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省南通市海门市包场高级中学2020届高三语文模拟考试试题(含解析)

E. 《呐喊》中的《兔和猫》《鸭的喜剧》两篇作品,散文化色彩较浓,且有别于鲁迅冷峻凝重的一贯风格,充满温情。 【答案】AD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考生名著阅读的能力。解答此类试题,要注意:平时应扩展阅读量,写好读书笔记,理清故事线和主要人物特点及人物遭遇,答题时注意细节可能出现的错误。本题中,A项.错误,“刘禅投降钟会”错误,应该是投降“邓艾”;D项.错误,“特地买来纸钱祭奠自己”错误,纸钱是捡来的;故选AD。

【点睛】常四爷人物形象:常四爷是旗人,在清朝时能吃官家钱粮。但他对腐败的清政府不满,对帝国主义更加痛恨。第一幕中因说一句“大清国要完”就被抓起来,坐了一年监狱。出狱后曾参加义和团,后靠卖菜为生。他正直、倔强、敢作敢为、富于正义感、乐于助人。课文中他对抓过他的特务们不服软。当王利发正愁要关城门了,还没买菜时,是他送来了咸菜和鸡,第三幕中他还为松二爷化缘买棺材。但最后自己也穷困潦倒,拣来别人撒剩的纸钱,作为对自己将来的祭奠。他绝望地喊道:“我爱咱们的中国呀,可谁爱我呢?”这个形象反映了社会的黑暗和人民的反抗情绪。 材料概括分析题

阅读下面文章,完成后面各题。

严羽指出宋人以文字为诗,显然是指以散文为诗;而以散文为诗,又往往和以议论为诗紧密联系。文多作为思想的载体,而诗则多作为感情的载体,因而文偏于表现逻辑思维而诗偏于表现形象思维,似乎是个约定俗成的传统。这一传统的打破,对于墨守成规的人来说,无疑地会被认为是一种生疏可疑的异端而加以反对。但如果我们不从先入为主的传统观念出发而从作品本身出发,就可发现,诗的散文化及往往包涵在这个外壳中的议论,并不排斥文学艺术的最本质的特征﹣﹣形象性。富有思辨性的散文,当它被移植到诗歌中之后,我们可以看到两种往往为人们所忽略的情况,一是散文化的议论本身有助于突出抒情诗的主人公﹣﹣作者自己的形象。其次,许多议论,特别是当它们被以比喻来表达时,也充满了生动活泼的形象,而并非枯燥无味的说教。思辨的形象性与其载体的散文化,构成了宋诗一个很大的特色。

至于宋人以才学为诗,主要体现在诗中用典故方面。用典风气的形成与流行和学术文化的隆盛是有关联的。宋代诗人多数是博学之士,他们的高层次文化修养不可避免地会体现在诗的创作中,从而出现了作者以才学为诗、作品风格繁缛、用意深曲等种种现象。这是宋诗

的又一特色,但这一特色的优劣,则需要对作品进行具体分析,无法一概而论。陶渊明可算古来第一位善于用典的诗人,将陶诗囫囵读去的人,往往未能详悉。但我们即使找到它们有那么多的“来处”,也无须沾沾自喜,因为“用事而不使人觉”,也就近于或同于“胸臆语”,即创作了。我们是否可以说,以才学为诗可能是一病,而以才学读诗,也同样是一病呢?

(节选自程千帆《宋诗精选?前言》)

28. 对于“以文字为诗”,作者有哪些看法? 29. 文中举陶诗用典之例有何作用? 30. 结合上文,“以才学读诗”应如何理解?

【答案】28. “以文字为诗”打破了文以载道诗以传情的传统;它并不排斥文学艺术的形象性;思辨的形象性与其载体的散文化,构成了宋诗一个很大的特色。 29. 证明用典的优劣,要结合作品具体分析;且高明的用典即创作。 30. “以才学读诗”指读诗只忙着寻找诗中所用典故。 【解析】 【28题详解】

本题考查考生分析理解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的能力。解答此类试题,首先要通读全文明确论述话题;然后筛选出每一段的关键句,尤其是首尾段中心句,整体理解文章的内容,把握作者的观点态度。作者对于“以文字为诗”的看法要抓住关键句“严羽指出宋人以文字为诗,显然是指以散文为诗;而以散文为诗,又往往和以议论为诗紧密联系。文多作为思想的载体,而诗则多作为感情的载体,因而文偏于表现逻辑思维而诗偏于表现形象思维,似乎是个约定俗成的传统”“诗的散文化及往往包涵在这个外壳中的议论,并不排斥文学艺术的最本质的特征﹣﹣形象性”“思辨的形象性与其载体的散文化,构成了宋诗一个很大的特色”,概括即可。 【29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把握举例论证作用的能力。解答此类试题,要明确:举例子的作用是通过典型事例加以论证,从而使论证更具体、更有说服力。文中举陶诗用典的例子,“陶渊明可算古来第一位善于用典的诗人,将陶诗囫囵读去的人,往往未能详悉”这一内容阐释的是用典的优劣以及不同作品呈现出的具体特点,进而阐释出的是高明的用典就是一种很好的创作。据此分析即可。 【30题详解】

本题考查考生把握重要概念含义的能力。解答此类试题,一定要坚持“词不离句,句不离段,

段不离篇”的原则,放到语境中,结合语段的意思,故事情节的发展等加以综合分析。本题中,“以才学读诗”出现在第二段,抓住“至于宋人以才学为诗,主要体现在诗中用典故方面。用典风气的形成与流行和学术文化的隆盛是有关联的”概括分析即可。

【点睛】一般论述类文本以理性思维为主要思维方式,以议论为主要表达方式,具有理论性强、逻辑性强、针对性强的特点。论述类文章一般以议论文的面目出现,以议论为主要表达方式,以阐述观点、说明道理、分析事实、辩驳旧说、介绍新见等为主要内容,它包括论文、杂文评论等。 31.简答题。

凤姐和探春都有理家之才,但两人行事迥异,请比较概括。

【答案】凤姐理家兼谋私利,探春理家并无私心;凤姐守成不变,探春兴利除弊;凤姐因人而异,探春不徇私情;凤姐独断专行,探春集思广益;凤姐雷厉风行,探春温和谨慎。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考生识记名著阅读的能力。解答此类试题,应明确:阅读名著,感知作品内容,了解故事情节是怎样发生、发展、达到高潮且结束的,矛盾又是怎样解决的等等,了解人物性格及主题思想都是在情节的发展演变过程中逐渐展现出来的。解答此题时,考生应该调动对作品《红楼梦》知识储备,认真作答。人物形象的比较赏析,是名著阅读的重要技法之一,本题要结合作品中对凤姐和探春在理家方面的相关情节描写,分别分析这两个人在理家方面的才能,再进行比较归纳概括,即可得出答案。 【点睛】名著阅读的方法:

1、感知内容,把握情节。通过阅读首先是要感知作品内容,了解它写的是什么地方、什么人、什么事,故事的情节是怎样发生、发展、达到高潮且结束的,矛盾又是怎样解决的等等。小说中的人物性格及主题思想都是在情节的发展演变过程中逐渐展现出来的,因此阅读小说首先必须熟悉并把握故事情节。小说情节的魅力主要体现在八个字以上,即“出其不意,写其不备”。

2、了解作家作品背景,把握作品环境。要了解作家的生平、思想、创作倾向,了解一些作品写作的历史时代背景、作者的创作动机以及作品问世以来人们的评价等,这些背景性资料的了解对理解作品、把握人们很有帮助。

3、分析人物形象。不同的小说在塑造人物形象时可能表现的侧重点不同,例如中国四大古典小说侧重于通过人物的外在肖像、语言、行动去体现人物性格;而外国小说尤其是现代小说更侧重于人物心理活动的细腻展示,如海明威的《老人与海》等。抓住人物思想性格的主要

特征及个性是分析理解人物形象的关键。一个人物的思想性格是多侧面多层次的,一般来说少见单一集中的,可是在诸多方面中往往有能够集中鲜明体现其主导思想性格的因素,使他有别于其他人物而不雷同。

4、理解作品思想主题和意义。小说主题蕴藏于作品的所有艺术形象中,它有待于读者去寻找、去挖掘、去发现、去获得。有些小说的主题不是单一的、可确定性的,而是立体的、多层次的、不确定性的,还需要读者结合自己的实际去理解。有些名著需要多次阅读,每读一次都会有新的发现、新的感悟、新的收获。

5、感悟与收获。在阅读过程中,要及时抓住感悟,可以采用圈点批注法、抄录精彩片段法,写读书随笔、札记、读后感、人物评论、书评、艺术评论等,随着读书量的增多与质的深入,必将会提升自己的阅读水平与能力。除此之外,小说作家创造了丰富多彩的艺术表现形式,为学习写作提供了可借鉴的宝贵经验。

32.下面这段话中“你所遭遇的不幸”指什么?“惩凶的方策”又指什么?

国王:雷欧提斯,我必须跟你详细谈谈关于你所遭遇的不幸,你不能拒绝我这一权利……那你必须答应,助我一臂之力,让我们开诚合作,定出一个惩凶的方策来。 【答案】“遭遇不幸”指的是雷欧提斯的父亲波洛涅斯被哈姆雷特误杀。

“惩凶的方案”指的是克劳狄斯唆使雷欧提斯与哈姆雷特比剑趁机复仇;雷欧提斯主动提出在自己的剑上涂抹致命药油;为预防失败,克劳狄斯另外准备了给哈姆雷特喝的毒酒。 【解析】

【详解】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对名著内容的熟记和理解能力。回答此类题目首先要熟记名著的内容,然后在熟记的基础上对名著内容要有自己的看法,要积累一些对名著内容评价的知识。题干是“下面这段话中‘你所遭遇的不幸’指什么?‘惩凶的方策,又指什么?”,解答本题首先要阅读下面的一段话,明白是国王克劳狄斯和雷欧提斯的对话,然后结合名著的主要内容丹麦王子哈姆雷特在霍拉旭和勃那多站岗时出现了父亲老哈姆雷特的鬼魂,说明自己是被克劳狄斯毒死并要求哈姆雷特为自己复仇。随后,哈姆雷特利用装疯掩护自己并通过“戏中戏”证实了自己的叔父的确是杀父仇人。由于错误地杀死了心爱的奥菲莉亚的父亲波罗涅斯,克劳狄斯试图借英王手除掉哈姆雷特,但哈姆雷特趁机逃回丹麦,却得知奥菲莉亚自杀并不得不接受了与其兄雷欧提斯的决斗。决斗中哈姆雷特的母亲乔特鲁德因误喝克劳狄斯为哈姆雷特准备的毒酒而中毒死去,哈姆雷特和雷欧提斯也双双中了毒剑,得知中毒原委的哈姆雷特在临死前杀死了克劳狄斯的故事。就可知国王想借雷欧提斯之手杀害哈姆雷特。这样即可得出:“遭遇不幸”指的是雷欧提斯的父亲波洛涅斯被哈姆雷特误杀。“惩凶的方

联系客服:779662525#qq.com(#替换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