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列经典著作选读综合练习题

(6)《宣言》中关于消灭剥削和压迫、实现全人类的解放,未来理想的共产主义社会是一介自由人联合体的学说,代表了整个进步人类的理想和信念,也是我们构建“和谐社会”的指导思想。

马克思恩格斯以消灭剥削和压迫为宗旨的全人类解放的思想,也就是无产阶级只有解放全人类,才能最终解放自己的思想,迄今仍是人们探索替代资本主义生产方式、构建人类理想社会的指导思想。构建和谐美好的共产主义社会,是人类孜孜以求的理想,也是中国共产党人不懈追求的最高理想。

(7)《宣言》强调共产党人在反对现存资本主义社会的所有运动中,“都强调所有制问题是运动的基本问题,不管这个问题的发展程度怎样”。这为我们在当今“一球两制”的现实世界中正确认识资本主义社会本质,在改革开放中坚持社会主义基本原则提供了指南。

在改革开放与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的进程中,我们也要始终坚持马克思主义所强调的所有制这一基本问题,坚持社会主义公有制为主体的原则,以保证我们的改革开放沿着社会主义方向前进,不断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事业。

10.《德意志意识形态》所阐明的历史唯物主义基本原理。

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原理,包括把现实的人作为其历史观的前提,阐发了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辩证关系,以及对历史发展客观规律、理论联系实践等原理。 (1)唯物史观研究的前提是现实的人

任何历史观的前提必须是人,因为历史只能是人的历史。而这里的“人”又指的是受到历史条件限制的、历史地存在着的、“从事活动的,进行物质生产的,因而是在一定的物质的、不受他们任意支配的界限、前提和条件下活动着的”现实的个人。

(2)对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原理的阐述

社会存在即人们的物质生产与交往活动,而人们的社会意识即思想、观念、精神,乃至社会的政治、法律、道德、宗教等则都是人们的物质生产和交往的产物,即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

(3)唯物史观的核心是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矛盾

唯物史观的核心原理即是物质生产是社会发展的根本,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矛盾推动人类社会历史发展。物质生产方式制约着整个社会、政治、精神生活的全过程,人们进行物质生产所能达到生产力的总和决定着社会状况。在论述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的同时,马克思也辩证的分析了生产关系对生产力的反作用。

(4)对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原理的系统阐述

市民社会(即经济基础)这一名称始终标志着直接从生产和交往中发展起来的社会组织,这种社会组织在一切时代都构成国家的基础以及任何其他的观念的上层建筑的基础。

(5)社会历史发展有自身的客观规律

在人类历史的运动过程中,每一代都立足于前一代奠定的基础,在这种既定的生产、生活的条件下继承、发展并随着现实需要的改变而改变前代获得的物质的、精神的成果。在世世代代的这种延续、扬弃的过程中,社会的力量和个人的力量得到不断发展。

9

(6)强调理论同实践相联系的重要性

马克思、恩格斯一直都十分重视理论最终回到实践的应用。他们一再强调,他们的历史观不是教义,不能用来剪裁历史,而应当作观察历史和现实的方法。始终站在现实历史的基础上,不是从观念出发来解释实践,而是从物质实践出发来解释各种观念形态。

11.马克思主义所论及的“两个必然”和“两个决不会”。

“两个必然”:资本主义必然灭亡,社会主义必然胜利。“两个必然”理论集中体现了马克思主义的真理性、批判性和革命性,体现了马克思主义哲学、政治经济学和科学社会主义理论的统一。

“两个绝不会”:无论哪一个社会形态,在它所能容纳的全部生产力发挥出来以前,是绝不会灭亡的;而新的更高的生产关系,在它的物质存在条件在旧社会的胎胞里成熟以前,是绝不会出现的。这一论断是马克思对他的唯物史观做的精辟的概括,经常被人们引用来作为分析资本主义的命运和社会主义的前景的依据。

\两个必然\揭示的是社会主义代替资本主义的客观趋势,\两个决不会\则强调社会主义代替资本主义的长期性和艰巨性,二者是统一的。

(1)共性与个性的统一

关于“两个决不会”它所指示的对象为所有的社会形态,所有的这些历史演变,发展都无一例外的蕴藏和体现着这个规律;而关于“两个必然”的论述,它则是特指资本主义社会向社会主义社会过渡的趋势。同时“两个决不会”论断中还隐藏着另一层的论断,即:无论哪一种社会形态,在它所能容纳的全部生产力发挥出来之后,是必然要灭亡的;而新的更高的生产关系,在它的物质存在条件在旧社会的胎胞里成熟之后,是必然会出现的。因此,从这个意义上来说,“两个决不会”寓于“两个必然”之中,并且又通过“两个必然”得以体现。“两个必然”指明了“两个决不会”在资本主义的最终前途。 (2)应然性与实然性的统一

“两个决不会”的论断虽然指明了资本主义终将被社会主义所取代这一历史事实的前进趋势,但“趋势”归根结底只能说是一种可能性,它并不意味着“实践”。可是我们又必须清楚,作为其中一种社会制度更替方式,无产阶级战胜资产阶级、社会主义战胜资本主义自然逃不出这个历史规律,这个规律揭示了社会主义取代资本主义的时间和条件,表明了这一过程实现的曲折性。 (3)前进性与曲折性的统一

马克思主义哲学认为,任何事物的发展都是前进性和曲折性的统一。从历史的演变结果来看,人类社会发展的总体趋势是前进的,上升的,但是发展的道路并不是直线的,而是波浪起伏式的、螺旋式的。”两个必然”理论昭示了社会主义发展的基本方向,即社会主义最终会战胜资本主义并取代资本主义。而”两个绝不会”理论则说明了社会主义发展的曲折道路,而且前进的道路也并非一帆风顺,有可能会出现短暂的失败和偏差。

(4)科学性与革命性的统一

首先体现在马克思恩格斯对空想社会主义历史条件的评述上,其次体现在随着实践的发展,科学地认识资本主义社会上。

二者是现实与未来的统一,量变与质变的统一,科学性与革命性的统一。它启示我们,在面对\两个决不会\时,千万不要忘记\两个必然\;在坚信\两个

10

必然\时,千万不要忽略了\两个决不会\。如果我们面对\两个决不会\是动摇了\两个必然\的信念,就会丧失根本、迷失方向;如果我们在坚信\两个必然\时忽略了\两个决不会\,就会脱离客观实际,急躁、冒进、招致实践上的失败。我们既要坚持\两个必然\,坚定对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的理想信念;同时又要坚信\两个决不会\,充分认识社会主义代替资本主义是一个长期的、艰巨的、曲折的历史过程,必须有充分的思想准备,为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进行长期艰苦的斗争。

12.《德意志意识形态》如何阐明“生产力与交往形式之间的矛盾是社会变迁的内在依据”的?

第一,资本主义大工业和无产阶级是生产力与交往形式矛盾运动的产物。 第二,“一切历史冲突都根源于生产力与交往形式之间的矛盾。” 第三,资本主义社会生产力与交往形式矛盾的发展必然导致共产主义。 第四,对共产主义的价值目标进行了系统阐述。

第五,共产主义是对私有制、固定分工和异化的扬弃。

第六,“市民社会”即物质交往关系的总和构成国家和观念上层建筑的基础。 第七,国家是统治阶级的各个人借以实现其共同利益的形式,法是现存所有制关系的表述。

13.异化劳动的四个规定:

(1) 劳动者同自己劳动产品相异化

工人通过劳动生产出的产品不但不为工人所拥有,反而成为支配工人的异己的力量。工人生产的产品越多,他拥有的产品就越少,越是受到产品的奴役。 (2)劳动者同自己劳动活动相异化

劳动产品的异化是因为劳动行为本身异化的结果。工人在劳动过程中感到不是幸福,而是不幸,不能自由地发挥自己的体力与智力,而使自己肉体受到折磨,精神遭受摧残。这种劳动不是自愿的劳动,而是被迫的强制劳动。只要各种强制一停止,人们就会逃避这种劳动。 (3)人同自己的类本质相异化

人是类存在物,自由自觉的活动即劳动是人的类本质。人的类本质必须对象化。然而,异化劳动表明了人既失去了自由自觉的劳动,也丧失了来以实现和确认其活动的对象世界,因而导致了把类生活变成维持个人生活的手段,使人与人的类本质相异化。 (4)人同人相异化

当工人与自己的劳动产品、自己的劳动、自己的类本质相分离时,必然意味着他人对工人本该拥有的东西的占有,因而必然导致人与人相对立。

11

联系客服:779662525#qq.com(#替换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