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高考语文第一轮知识点巩固提升检测3

_______________ 答案:孔子依据周礼中的君臣等级制度,孟子依据君王的德行是否符合仁义。

12.孟子对“武王伐纣”的解释巧用了孔子与子路的一次谈话(“卫君待子而为政”)中提到的治国主张。请说出这种主张,并说明孟子是如何巧用这种主张的。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正名。孟子认为戕害仁义的君主不是好君主,是独夫。按照“正名”主张,商纣不是好君主,而是独夫。因此,杀掉商纣,称不上弑君。

陈成子杀了齐简公。孔子斋戒沐浴以后,随即上朝去见鲁哀公,报告说:“陈恒把他的君主杀了,请你出兵讨伐他。”

齐宣王问:“商汤流放夏桀,周武讨伐君主纣,有这样的事吗?”孟子回答说:“传言中有这样的事。”齐宣王问:“难道臣子可以妄杀君主吗?”孟子说:“杀害仁德之士的人被称作贼子,杀害义士的人被称作残,残贼一类的人,被称之为匹夫。只听过诛杀匹夫纣,没听说过这是弑君一类的事情。”

七、(2016·嘉兴高三一模)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14题。 甲:子路曰:“不仕无义。长幼之节,不可废也;君臣之义,如之何其废之?欲洁其身,而乱大伦。君子之仕也,行其义也。道之不

行,已知之矣。”《论语·微子》

乙:少无适俗韵,性本爱丘山。误落尘网中,一去三十年。(陶渊明《归园田居》)

13.甲中,子路所说的“长幼之节”和“君臣之义”分别指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长幼之节”指年长者和年幼者之间依尊卑次序,言行合礼。 “君臣之义”指有才能的人出仕,辅佐君王治理天下。

14.同样身处乱世,子路认为“不仕无义”,陶渊明却将出仕视为“误落尘网中”。你如何理解评价这两种人生观?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子路:以天下为己任、勇于担当。陶渊明:不逢迎世俗,洁身自好。子路更有社会责任感,而陶渊明更听从内心呼唤。两人的选择,都是个人追求,无所谓对错。

子路说:“不从政是不义的。长幼礼节不可废弃,君臣名分如何能废弃呢?只想洁身自好,却乱了君臣间的伦理关系。君子之所以要从政做官,就是为了实行君臣之义。(至于)道不能行,(我们)已经知道了。”(乙翻译略)

八、(2016·台州市高三模拟)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16题。 子路宿于石门。晨门曰:“奚自?”子路曰:“自孔氏。”曰:“是知其不可而为之者与?”

《庄子》:“知其不可奈何而安之若命,德之至也。” 程颐《周易程氏传》:“君子当困穷之时,既尽其防虑之道,而不得免,则命也,当推致其命,以遂其志。知命之当然也,则穷塞祸患不以动其心,行吾义而已。苟不知命,则恐惧于险难,陨获于穷厄,所守亡矣,安能遂其为善之志乎?”

15.你认为晨门的“是知其不可而为之者与”是揶揄还是赞美孔子?说说你的理由。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示例1)是揶揄。晨门可能是隐士,明白当时的形势,也了解孔子的遭遇,揶揄孔子不知难而退。

(示例2)是赞美。孔子的态度非常可贵,反映了追求理想的执着精神和牺牲(献身)精神。

(示例3)既是揶揄又是赞美。晨门可能是隐士,不同于一般的民众,他有能力判断时势,也有能力认识孔子的精神。他虽然不赞同孔子的态度,却也能看出孔子精神的伟大。(三种观点皆可)

16.儒家和道家对待“命”的态度有何异同?请用自己的话说一说。

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都主张了解现实,要面对现实;但儒家提倡积极进取,道家主张消极无为。

子路在石门过夜。守城门的人问:“从哪里来?”子路说:“从 孔氏那里来。”守门人说:“就是那个明知做不到却还是要做的人吗?”

《庄子》:“知道事情无可奈何,不是人力可战胜的,则安然不为,这才是最高的道德。”

宋代的理学家程颐在《周易程氏传》中认为:“君子在贫困之时,要思虑周全,但却不能幸免,这就是命啊,应安贫守命,这就是道。知道命运(事情)既定,无从改变,那么无论祸福都不能动其心志,行自己的道义而已。假设不知命,就会恐惧艰难,在贫困中陨落,所守的道义就灭亡了,怎么能遂平生的道呢?”

九、(2016·绍兴市高三联考)阅读下面两段文字,完成17~18题。 ①子见齐衰者、冕衣裳者与瞽者,见之,虽少,必作;过之,必趋。《论语·子罕》

②仲弓问仁。子曰:“出门如见大宾,使民如承大祭;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在邦无怨, 在家无怨。”仲弓曰:“雍虽不敏,请事斯语矣。”《论语·颜渊》

17.①②两则材料中都表现出孔子“仁”道的什么特点?

联系客服:779662525#qq.com(#替换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