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文化传播的总体走势是高质文化替代低质文化 二、“器”文化往往比“道”文化更容易传播 三、文化传播是在地区间进行的 四、强国文化传播能力强 第七章
(一)文化区的概念
文化区是文化地理学研究的重要对象,也是最能体现文化研究之地理特征的内容之一。 所谓文化区,就是指具有相似文化特质的地理区域。
总之,文化区是一种空间单位,即在同一区域内,某一种文化要素、甚至多种文化要素以及反映这些文化特征的景观呈现一致性的特征。 (二)文化区的类型 形式文化区
1,形式文化区是指一种或多种相互间有联系的文化特征所分布的地域范围。 2,形式文化区有空间的分布上具有集中的核心区与模式的边界。
3,形式文化区的确立,往往选择一种或多种文化要素,诸如语言、宗教、民族、民俗等,根据所收集的资料,在地图上绘出所对应的文化特质的分布范围,且确定具体边界。这样,该区域就是某种文化特征的形式文化区。如客家人分布区、闽南语分布区、伊斯兰教分布区等,都是以一种文化特征作为标志而划分出来的形式文化区。 4,总之,形式文化区具有一个文化特征鲜明的核心区域(或中心区域)、文化特征相对一致而又逐渐弱化的外围区域以及边界较为模糊的过渡带三个特征。 此外,形式文化区具有一定的主观性。 功能文化区
1,功能文化区不同于形式文化区,它强调区域内的整体功能及其与周边地区的联系。诸如一个行政区域的一级单位、一座城市,甚至一个国家,都可以算作一个功能文化区。 2,功能文化区是在非自然的状态下形成和发展起来的,它是指受政治、经济或社会功能影响的文化特质所分布的空间区域
3,与均质文化区不同,功能文化区域内的文化特征,往往是异质的,是按照行政或某种职能而划分出来的。
功能文化区不要求区域内文化特质的全面一致性,而常常是政治、社会与经济职能的辐射区。
4,功能文化区一般都有一个中心,它是起协调和指导作用的中枢,如同国家的首都、省区的都会城市等。这个中心也是实现其功能作用的中心地域。
5,在功能文化区内,并无一个交错的过渡带,它的边界就是由明确该功能中心的范围所划定的确切界线。 乡土文化区
1,乡土文化区又称感觉文化区,它是人们对于文化区域的一种认同,既存在于区域内居民的心目之中,也得到区域外人们的广泛认可。
2,乡土文化区,根源于人们的区域意识。许多包含独特文化内涵的概念,如北方文化、南方文化、东方文化与西方文化等,都可以归之于乡土文化区的范畴。
3,乡土文化区既无功能中心,又无明确的边界线,其区域内也缺乏像形式文化区内部那种文化特征上的绝对一致性。
4,乡土文化区内的文化特征,存在于区域内人们的思想或行为之中,并成为维系某一群体或区域的内在能量。 第四节 文化整合
1,文化整合----文化系统内各文化层次、各层次的文化特质之间的协调、平衡关系。 2,文化整合的过程也是不同文化相互吸收、融化、调和而趋于一体化的过程。
3,当一个国家、一个民族、一个社会,其文化系统实现整合,就可发挥文化上的正向功能作用。
4,社会或国家的改革,实际是在文化系统中消除其不协调的部分,扭转其负向功能,使之实现新的整合。 文化整合概念的理解:
1、文化整合多发生在异质文化之间。
2、文化整合是要通过一系列的过程慢慢地完成由此及彼的转换 。
3、文化整合的过程也是旧有文化要素在渐变的过程之中被取代的过程。 文化整合的分类: 内整合与外整合
(1)内整合——同一文化系统中物质文化、精神文化、制度文化三者之间的整合关系,称内整合。
(2)外整合——两种不同文化之间的整合关系,称为外整合。
两种文化在碰撞中融合,在融合中新生,最终形成具有全新特质的新型文化。 文化整合将改变文化的某些特征,使之产生新的特征。 第八章
第1节 从空间到地方
一、空间与地方(区别与联系) 区别:空间:抽象、均质、永恒 地方:具体、异质、变化 联系:三维 客观实在
二、文化在从空间到地方的转化中的作用 空间:抽象、均质、永恒 转化 地方:具体、异质、变化
第一,文化使人对抽象的空间有了更加具体的认识:岛屿与大陆居民
第二,文化的地域差异使均质的空间变为彼此间有差异的地方:自然景观差异与文化差异 第三,文化随时间的变迁使地方随时代变化的特征进一步凸现 第2节 地方文化与地方文化认同
二、空间感应与地方文化认同(行为地理学) 空间感应:内在因素
地方文化认同:外在因素---集体表象 第3节 地方文化建设
一、地方文化建设的主要力量 政府、企业、民众
二、主要力量在文化建设中作用的发挥
政府:控制主体(行政—文化政策、法律、经济手段) 文化政策;文化法制;文化经济政策
企业:中坚(文化企业是支柱;企业文化是组成部分) 文化企业是地方文化产业发展的支柱
企业的企业文化是地方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民众:文化的真正创造力(家庭文化、社区文化)
家庭文化及其蕴涵的价值观念常常是整个地方文化精神的源 社区文化的发展是地方文化建设生机勃勃的重要推到因素 第九章
第1节 文化景观分类及特性 一、文化景观的概念
德国地理学家施吕特尔首次注意文化景观的研究。
美国人文地理学家索尔主张文化景观是人文地理的核心。 索尔----德伯里----李旭旦----有的学者
本教材:居住于该地的某文化集团为满足其需要,利用自然界所提供的材料,在自然景观的基础上,叠加上自己所创造的文化产品。
文化景观:自然因素、人文因素(物质因素与非物质因素) 文化景观的构成
自然环境,自然景观---人类活动创造物固定于地表---文化景观,物质文化景观,精神文化景观
三、文化景观的特性
(一)物质性与非物质性难分性
(二)空间尺度不一,但文化学价值同等 (三)同类景观异形与单一景观多义 (四)多景观综合体现文化体的整体特性 (五)文化景观的时代性 第3节 文化景观的野外考察 一、野外考察的必要性
第一,研究的重要手段:案例支撑 第二,文化扩散研究和文化区的划分:
( 语言景观 )地名景观---壮族分布区减小---文化史层 语言的时代性---历史成分
第三,其他人文地理重要理论的实证研究:中心地理论 二、野外考察的一般程序
第一步,野外考察的准备:考察对象、目标、资料收集、方案设计, eg:地理实习,化学实验
第二步,野外考察的实施:实施方案,处理意外
第三步,资料的收集、整理、补充和初步分析,忠于第一手资料 第三步,进一步综合分析:相关性的分析 三、野外考察应注意的问题 第一,注意尊重文化景观的特性 第二,应注意多种方法的综合运用: 实地考察+文献资料+先进技术 第10章 文化产品 一、文化产业
概念:是以生产和提供精神产品为主要活动,以满足人们的文化需要作为目标,是指文化意义本身的创作与销售,狭义上包括文学艺术创作、音乐创作、摄影、舞蹈、工业设计与建筑设计。
特点:商品属性、社会属性
分类:一是生产与销售以相对独立的物态形式呈现的文化产品的行业(如生产与销售图书、报刊、影视、音像制品等行业);二是以劳务形式出现的文化服务行业(如戏剧舞蹈的演出、体育、娱乐、策划、经纪业等);三是向其他商品和行业提供文化附加值的行业(如装潢、装饰、形象设计、文化旅游等)。 二、文化生产
是文化产品和文化商品形成的活动,是精神创作形态物态化的过程系统。
1、现代文化生产的形成
1)原始文化生产时期(人类文化生产的第一次革命:石器的发明)
2)古代文化生产时期(文化生产的第二次革命:纸的制造运用和印刷术的发明) 3)现代文化生产时期
2、现代文化生产的两种形态(文化生产的两个阶段) 1)原创性文化生产——原始创作
是充分自由的,个体化的精神劳动过程,带有强烈的个人主观色彩,是非组织化的生产行为。
2)物态化文化生产——机器复制
受制于原创态文化生产的成果质量和社会需求,带有很强的市场选择和客观色彩,是集体性有组织的生产行为。
3、文化生产与物质生产的区别和联系 1)区别:
第一,物质生产以经济效益为主,追求利润最大化是天经地义;而文化生产重视社会效益,当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发生冲突时,必须把社会效益摆在首位,以社会效益为最高准则。 第二,物质生产的成果为物质形态,一般都有可以计量的价值和价格;文化生产的成果为观念形态(虽然总是附着在一定的物质载体上),它的价值和价格往往难以明确计量,有时甚至出现价值与价格乃至投入与产出的严重背离。
第三,物质生产满足人们的物质需求,其使用价值是短暂的;文化生产满足人们的精神文化需求,这种精神文化的消费是可以重复进行的,其价值是永恒的。 2)联系:
第一,文化生产是一种经济行为,其投入产出和生存发展取决于市场。即文化产品的生产在很大程度上要受市场供求规律的调节,市场供求规律的变化决定和影响着文化生产的投入、产出效益。
第二,文化生产可以是产业化生产,像物质生产那样采用工业化、标准化的生产方式。 文化生产既要追求社会效益,又要追求经济效益;既要遵循经济规律、市场规律,又要遵循文化自身的发展规律。
(文化生产的产出是文化产品,而文化生产就直接体现为一切文化产品的生产。)
? 文化生产需要企业文化制度创新和市场创新。 ? 注意:适应国情、民情 三、文化产品
借鉴海外文化企业,开拓海外文化市场。
文化产品,就是文化生产的成果,是用一定的物质载体承载着特定的精神内容的产品形式。它既有精神产品的性质,又具有物质产品的特点。 1、介于精神产品与物质产品之间的文化产品 1)物质产品:有形的、“有体物”,着重产品的“共性”,排他性、一次性消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