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5,4)表示第5排从左向右第4个数是,
(15,8)表示第15排从左向右第8个数,可以看出奇数排最中间的一个数都是1,
第15排是奇数排,最中间的也就是这排的第8个数是1, 1×=.
故选:B.
根据数的排列方法可知,第一排:1个数,第二排2个数.第三排3个数,第四排4个数,…第m-1排有(m-1)个数,从第一排到(m-1)排共有:1+2+3+4+…+(m-1)个数,根据数的排列方法,每四个数一个轮回,根据题目意思找出第m排第n个数到底是哪个数后再计算.
此题主要考查了数字的变化规律,这类题型在中考中经常出现.对于找规律的题目找准变化规律是关键. 17.【答案】内错角相等,两直线平行
【解析】
解:∵原命题的条件为:两直线平行,结论为:内错角相等 ∴其逆命题为:内错角相等地,两直线平行. 将原命题的条件与结论互换即得到其逆命题. 考查学生对逆命题的定义的理解及运用. 18.【答案】2或3
【解析】
解:∵AB=3cm为腰,
①若BC为腰,则BC=AB=3cm, ②若BC为底,则BC=8-2AB=2cm. 故本题答案为:2或3.
①BC为腰,②BC为底边时,即可得到结论.
本题考查了等腰三角形的性质,分类讨论思想.关键是明确等腰三角形的三边关系.
第13页,共18页
、120°或90°19.【答案】4 60°【解析】
解:(1)如图所示,
若OA为腰时,点P4、P1、P2即为所求; 若OA为等腰三角形的底,点P3即为所求; 故答案为4.
(2)若在直线BC上有两个满足条件的点P,则∠AOC=60°或120°或90°故答案为60°、120°或90°.
(1)分OA为腰或底分别讨论画出图形即可.
(2)若在直线BC上有两个满足条件的点P,则∠AOC=60°或120°或90°. 本题考查作图-复杂作图,等腰三角形的判定等知识,解题的关键是学会由分类讨论的思想思考问题,属于中考常考题型. 20.【答案】解:(1)原式=8-4(2)原式=2=2×2 =12. 【解析】
×(5+-4+3=11-4) ;
(1)先利用完全平方公式计算,再计算加减可得;
(2)先化简各二次根式,再合并同类二次根式,最后计算乘法即可得. 本题主要考查二次根式的混合运算,解题的关键是掌握二次根式的混合运算顺序和运算法则.
第14页,共18页
21.【答案】解:(1)∵∴a-2=0,b+5=0, 解得,a=2,b=-5; (2)(==-)÷+(b+5)2=0,
=ab,
当a=2,b=-5时,原式=2×(-5)=-10. 【解析】
(1)根据非负数的性质,可以求得a、b的值;
(2)根据分式的减法和除法可以化简题目中的式子,然后将a、b的值代入化简后的式子即可解答本题.
本题考查分式的化简求值、非负数的性质,解答本题的关键是明确分式化简求值的方法.
22.【答案】解:(1)如图所示:
(2)△ABC的面积=
(3)如图所示,点P即为所求. 【解析】
;
(1)直接利用对称点的性质得出对应点位置进而得出答案; (2)利用割补法即可得出答案;
(3)利用轴对称求最短路线的方法得出答案.
第15页,共18页
本题主要考查作图-轴对称变换,解题的关键是根据与轴对称的定义作出变换后的对应点及割补法求三角形的面积. 23.【答案】解:(1)设被墨水污染的部分是A,
由题意得,÷=,
解得A=x-4;
故被墨水污染的部分为x-4; (2)解:不能,若=,
则x=4,由原题可知,
当x=4时,原分式无意义, 所以不能. 【解析】
(1)根据分式的乘除混合运算的法则计算即可; (2)根据分式有意义的条件即可得到结论.
本题考查了分式的值,熟练掌握分式有意义的条件是解题的关键. 24.【答案】解:小芸同学的解法不正确.
理由为:“去时的平均速度比返回时的平均速度快”并不等于“返回时的平均速度比去时的平均速度慢”. 正确的解法是:
设返回时的平均速度为x千米/时,则去时的平均速度为(1+)x千米/时, 根据题意得:+=7,
解得:x=18,
经检验,x=18是原分式方程的解, 18=24. ∴(1+)x=(1+)×
答:李磊去时的平均速度是24千米/时.
【解析】
由“去时的平均速度比返回时的平均速度快比去时的平均速度慢”并不等于“返回时的平均速度
”,可得出小芸同学的解法不正确.
)x千米/时,根
设返回时的平均速度为x千米/时,则去时的平均速度为(1+据时间=路程÷速度结合往返的时间,即可得出关于x的分式方程,解之并检
第16页,共18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