植物生产与环境答案

3)在土壤嫌气条件下易产生反硝化作用而引起氮的损失; 4)具有较强的吸湿结块性、助燃性和爆炸性。

10 土壤中磷的固定有哪几种? P109

1)化学固定。土壤中大量的钙、镁、铁、铝等阳离子能与可溶性磷酸盐作用,形成难溶性磷化合物。在石灰性土壤中,水溶性磷酸盐和钙结合,生成弱酸溶性的磷酸氢钙,继而形成难溶性的磷酸钙。在酸性土壤中,水溶性磷酸盐、弱酸溶性磷酸盐与土壤中的活性铁、铝作用,生成难溶性的磷酸铁、磷酸铝沉淀,而难以被植物吸收利用。

2)阴离子交换固定。这种固定主要发生在酸性土壤中,其土壤pH值在5~6时,磷酸根固定在胶粒的表面,但当土壤pH值升高,被固定的磷酸根离子能重新释放出来。因此,对酸性土壤增施适量石灰,调节土壤酸碱状况,有利于提高磷素的有效性。

3)生物固定吸收。这种固定是指土壤微生物吸收有效态磷酸盐构成自己的躯体,使之变成有机态磷化合物。这种生物固定作用是暂时的,当微生物死后,残体经过分解,仍可将磷素释放出来。

11 有机肥料的作用有那些? P115

1)提供多种养分,改善土壤中养分供应状况。有机肥料含作物生长必需的16种营养元素,经过微生物的分争转化而释放,变成作物能够吸收的有效养分。因此,施用有机肥料可以增加土壤速效养分含量,提高土壤供肥能力,而且肥效稳而长久。此外有机肥料中的有机酸,如草酸、乳酸、酒石酸等可与Ca、Mg、Fe、Al形成稳定性的络合物,以减少磷的固定和铁、铝的毒害。有机酸及其盐类还可提高土壤对酸碱的缓冲能力。

2)改善土壤结构 在微生物作用下有机肥料形成腐殖质,能胶结土粒而形成较稳定的团粒结构,从而增加土壤的通气性、透水性,改善了土壤的水、肥、气、热状况。腐殖质还有很高的盐基代换量,可以提高土壤保水、保肥能力。

3)促进土壤微生物活动 有机肥料为土壤中微生物活动提供大量能源物质,这不仅可以加速有机质本身所含养分的转化和释放,而且有助于土壤原有的磷、钾等矿质养料的释放,可活化土壤潜在养分,从而提高难溶性磷酸盐及微量元素养分的有效性。

4)刺激植物生长发育 有机质在分解经过程中形成胡敏酸、维生素B1、B6、B12和泛酸、叶酸、酶等,能促进植物根系发育,加强新陈代谢,刺激植物生长,增强植物对养分的吸收与利用,并对作物具有增强抗逆性的能力。

5)维持农业生态良性循环。提高土壤肥力,防止土壤退化。还具有改善农产品质量及节省能源、降低农业成本等方面的重要作用。

12 配方施肥的依据主要有哪些? P119

1)养分归还学说。作物从土壤中吸收矿质养分,为了保护土壤肥力就必须把作物取走的矿质养分以肥料形式归还给土壤,使土壤中养分保持一定的平衡。

2)最小养分律。土壤缺少某种营养元素时,其他养分再多,作物也不能获得高产。比如,当K缺乏时施氮和磷肥再多,作物也不会正常生长,钾就成为限制作物产量的最小养分,要想提高产量,必须增施钾肥。

3)报酬递减律。土壤生产力水平较低的情况,施肥量与作物产量的关系往往呈正相关,但随着施肥量提高,作物的增产幅度随施肥量的增加而逐渐递减。因而并不是施肥量越高,产量和效益越大。 4)因子综合作用律。作物生长发育取决于全部生活因素的适当配合和综合作用,如果其中任何一个

因素供应不足、过量或其他因素不协调,就会阻碍植物的正常生长。即施肥不能只注意养分的种类、数量,还要考虑植物生长发育的其他因素(例如土壤水分条件),只有充分考虑土壤、气候、水文及农业技术条件等因素,才能做到用最小的肥料投入,获取最大的经济效益。这是配方施肥需要做到的。

13 我国肥料利用的主要问题有哪些? P122-123

1)肥料利用率低。我国化肥的利用率普遍低于30%,而发达国家可达50%。一方面使农产品的成本提高,另一方面过多的施用化肥造成了环境污染。

2)肥料养分不平衡 使用氮肥量大而普遍,磷肥相对较少,而钾肥普遍短缺,补钾不多。氮素相对过剩引起严重的农田环境富营养化(即土壤和水中N、P养分丰富,引起杂草和水生植物大量繁殖,并影响到湖泊鱼类和水生动物的生长)。

3)肥料流向不合理 经济发达地区化肥用量高而造成流失,经济欠发达、交通不便利的地区化肥偏少,大片中、低产土壤不能发挥生产潜力。例如苏南地区平均每667米2每年使用氮肥达35千克,而湘西山区、西北地区不到20千克。这也是我国肥料总效益下降的原因之一。

14 农田施肥对环境有何影响? 如何减少肥料损失? P123

1)农田氮磷与水体富营养化。当水体中氮、磷达到一定浓度时,就可能在江湖出现“赤潮”,使水体混浊、溶解氧减少、大量水生生物死亡。还直接影响到人畜饮水质量,给人类健康和水产养殖带来威胁。

2)农田氮素向大气迁移对环境的影响。由于全球化学氮肥投入量的增加,农田N2O排放量也随之增加,它既是温室气体,又对破坏臭氧层负有责任。还有从肥料生产和施用过程中向大气迁移的NH4+,也严重污染环境。

3)过量施用氮肥增加水体硝态氮的浓度 恶性肿瘤流行病调查证明,硝酸盐进入人体后被还原成亚硝酸盐,超量有致癌的危险。特别是蔬菜中要严防硝酸盐的超标,防止因人体摄入而受害。 控制化肥污染,主要从提高肥料利用率,减少损失着手。主要技术途径如下: ①推行平衡施肥,合理施用化肥,合理分配基肥、追肥,视情况采取根外追肥; ②肥料多元化、复合化和专用化; ③无机肥、有机肥、生物肥配合使用;

④开发现代肥料新品种,如:长效肥料(缓效肥料,包括缓溶性肥料和缓释性肥料),液面肥、固形肥(如果树棒肥)等。

⑤合理轮作与肥料后效的利用。 ⑥发展节水型农业,按水量平衡原理确定灌溉总定额,可减少排水次数,从而降低化肥对水体的污染。

第八章

1 简述我国季风气候的主要特点。P130-131

1)雨季开始、结束和主要雨带的位置与夏季风始、末和进退一致。 2)雨量年际变化大。

3)降雨量集中、雨热同季。

4)降水量的分布自东南向西北递减,迎(夏季)风坡多于背(夏季)风坡。

2 简述我国大陆性气候的主要特点。P131-132

1)气温日、年变化大。

2)冬季寒冷,南北温差大,夏季普遍高温,南北温差小。最低温度出现在1月,最高温度出现在7月。

3)降雨变率大

2 试述农业气候资源的表征方法。P133-134

1)光。通常用太阳辐射总量、光合有效辐射量和日照时数表示。 (1)太阳辐射总量。是绿色植物进行光合作用和其他生命过程可直接或间接利用的能量。包括太阳辐射年总量、季总量或生长季内的总量,表示单位是焦耳/米2。 (2)光合有效辐射量。是指太阳辐射中0.38~0.71微米波段中的能量,是绿色植物直接利用进行光合作用的能量,光合有效辐射为太阳总辐射的50%。单位也是焦耳/米2。 (3)日照时数。以小时为单位,有可照时数和实照时数之分。

2)热量。一地区的热量条件与该地区种植制度、作物种类、品种、品质都有关。 (1)生长期间热量。主要有:①各农业界限温度(0、5、10、15、20℃)的起、止日期,间隔天数和期间积温。②最热月平均气温。它表示热量的强度,如棉花开花,成铃要求最热月平均气温25℃。云贵高原虽大于10℃积温能满足棉花生长要求,但最热平均温低于25℃,故不能种植。③春季升温类型,如春暖、正常、倒春寒、春寒等。④秋季降温类型,如降温速率等。⑤霜冻,包括初、终霜冻日期和日平均温度大于10℃期间霜冻出现的频率。 利用上述指标表示热量条件时,不仅要指出其多年平均值,还要指出其极值和保征率为80%的值。 所谓保证率是指某地某种热量的保证程度。如北京地区大于10℃以上活动积温80%的保证率值为4100℃,就是说,北京地区10℃以上的活动积温10年之中有8年在4100℃以上。在实际进行农业生产决策时,往往以80%保证率的值为依据,因为平均值只有50%的保证程度,风险大,用100%保证率值,实际上就是用最小值,虽然保险,但多数年份会浪费热量资源。

(2)越冬期间的热量 表示该地区冬季的温度条件能否保证农作物及多年生果木顺利越冬和分布北(上)界,以及冬季热量的可利用程度。主要有:①最冷月平均气温。②年极端最低气温。如极端最低气温-22℃~-24℃是冬小麦、苹果北界。橡胶、椰子,可可,咖啡,遇-2℃以下低温严重受害。③负积温。冬半年日平均气温稳定在0℃以下时期内日平均温度的总和,表示冬季寒冷的持续时间及强度。

3)水分。地区降水资源决定了该地区农业的类型(如灌溉农业,雨养农业,旱作农业等),作物种类,灌溉制度,种植制度以及产量的稳定性。①降水量。所、生长期内、生长关键期的降水量包括平均值和极值。②降水量的季节分配。③降水变率。④水分盈亏。通常用一地的降水量与同期蒸发量之差表示。⑤土壤含水量。用含水率(%)或土壤水分贮存量来表示(毫米)。

3 指出山区气候资源合理利用和保护的途径。P139

1)保护好现有森林资源,实行封山育林,建立自然保护区,保护野生动物,停止砍伐、停止狩猎。 2)绿化荒山,种草,种树特别是那徒坡地要退耕还林,涵养水源,防止水土流失,净化空气,美化环境。

3)适当发展薪炭林,以改善农村能源,停止伐木砍树,甚至挖掘树根的毁灭性行为。

4)走综合发展之路,有效的保护环境,应以多种形式发展经济,互相补充,取长补短,把农林牧,果园,旅游,自然保护区有机地统一于一个山区整体之中,既使山区农业气候资源得到充分发挥,

又有效地保护了山区生态环境。

4 简要叙述农田防风林带的小气候效应。P140-141

1)在林带保护的耕地上,由于风力减弱,使近地层的空气和上层空气之间热量和水汽交换也被减弱。在一般天气条件下,林带内增温效应不明显,白天林带内的温度比没有林带保护的地区温度稍高,夜间由于林带使冷空气停滞少动,所以林内温度稍低于空旷地。但在有寒流侵袭的天气条件下,林带内的温度,一天中任何时候都比空旷地高,日平均及最高气曙可高1℃左右,最低气温可高于空旷地2℃左右。在有干热风天气条件下,林带内的温度,不论最高、最低及日平均温度都要比空旷地低约1℃。

2)林带内蒸发的水分容易保持,同时,护田林会使耕地的土壤蒸发和作物的蒸腾作用减弱。据观测可减弱蒸发25%左右,故林带内的湿度通常比空旷地高。这种效应,特别在干旱的天气条件下更为显著。在冬季,林带保护的耕地上,可以保持较厚的雪被。雪被的存在,既可减少冻害,又可使耕地获得较多的水分,再加上蒸发的减小,所以林带保护的田地里,有较好的土壤墒情,为作物生长发育创造有利条件。此外,林带还可以从沙荒中夺回农田。如河北西部的唐县,被沙荒淹没农田5千多公顷,解放后造林固沙,不仅改善了水分和农田小气候状况,而且枯枝落叶经腐败后,改良了土壤,使大片沙土又变成良田。

5 干旱有何特征?对农作物的危害及预防措施有哪些?P142-143

1)干旱的特征:

①干旱是我国农业生产上的重要的气象灾害,发生范围广、出现频率高是我国农作物产量年际波动的重要原因。

②干旱对农作物危害的机制是作物体内水分平衡遭到破坏,即作物从土壤中吸取水分满足不了蒸腾消耗,这时植物会出现萎蔫现象,萎蔫越重,植物受害就越严重。

③干旱有两种含义。一是干旱气候,例如我国西北干旱地区,年降水量不足250毫米,光热资源丰富,蒸发量大,这些地区干旱是气候条件的基本特征。另一种是气候异常,例如,我国湿润、半湿润地区,按年降水量平均状况而言是能够满足农作物需要的,但在某些年份,或一年之中某些时期,降水量显著偏少,则干旱对农业生产形成了一种危胁,构成了不同程度的灾害。

2)干旱对植物生产的影响。 (1)农作物播种期。作物播种时期,如土壤水分不足,则影响适时播种,或播种后不出苗,或缺苗断垄,即使出苗亦因水分不足生长纤弱,影响分蘖,发棵。 (2)农作物的生殖器官分化期。是农作物对水分最为敏感的时期,此时期内水分稍一短缺,对产量影响很大,此时干旱,使重穗粒数减少。玉米的水分敏感期在抽雄前的“大喇叭口”时期,此时干旱,影响雄花的正常发育,群众称之为“卡脖旱”。棉花、高梁、薯类等的水分敏感期在华北出现在7月中旬至8月上旬,如此时遇到干旱,则影响高梁、玉米的灌浆,棉花蕾铃脱落,薯块不能正常膨大。 (3)谷类作物的灌浆成熟期。谷类作物的灌浆成熟期是其一生中需水量最大时期,此时若遇干旱,则将使粒重降低,严重时甚至空壳秕粒。

3)干旱的预防措施:

(1) 抗旱播种,保证全苗.

(2) 调整种植制度,选用耐旱作物.

(3) 提倡节水灌溉,保证作物关键需水期、水分敏感期和灌浆期用水,提高水的利用率。

联系客服:779662525#qq.com(#替换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