绘了虹桥横跨汴水的优美形状:以梁木穿插别压形成拱桥,形似彩虹,故以虹桥闻名。这种特殊而巧妙的结构形式,在中国桥梁史中具有很高的地位,虽然早已在中原地区消失,却在浙南的泰顺及闽东山区意外而又完好的保存下来。

已被人们称为活化石的木拱廊桥,是中国传统木构桥梁中技术含量最高的一种。桥梁权威专家唐寰澄教授在所著的《中国科学技术史·桥梁卷》中称廊桥“可以说是世界桥梁史上绝无仅有的一个品类”,“在世界桥梁史上唯中国有之”。著名乡土建筑专家、清华大学陈志华教授认为,木拱廊桥有几百年的历史,独特的结构,作为世界文化遗产应该是没有问题的。1996年夏天,古建筑专家、同济大学建筑系路秉杰教授到泰顺考察,当他第一次见到木拱廊桥时,竟喜极而泣,立即跳入溪水亲近廊桥。后来,陆秉杰教授在日本东京大学讲学时,用筷子搭出一个拱桥的模型,引起轰动,日本报刊称之为“中国一绝”。2005年,第一届中国廊桥国际学术研讨会在泰顺召开,中外学者、专家云集,进一步确定了泰顺及其周边县市的廊桥的学术地位。2006年泰顺县的“泰顺廊桥”入选第六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昔日藏于深山的明珠,终于开始在世人眼里重焕光彩。

泰顺一带的木拱廊桥属于编梁木拱桥,其拱架部分由二组拱骨相贯而成。第一组用三节拱骨对接,称“三节苗”,各节并排九根拱骨,榫接在两根节点即称为“大牛头”的横梁上,使第一系统架成“八”字形;第二组用五节拱骨相接,称“五节苗”,各节并列用八根拱骨,榫接在四根“小牛头”上,这样形成的“五节苗”与“三节苗”之间相互挤压咬合而作用统一的结构体系,是木拱桥的主体结构。为了解决横向受力问题,以免产生侧移现象,在上两个系统之上,还加上了“剪刀苗系统”。两头入口处的天门柱(将军柱)至与“三节苗牛头”之间交叉架起两根圆木,其型像剪刀,故称“剪刀苗”。之外,在“剪刀苗”之上即桥的两侧天门柱至“三节苗牛头”之间,各有一对纵向横梁,其作用除传送纵向压力外,还是桥板人行道的受力依托。

9

木拱廊桥其独特的结构具有良好的受压性能,只要两个端部固定,桥身就能很好地承受向下的荷载。但是由于结构的特殊,桥身受到向上的反弹力,就很容易失稳遭受破坏,因此木拱廊桥都采用了在桥面上建造廊屋,以增加重量来加强桥身的稳定性。每当山洪爆发时,当地居民还将家中最重的物体或大石头搬到桥上来增加桥的稳定性。

泗溪镇境内的北涧桥和溪东桥相距数百米,人称姐妹桥,被誉为世界上最美丽的廊桥。泗溪镇的自然环境十分优美。境内溪流众多,南溪、东溪、北溪和西溪四条溪流相继在泗溪下桥一代汇聚,然后往西南奔向东溪峡谷。四溪合流,人称“泗水洄澜”,这也是泗溪得名的原因。

泗溪境内地势较平坦,水源充足,自古以来耕读风气甚浓。林姓是泗溪镇最大的姓氏。后唐同光三年(925),时任唐内阁长史的林建,从福建莆田迁居今筱村,六年后携同第六个儿子迁居今泗溪下桥,成为泗溪一带林氏始祖。林建父子迁居泗溪后,世代务农,到了第五世孙林韶辈时,开始在本地开设学馆,招收族人及四方之弟子从学,从此林氏家族科甲蝉联,在宋代成为远近闻名的家族,泗溪一带在宋代也成为浙南地区著名的文化中心。

据查,唐五代两宋时期,泗溪一带林氏家族共考中文武进士22位,被诸科录取的有20位,其中有堂兄弟同榜进士的,甚至有父子同榜进士的,有三代同是进士的。宋绍定五年(1234年),林应辰长子林梦发携儿子林萼同中进士榜。当年林萼20岁,父亲林梦发

>>灞曞紑鍏ㄦ枃<<
12@gma联系客服:779662525#qq.com(#替换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