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通地质学(夏邦栋)整理 吴益冲惊
绪论(课件)
一、地质学简介
1地质学的英文名称—Geology 2地质学概念(Geology ):研究地球的科学。
研究地球(地壳)的物质成分、内部构造、表面特征及地球演化历史的科学。
3地质学的发展阶段:
⑴ 地质思想萌芽时期(公元前~十八世纪中叶):对自然界地质现象的认识是朴素、直观、零散的,分析问题带有极大的猜测性。 附:《庄子》: 风之过焉有损焉----风蚀
日之过焉有损焉----物理风化,昼夜温差变化.
《诗经》: 高岸为谷,深谷为陵-----地表起伏是可以互相转化的
朱熹《梦溪笔谈》:尝见高山有螺蚌壳,或生石中,此石即水中之物,下者却变而为高,柔者变而为刚------沈括出使辽国经过太行山麓时,见山壁中间有由卵石和螺壳组成的堆积层,便断定这里是古时的海边。只有在海滨环境,才会出现海洋生物的贝壳,而浑圆的卵石,必然是波浪长久冲刷的结果。因此,如今距离海岸千里之遥的太行山一带,在过去曾是茫茫大海。沈括进一步推断,现在太行山与大海之间的华北平原,是由黄河、漳河等河流携带着混浊的泥沙,年复一年地向东沉积而成的。
⑵ 近代(经典)地质学时期(十八世纪中叶~二十世纪初):地质学诞生、发展并涌现了一批著名的地质学家,确立了地质学的基本原理和方法,建立了地质年代表,使这一科学体系不断完善成熟。 附:英国莱伊尔:发表《地质学原理》,全面阐述“古今一致性”观点和“将今
证古”现实主义方法。 英国史密斯William Smith:化石层序律,制订出世界上第一张系统的地层表. ⑶ 现代地质学时期(二十世纪初~现代):建立了以大陆漂移——海底扩张——板块构造学说为标志的系统的新的地质学理论、观念、方法。地质应用学科得到了很大发展。
附:德国魏格纳:发表《大陆和海洋的形成》,大陆漂移理论的缔造者。
4我国地质事业及其地学学派:
⑴ 新中国成立前上世纪三十年代有中央地质调查所,丁文江、翁文灏等地质前辈对地质事业做过一些贡献。
⑵ 新中国成立后我国地质事业和地质理论发展很快。现代最有代表性的地质学说有:
多旋回说(槽台说) --- 黄汲清(1945年提出) 断块构造说 --- 张文佑(1958年提出) 地洼说 --- 陈国达(1954年提出)
波浪状镶嵌构造说--- 张伯生(1962年提出)
地质力学 --- 李四光 (1924年提出,50年代成熟) 5地质学的特点: ⑴ 时间漫长:
地球年龄46亿年;最老的岩石年龄38亿年。
1
普通地质学(夏邦栋)整理 吴益冲惊
地质年代的记时单位是百万年。 ⑵ 空间广阔:
横向:遍布全球每个角落(南极、北极、赤道、 山地、平原、陆地、 海洋)。 纵向:大气圈——上地幔(整个岩石圈)。 ⑶ 现象复杂 性质上:
物理的(崩塌、泥石流);化学的(钟乳石);生物的(煤、石油形成)等各种变化。 规模上:
小到原子、分子的微观过程(矿物形成、化石形成??);大到整个地球乃至太阳系形成的宏观现象。 范围上:
从无机到有机界、有机界与无相界的相互转化。 环境上:
常温、常压到高温高压,地表环境、地下深处环境 。 区域上:
地球上各地区的地质现象均有其差异性。虽然地质作用的原理及过程均相似或相同,但其产生的结果却可因地区而有所不同。 ⑷ 不可逆性:
地球上所有的地质作用均可为不可逆性,亦即己经过了地质作用的物质或现象,无法再复原为原来的样子,而仅能由模拟来推测过去可能状况。 ⑸ 无法由实验获得
例如火山爆发及地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