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 学 语 文 知 识 点 概 总
现得淋漓尽致。蓬岛仙山的故事虽超出了历史事实,但却照应唐玄宗对杨妃的思念,深化、渲染了“长恨”的主题。
7.《长恨歌》课后第四题(你认为诗中写得最精彩的句子有哪些?为什么?):(既然强调的是“最”字,所谓横看成岭侧成峰,不同的人自然可以有不同的见解,所以回答的主观性可以很强。)比如:我喜欢“春风桃李花开日,秋雨梧桐叶落时。”原因:①.归来时池苑仍然,美景依旧,但江山社稷不稳,美人却已捐生,帝王孤身一人,除却可以思念马嵬坡前的那三尺孤坟,有的仅且只是一种“物是人非事事休”的孤寂感。②.秋雨绵绵,伤情无限,一代君王在秋风中老去,然而,对美人的思念去永远无法消释。
第十二课 《张中丞传后叙》
1.韩愈,字退之。自谓郡望为昌黎,故世称韩昌黎,谥号“文”,故世称韩文公,他是中唐古文(先主张“文以载道,文道合一”。苏轼称他“文起八代之衰”,与柳宗元并称“韩秦两汉古文)运动的倡导者,
柳”,为唐宋八大家之首,著有《韩昌黎集》。
2.《张中丞传后叙》最大的特色:议论与叙事紧密结合。前半部分侧重议论,后半部分侧重叙事,两部分都紧紧围绕“赞扬英雄,斥责小人”的主题展开。本文对人物形象的刻画得力于:①.细节描写;②.映衬手法。
3.《张中丞传后叙》课后第一题(韩愈为什么要写这篇后叙?):当时距张巡、许远殉难虽已半个世纪,但由安史之乱开始的藩镇割据并未停息。社会的动荡引起人们思想的混乱,对张巡、许远的评价缺少公正。唐宪宗即位后,以武力削藩,但不少人主张姑息,反对用兵。因此,该文的用意,不限于评价张巡、许远,实际上是对专务姑息、对叛乱势力的回击。
4.《张中丞传后叙》课后第二题(体会本文议论与叙事相结合的特点?):笫一段是引子,借评论李翰的《张巡传》,作一些必要的交代。真正的议论是从第二段开始。张、许二人中,许远受诬更重,第二段便主要为许远辩诬。在驳倒小人对许远的攻击后,第三、四两段接着为整个睢阳保卫战辩护。 文章第五、六两段展开对英雄人物轶事的描写。第五段写南霁云乞师和就义,第六段补叙张巡的读书、就义,许远的性格、外貌、出生年月,以及于嵩的有关轶事。(或:本文最大的特色:议论与叙事紧密结合。前半部分为张巡、许远辩诬,侧重议论,议中有叙。后半部分侧重叙事,叙中有议,两部分都紧紧围绕“赞扬英雄,斥责小人”的主题而展开。全文夹叙夹议,义正词严,包含了作者对小人的愤慨和对英雄的崇敬。)
5.《张中丞传后叙》课后第三题(本文是如何对张巡、许远、南霁云等人的人物形象进行描写的?):首先,这几个英雄人物的形象生动,光彩照人主要得益于传神的细节描写。如南霁云的断指拒食、抽矢射塔;张巡的背诵《汉书》、广识军民、临刑不乱等。其次,作者有意让英雄人物的不同性格互相映衬,使得英雄人物相互晖映,相得益彰。此外,通过对反而人物的卑劣行为的描写也反衬出英雄的磊落与一胸正义。
第十三课 《八声甘州》
1.柳永,原名三变,字景庄,后改名永,字耆卿,排行第七,又称柳七。宋仁宗取进士,官至屯田员外郎,故世称柳屯田。他自称“奉旨填词柳三变”,是第一个专职填词作家。其词多描绘城
9
大 学 语 文 知 识 点 概 总
市风光和歌妓生活,尤长于抒写羁旅行役之情。其词以铺叙见长,语言通俗又不失雅趣,在当时流传极其广泛,人称“凡有井水饮处,皆能歌柳词”,对宋词的发展有重大影响。
2.《八声甘州》是柳永写羁旅生活的代表作。其主题是:通过对羁旅途中主人公在秋日黄昏登高望远时所见所思的描绘,抒发了思乡怀人的愁思和淹留他乡的凄苦,以及仕途坎坷,功业无成的郁闷。
3.《八声甘州》课后第一题(试分析这首词上阙写景层层铺叙的特点?):上片写登高所见,融情入景,层层铺叙。起首两句,以“对”字领起,写登临所见暮雨潇潇,洒遍江天,清澈如洗,尤显秋的萧瑟与凄凉。紧接着,以“渐”字起领“霜风凄紧,关河冷落,残照当楼”三句,在一片凄景之中表达了游子一腔的悲怀。“是处”四句在写景中寄托了作者对时光消逝、青春不再的感伤。上阙全是写景,层层铺进,兴象高远,悲凉沉重。
4.《八声甘州》课后第二题(首词下阙写佳人举首凝望,这对抒情有何作用?):词的下阙写望中所思,从自己的望乡想到意中人的望归,把本来一人独望变成了双方相隔千里的遥望,从而使所抒之情细腻深婉,耐人寻味。
5.《八声甘州》课后第三题(“渐霜风凄紧,关河冷落,残照当楼”三句,东坡叹为“不减唐人高处”,你怎么认为?可以主观、随意一点答。):这三句写出了有如盛唐诗歌似的博大、深旷和高远,写出了深秋哀景中游子的悲切思怀。
第十四课 《临江仙·夜归临皋》
1.苏轼,字子瞻,又字和仲,号东坡居士,谥号“文忠”。与父苏洵,弟苏辙合称三苏。其文汪洋恣肆,明白畅达,与欧阳修并称欧苏;其诗清新豪健,善用夸张比喻,富有理趣,在艺术表现方面独具风格,与黄庭坚并称苏黄;词开豪放一派,突破了词为“艳科”的传统格局,与辛弃疾并称苏辛;书法擅长行书、楷书,能自创新意,用笔丰腴跌宕,有天真烂漫之趣,与黄庭坚、米芾、蔡襄并称宋四家,有《苏东坡集》、《东坡乐府》。
2.《临江仙·夜归临皋》的特色:这首词叙事、议论、写景、抒情互相结合,语言舒展自如,简练生动,表现了苏轼独特的语言风格。
3.《临江仙·夜归临皋》的主旨:通过上片写豪饮后醉归临皋的情景,下片写“倚杖听江声”时的哲思,表达了词人对生命的思考以及渴望得到精神自由和灵魂解脱的心境。
4.《临江仙·夜归临皋》课后第一题(试分析“小舟从此逝,江海寄余生”两句在艺术手法上有何特色?):趁良辰美景,驾一叶扁舟,随波流逝,任意东西,将自己的有限生命融化无限的大自然之中。苏轼在政治上受到沉重打击之后,思想几度变化,由入世转向出世,追求一种精神自由、合乎自然的人生理想。他复杂的人生观中,由于杂有某些老庄思想,因而痛苦的逆境中形成了旷达不羁的性格。这句余韵深长,表达出词人潇洒如仙的旷达襟怀,也是他不满世俗、向往自由的心声的表达。
5.《临江仙·夜归临皋》课后第二题(这首诗有何特别的理趣?):一种受挫后却仍达观的人生态度,一种超脱世俗的境界,一种独特的个性与真情的奔放。
6.《临江仙·夜归临皋》课后第三题(理解苏轼的人格文化?):放纵旷达、超然洒脱却也有一
10
大 学 语 文 知 识 点 概 总
种观照人生、观照自我的解脱。
第十五课 《凤凰台上忆吹箫》
1.李清照,号易安居士。其词,前期多写闺中相思,后期大多抒发个人身世的哀痛和山河破碎的感慨。她工于造语、创意出奇而长于白描,有《漱玉词》。
2.《凤凰台上忆吹箫》的主题:离愁别恨。通过与丈夫别后情景的描写,以委婉曲折的口吻表达出作者对丈夫的深切的思念。
3.《凤凰台上忆吹箫》的语言特色是:多用口语,而且多为脱口而出,通篇语言既流畅易懂,又细密精美。
4.《凤凰台上忆吹箫》课后第一题(全词是如何以委婉曲折的笔调来表现复杂微妙的情感变化的?):这首词写离愁别绪,层层深入,井然有序。上片用“慵”来点染,用“瘦”来形容;下片用“念”来深化,用“痴”来烘托,由物及人,由表及里,层层开掘,揭示出人物灵魂的深处。全词写愁苦之情婉转曲折,逼真感人。
5.《凤凰台上忆吹箫》课后第二题(以本词为例,谈谈李词的特点?):多用口语(如“生怕”、“不是悲秋”、“千万遍”等),而且多为脱口而出,通篇语言既流畅易懂,又细密精美。
6.《凤凰台上忆吹箫》课后第三题(说说“念武陵人远,烟锁秦楼。”的含义?):作者借“武陵人远”、“烟锁秦楼”这两个典故来说明自己所爱的人不在身边,只留下自己一人独守,双方别后相思的感情作了极其精确的概括。
第十六课 《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
1.辛弃疾,原字坦夫,改字幼安,别号稼轩,与苏轼并称“苏辛”,有《稼轩长短句》。其词抒写力图恢复国家统一的爱国热情,倾诉壮志难酬的悲愤,热情洋溢,慷慨悲壮,笔力雄厚。他的词作题材广阔、善于用典,风格雄奇豪迈、苍凉沉郁。
2.《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的主题:报国无门、壮志难酬。特色:写景手法多样,善于用典。 3.《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课后第一题(分析词中复杂的情感内容?):(体现复杂情感的地方很多,随意选几处答几点就好。) 比如:“遥岑远目,献愁供恨,玉簪螺髻。”虽是写景,实是写词人对朝廷不思收复的“愁”与“恨”,“落日”既是所见之景,也就山河衰败之景,“断鸿”写孤寂,“把吴钩看了”写报国无门的忧愤,“张翰”一典故传达出浓浓的思乡之情与归隐之决心,“许汜”一典故表现一身的正义,“桓温”一典故有嗟叹日月易逝、功业无成之苦等等。
4.《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课后第二题(词的上片写自然之景,如何体现作者的主观色彩?):(这种题比较好答,也就是一切景语皆情语,一种怎么样的景必然蕴藉了词人什么样的情绪。)起句“楚天千里清秋,水随天去秋无际。”表面上写秋景凝浑,实写词人心系国家的胸襟之博大;“遥岑远目,献愁供恨,玉簪螺髻。”一种虽是写景,实是写词人对朝廷不思收复的“愁”与“恨”;“落日”既是所见之日近黄昏之景,其实也就山河衰败之景;“断鸿”为孤雁独飞之景,也是写自身孤寂之况等等。
11
大 学 语 文 知 识 点 概 总
5.《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课后第三题(词都用了哪些典故?表达了什么样的情感?):(简单地答一下就好。)本词中主要有四处用典。①.“吴钩”。吴钩,泛指宝刀,却又隐含了报国无门,抱负无法施展的深意。②.“季鹰归”。一个反问句表明自己思念家乡却又无法像季鹰一样弃官回乡的痛楚。③.“求田问舍”。表明自己心中所念和依然是收复被金所占领的宋地,并无私欲。④.“树犹如此”。慨叹岁月如梭却功业无成的内心的矛盾和苦闷等等。
最后一课 《西湖七月半》
1.张岱,又名维城,字宗子,又字石公,号陶庵,别号蝶庵居士,晚号六休居士,其文以小品文见长,著有《陶庵梦忆》、《西湖梦寻》等。
2.本文作者无心赏美景,却特意描写了五类观美景之人:①.假冒风雅的官僚;②.无意风雅的富豪;③.故意风雅的游客;④.不懂风雅的市井之徒;⑤.读书人中的清雅之士。 3.《西湖七月半》课后第一题(本文的立意上的特点?):作者拿假冒风雅的官僚、无意风雅的豪富、故意风雅的游客、不懂风雅的市井之徒与读书人中的清雅之士相对比,使庸俗与高雅,使喧哗与清寂两相对比映照,从而也使得立意更显新鲜别致。
4.《西湖七月半》课后第二题(作者是怎样营造看月氛围的?):作者善于营造氛围以突出文章主旨,这在二、三两段体现得尤为充分。如第二段,作者意在讽刺杭人赶凑热闹的俗气,有意渲染了“二鼓以前,人声鼓吹”一种嘈杂喧哗的气氛。湖上是“篙击篙,舟触舟,肩磨肩,面看面”,这是拥挤不堪:耳畔则“如沸如撼,如魇如呓,如聋如哑”,这是喧闹难耐。以此显示俗人看月只是“好名”而已,其实全然不解其中雅趣的韵味。又如第三段,作者旨在标榜文士之高雅,在叙述自己与韵友名妓月下同坐而轻歌纵饮时,又佐以月明如镜,山清水秀,荷花十里,香气袭人的幽雅环境,以环境气氛之幽雅映衬情怀之高雅,从而达到通过不同氛围的对比,来显示出不同观月者的雅俗,当然作者的褒贬也就不言而喻了。
5.《西湖七月半》课后第三题(本文有何语言风格?):①.写人生动传神。②.善于营造氛围。③.笔调幽默诙谐。
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