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育原理自考-复习资料

.

(二)提出依据——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性质要求 (三)贯彻要求——实践指导意义

1.坚持正确指导思想 2.同理想和最高理想结合 3.学习与理想联系起来 二、知行统一原则 (一)含义 (二)依据提出

理论是指导、实践是基础 (三)贯彻要求

1.联系实际、讲清理论

中心环节是搞好显性的德育课程性质的教学 2.组织学生参加各种实践活动 3.教育学生言行一致、知行统一 三、说理疏导与纪律约束相结合 (一)含义 (二)提出依据

学生的发展特点、德育的根本目标 (三)贯彻要求

1.正面说理、说通引导、启发自觉。 2.树立典型

3.表扬为主、批评为辅

4.建立必要规章制度 四、发扬积极因素、克服消极因素 (一)含义 (二)提出依据

矛盾在一定条件下可以相互转化 (三)贯彻要求

1.一分为二看学生

2.引导学生发扬有点、克服缺点 3.化消极因素为积极因素 五、尊重热爱和严格要求结合 (一)含义 (二)提出依据

要尊重人的主体性和人格尊严 尊重热要与严格要求是辩证统一 (三)贯彻要求

1.尊重信任学生

2.对学生行为进行监督 3.对学生严格要求 六、集体教育与个别教育相结合 (一)含义 (二)提出依据

集体是德育的主体 个体有差异,因材施教 (三)贯彻要求

1.培养和形成良好的学生集体 2.发挥集体的教育作用 3.加强个别教育 七、因材施教原则 (一)含义 (二)提出依据

学生发展的内在规律和个别差异 (三)贯彻要求

1.针对身心发展、品德发展的年龄特点 2.从学生思想特点出发 3.学生个性特点

4.客观全面深入的了解学生

八、影响的一致性和连贯性 (一)含义 (二)提出依据

影响人发展因素及其不同作用 (三)贯彻要求

1.学校内部德育影响要一致 2.学校和家庭要一致 3.学校和社会要一致 4.计划性和连贯性

5.经常教育和集中教育结合

.....

.

九.品德教育自我品德教育结合 (一)含义 (二)提出依据

德育和品德形成的关系 (三)贯彻要求

1.教育者主导 2.学生主体

3.品德教育和自我品德教育结合

本章出题趋势

题型:选择、论述 、简答、材料案例 分值分布:4-12分

重要程度: ★ ★ ★

第九章 德育方法

第一节 德育方法概述

一、德育方法的概念

德育过程相互作用活动方式的总和。 ( 教法和学法的统一性)

制约因素——外在因素 1.生产力发展水平 2.社会政治经济制度 3.哲学世界观和德育原则 ——直接制约因素 1.德育目标和内容

2.学生实际——年龄和个性 3.原理原则

相关的知识: 决定德育目标的依据、决定德育内容的依据 二、德育方法的分类

常用方法:p153

说理法、感染法、训练法、评价法 品德修养指导法

第二节 中小学主要的德育方法

一、语言说理法

含义——说理法,提高认识为主

讲解报告法、谈话法、讨论法、阅读指导法 (一)讲解报告法 含义

体现——课程教学、报告和讲座 优点

运用要求:1.内容系统科学和针对性 2.内容深度和广度要合适 3.感染性 (二)谈话法

含义——师生交谈、学生明白道理

体现—启发式、批评式、总结式等 优点——发挥学生主体作用

实施方便灵活 运用要求:1.教师充分准备 2.营造良好气氛

3.强调启发性和情感交流

(三)讨论法

含义 优点——发挥学生主体作用 调动学生积极性

提高学生品德能力 运用要求:1.教师做好组织 2.主题要有针对性 3.做好引导和总结

(四)阅读指导法

含义 优点——自我阅读、自我品德教育 发挥学生主体作用

拓展认知 运用要求:1.培养学生阅读能力和习惯 2.精选课外阅读材料

.....

.

3.做好检查总结

二、形象感染法——感染法 含义:获得认知和情感

特点:形象、具体、直接、真实

主要方式:参观(调查、访问)法 示范法、陶冶法 (一)参观(调查、访问)法 含义

特点:直观性强、感染力说服力大 操作要求:

1.做好准备计划

2.做好参观过程的组织指导 3.组织总结反思

(二)示范法——榜样示范法

特点:形象、直观;更直接、更亲切、更典型 榜样示范的类型 操作要求:

1.学生了解榜样的先进事迹 2.树立和宣传榜样实事求是 3.要开展必要的活动

(三)陶冶法

特 点:系统典型、情景交融、易于共鸣 操作要求:

选择和加工环境因素,创设教育环境 陶冶的方式:

1.教师人格和爱的感化 2.环境熏陶

3. 文艺熏陶 三、实际训练法

主要方式:常规训练法、活动训练法 (一)常规训练法

条件:建立健全规章制度 优点

操作要求:

1.学生了解规范 2.难度要适当 3.引导监督

(二)活动锻炼法

优点:知行结合、言行一致

提高活动能力和自我品德教育能力 活动形式及其意义 操作要求:

明确目的、加强组织、任务适中

四、品德评价法—评价法

品德评价是德育过程、一种辅助方法 具体形式:

奖励法、惩罚法 评比法、操行评定法

(一)奖励法

对群体和个体 赞许、表扬和奖赏

优点:愉快体验,强化发展动机 要求:

实事求是、公正合理、适度 (二)惩罚法 批评和处分

优点:不愉快体验、促进反思、改变行为 要求:

1.教育性,尊重学生人格,要和说理教育紧密结合 2.公正合理,符合实际 3.得到舆论支持 4.运用教育机智

.....

.

(三)评比法

优点:营造竞争气氛、符合学生心理特点

要求:学生端正态度、坚持民主过程 注重比较、及时表彰 (四)操行评定

对学生的品德的全面评定

要求:实事求是

客观公正

第三节 中小学常德育方法的选择

理解:德育有法、但无定法

德育方法选择的依据: 1. 2.德育目标 3.德育内容学生年龄和个性差异

4.

教师个人因素 本章出题趋势题型:选择、简答 分值分布:

2-8分 重要程度: ★ ★

一、各科教学是学校德育的基本组织形式 1.(为什么是基本组织形式?) 2.教学提供科学文化基础和能力基础教学具有教育性(德育渗透) 3.二、各科教学的德育作用教学是基本手段(地位) 德育课程:专门性、特殊作用

人文社会课程

自然科学课程——思想教育教学方法和组织形式 教师的榜样作用

一、共青团组织的活动 1.(一)共青团活动的内容

品德教育活动 2. 3.学风建设 4.文体活动 团组织活动 (二)共青团活动的作用二、少先队组织活动寓教于乐 (一)少先队活动的内容1.2.品德教育爱科学、学科学、用科学

3.4.文体活动(二)活动形式假日活动

大队会、中队会、小队会三、学生会组织的活动

一、课外活动和校外活动的的特点自愿性、自主性、灵活性、实践性 二、课外和校外活动的内容和形式内容: 2.1.科技活动文艺活动

3.(二)课外校外活动的形式体育活动 1.群众性活动——最普遍 2.3.小组活动——最基本个人活动

.....

第十章 德育组织形式

第一节 各科教学

第二节 团队、学生会活动

第三节 课外活动和校外活动

联系客服:779662525#qq.com(#替换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