环境决定论:拉采尔 可能论:维达尔.白兰士 适应论 :客观需要 文化决定论 :技术进步 和谐论(协调论):多样性中的统一 环境决定论
1、核心观点:自然环境对社会发展的决定性作用。 2、起源与发展
(1)希腊学者亚利斯多德:气候与民族品德。
(2)法国政治哲学家孟德斯鸠:气候与民族、政治、 宗教等社会现象。 (3)德国哲学家黑格尔:地理环境与社会历史发展。
(4)德国的拉采尔等:近代环境决定论体系的构建,导源于德国的拉采尔,其所著的《人类地理学》一书认为,人和动植物一样是环境的产物,人的活动发展和抱负受到地理环境的严格限制。
对环境决定论的评价
①它用自然环境的作用否定 “天命论”、“神创论”,具有一定的进步意义; ②但其过分强调环境的决定作用,而忽视各种因素之间的复杂关系。
可能论
核心思想:强调人在利用地理环境过程中的选择力和创造力
法国地理学家维达尔·白兰士认为:自然为人类的居住地规定了界限,并提供了可能性,但是人们对这些条件的反应或适应则按照他自己的传统生活方式而有所不同。
白吕纳进一步提出:人类与自然环境有联带关系,其关系并非自然环境单方面的作用,人类对自然环境也有选择的自由和活动的余地。 对可能论的评价
可能论过分强调人的选择能力,地理环境只是提供可能,其对人地关系的解释不够彻底。但它承认环境对人类的影响,同时也反对环境决定社会的观点,具有朴素的辨证观点 适应论
核心观点:强调人群对自然环境的文化适应 评价:该理论已有了“协调”人地关系的思想 文化决定论 核心观点:文化的发展水平决定着人对环境的影响程度,每一种文化特征水平都对应于特定的人地关系。
对文化决定论的评价 文化决定论的片面性:虽然文化规范人们的行为准则,但人类在自己创造出来的文化面前并不是束手无策和俯首听命的。在面临新的人地问题时,人们总是从传统习惯和文化习惯之外去寻找解决办法,从而不断创造新的文化。
文化对人们的行为规范是有条件的,当人们在生存线上挣扎而加速生存环境衰竭的时候,文化价值观也失去了它的支配作用。 和谐论、可持续发展理论 核心观点:人地关系应当“和谐”
评价:“和谐论”、“可持 续发展论”作为人类社会追求的理想模式和人地关系优化的目标,具有泛科学化的意义。对地理学来说,最重要的乃是在这一思想指导下,构建富有实际地理内涵的人地关系理论
第3节 文化转型与生态承载 一、文化转型的概念与机制
空间:文化的变迁(文化转型、文化扩散) 器物层、制度层、心理层 例如:洋务运动(器物)、戊戌变法和辛亥革命(制度)、五四运动(心理) 时间:生产力发展、社会进步、自然环境变化 汉文化、宋文化、近代文化(P120) 文化变迁的根本原因
生物因素说:自然法则,斯宾塞、戈尔比、张伯伦 地理环境因素说:拉采尔 心理因素说:沃德 文化传播因素说: 工艺发展因素说
马克思主义的文化变迁理论 二、文化转型与生态承载的关系
采集、游牧文化农耕文化工业文化桑基鱼塘 三、文化与自然环境的协调 文化消亡
环境激变:玛雅文明、美索不达米亚文明、古丝绸之路文明 新文化取代: 资源与环境:《寂静的春天》《增长的极限》《我们共同的未来》 第五章
一、文化特质的源地 (一)文化特质
体现该文化特征的主要内容,组成文化的最小单位,亦称文化元素。非洲农业生产形式和美国农业生产形式的比较
精神文化特质:学习行为(官学、书院、私学)、学习态度、群体信仰(道教) 制度文化特质:法律、政治体制、经济制度 生产和生活特质:劳动工具、建筑技术、服饰
总之,文化特质是文化的认同符号,使每个社会集团特征化 (二)文化特质源地
1、文化特质的单核源地---以汉字源地为例
汉字发展历程:图形—笔画,象形—象征,复杂—简单 表意形声(象形表音) 传播(国内、国外)
2 文化特质的多核源地—以道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