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高考语文猜题卷22份(WORD版含详细答案) - 图文

不久,何老师教学生唱了一首歌。学生放学后就到了庙里,想开一个不小的玩笑,用歌声与正在念经的和尚们比赛。学生们唱的是:长亭外,古道边,芳草碧连天。晚风拂柳笛声残,阳山外山??学生们唱完,听到木鱼边上传出一个声音:“等一等!”随着声音站起来的,是醒禅和尚。他问:“你们刚才唱的是什么?”孩子们以为要受训诫了,嗫嚅地背诵了一遍歌词。

醒禅和尚走到桌边举笔展纸,让孩子们一句句再念一遍,他跟着写。写完,他自个儿咿唔了一阵,点头说:“写得好,是你们老师写的?”

第二天上学时转告何老师,和尚称赞她的歌写得好。何老师一听就笑了,说:“我怎么写得出来?那是李叔同写的。人家可是有名的音乐家。”

几天之后,孩子们又来到庙里,醒禅和尚知道了写歌人的名字,便用毛笔写下了那三个字:李叔同。写完,醒禅和尚嘀咕了一句:“这倒是与五磊寺的弘一法师重名。”他仰头想了一会又笑了,“法师持戒森严,对于这种歌舞娱乐,他一听就会掉头离去。”

何老师听了孩子们的转述立即从椅子上站起身来,说:“咳,李叔同就是弘一法师!怎么,他到了五磊寺?”

趁暑假,何老师约着其他两位女教师,由村里一位大婶陪着,来到了五磊寺,只想拜见弘一法师。但是,法师已经持杖远行。

回来的路上,三位老师越想越惊奇,越说越热闹。“果然是他!我们的学生唱着他的歌去与和尚比赛,没想到他自己做了和尚!”“那么

精通现代的文化教育,怎么回过头去投向了佛教?”“这是倒退,还是提升?”“肯定是提升,只是我们还太浅薄,悟不了。”??

毕业时,路边的小树确实已经长大,但是还说不上林荫道。有四个学生要到县城考中学,到小学里来向老师们告别。今天一早,几位祖母已经领着他们到庙里拜佛,和尚还为他们的远行诵了三通经。

“读了中学,我们一定会回来。”学生向老师保证。“不要这样保证。”何老师阻止,她笑着扬了扬手,说,“你看这村,这乡,原来土匪横行,幸亏有一批批外来人。和尚是外来的,尼姑是外来的,弘一法师是外来的,我们也是外来的。我教过你们孔子的话,君子怀德,小人怀土。不要太黏着乡土。只有来来去去,自己活了,地方也活了。”

正说着,吴山庙的钟声又响起了,和尚们诵经声也响起了,悠扬而婉转,低沉又绵长。何老师听了一笑,说:“好了,佛在说,动身吧。”

(有删改)

(1)下列对作品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 A.“只有来来去去,自己活了,地方也活了。”表现了何老师超越中国传统的安土重迁观念的情怀,体现了现代知识分子以四海为家的广阔胸襟。

B.小说的标题为“寺庙”,因为文本的主人公是寺庙里的和尚。 C.弘一法师曾积极出世,后又隐遁入空门,反映出自古中国文人的“达则兼济天下,穷则独善其身”的精神。

D.小说运用语言、动作、神态、心理描写等多种手法,塑造了何老师这一个性鲜明、立体丰满的人物形象。

E.两个和尚只知道救助小羊,而何老师还懂得保护小树,这体现出和尚们的思想境界没有老师的高。

(2)文章开头划线部分的环境描写有何作用?请简要分析。 (3)何老师这个人物形象有什么特点?请结合全文简要分析。 (4)余秋雨在另一篇文章《庙宇》中写道:法师出家,是新文化在中国的尴尬,他逃避着现代,而现代却莽莽撞撞地闯到了庙门前。请结合文本并联系现实,谈谈你对文本主体的理解。

【答案】(1)AC

(2)环境描写,通过对比,为上文情节作铺垫,正是那个时代的特征。

(3)关爱学生、善良慈悲、有修养有文化。(文本分析略) (4)主题:学校老师与寺庙和尚先相互排斥,后理解,表明传统文化与现代文化有矛盾又殊途同归。联系文本(略)结合现实(言之成理即可)

【解析】(1)试题分析:题干问的是“下列对作品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这属于综合题,既考查小说中的人物形象、塑造形象的技巧,也考查故事的情节、主旨和环境。B项,“小说的标题为‘寺庙’,因为文本的主人公是寺庙里的和尚”不正确;主人公应是学校里的老师和寺庙里的和尚,他们分别代表现代文化和传统文化。D项,“小说运用??心理描写等多种手法”有误,文中

在塑造何老师形象时,并没有运用心理描写。E项,“这体现出和尚们的思想境界没有老师的高”错误,文中说“他们万万没有想到,他们惜生护生,好像并不包括植物,而老师的心中,却藏着一个绿色的天地”,这只是因为两人对“生”的理解不同。

(2)试题分析:题干问的是“文章开头划线部分的环境描写有何作用”,这是考查环境描写的作用。先找到这段景物描写,明确描写的中心以及景物的特点,“还记得吗,离尼姑庵一箭之遥的西北边,是吴山庙。同是晨钟暮鼓,却一衰一荣,一静一动,一冷一热,对比明显。尼姑庵废弃时,风光全都到了吴山庙。等到尼姑庵变成了小学校,一切又都变了。衰的,静的,冷的,是吴山庙;荣的,动的,热的,是学校”,这一部分环境描写主要突出“尼姑庵”和“吴山庙”的不同,“一衰一荣,一静一动,一冷一热”“衰的,静的,冷的,是吴山庙”“动的,热的,是学校”,二者对比鲜明,暗示了那个时代的特征,同时也为下文所写的情节做了铺垫。

点睛:景物描写的作用一般如下:①点明故事发生的时间、节令和地点,为人物活动提供背景;②映衬人物心情,烘托人物性格、心理;③推动或预示故事情节发展;④暗示或象征社会环境、人物命运,衬托主题。答题时要结合文章具体内容来分要点回答。一般的答题模式为:??具体描写了??景色,交代了??(时间、地点、环境);??营造(创设)了一种??气氛;渲染(定下)了??的抒情基调;??揭示人物心境,??体现人物性格,??烘托人物思想感情;为下文??情节展开作了铺垫,推动??情节发展。比如本题中,题干明确提示

联系客服:779662525#qq.com(#替换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