康德认为,范畴是我们必须借以构造和整理经验对象以使经验自身成为可能的纯粹
的非经验的知性概念。他们是把被直观的事物统摄于其中的概念,或是对直观的综合给予统一的知性概念。
知性表现与判断之中,范畴出生于判断的行为,即判断中思维的逻辑功能。
康德把形式逻辑的判断形式整理出来,建立了由量、质、关系和样式四组十二个判断形式所组成的判断表,并且一一对应地建立了先验逻辑的范畴表:
范畴表1、量的范畴:单一性、复多性、 总体性2、质的范畴:实在性、否定性、限制性 3、关系的范畴:依附性与实体性(实体与偶性)、原因性与结果性(原因与结果)
交互性(主动与被动的相互作用) 4、样式的范畴:可能性与不可能性、存在性与非存在性、必然性与偶然性
范畴作为知性的先天形式来自于“我思”的先验统觉,“统觉”就是把形形色色的直
观材料统一为一个概念的综合能力。
由于统觉,所以一切被自我所意识到的表象,都按照某种普遍必然的方式被连结在
一起。逻辑判断反映的正是自我意识的综合统一功能,判断的形式反映的正是自我意识综合统一的普遍必然的方式,因此,呈现在自我意识中的一切感性直观材料都被知性范畴所连接,由此综合得到的经验知识是客观有效的。
范畴除了被运用于感性直观,没有客观有效性,它的有效性只是经验的客观有效性 范畴作为先验自我之综合统一功能的体现,乃是自我与对象之间的“中介”。在综合统一杂多表象的认识活动中,范畴一方面把先验自我的同一性带给每一个杂多表象,一方面又把由杂多表象综合而成的对象带到先验自我之中。由此可见,知性范畴是形成经验对象的先天条件,如果没有范畴我们不仅不可能形成知识,而且也不可能形成经验对象。换句话说,感性提供给我们的只是杂多表象而不是经验对象,经验对象并非感性所予而是知性范畴的综合统一功能所形成的。由此,我们就证明了知性范畴对于经验的客观有效性,因为它是经验的先天条件。
他抛弃了亚里士多德传统,不再从本体论角度去规定范畴,研究范畴的形而上学意
义。应先验性问题的要求,他从认识论出发,依照有关知识基础的逻辑规定,将范畴理解为对象思维的先验形式,能动的主体意识规则和构造对象的逻辑结构。从而彻底消融范畴的本体论功能,开创了一种新的富有历史性意义的研究传统。
8、解释康德的“二律背反”概念及其意义。
康德认为“理性宇宙学”的对象是宇宙(或“世界”),主要目的是要得到关于作为绝对完整体的宇宙或世界的知识。 康德在分析“理性宇宙学”所有关于世界的知识的推理时,与他指出“理性心理学”和“理性神学”的推理是错误的推理不同,认为它们的根本错误是用那些只能被应用于经验的先验形式,包括直观的形式——时空和知性范畴,如有限和无限、原因和结果、必然和偶然等等,对世界的整体做出判断,其结果是造成一些正相反对的命题,而且每一对相反的命题都合乎逻辑。
康德把这种“理性”对“世界”作出两种根本对立的规定,而这两种互相冲突的规定在理论上有都同样站得住脚,谁也不能驳倒谁的现象叫做“二律背反”,它是理性运用知性范畴
去规定世界所必然产生的结果。
康德具体对“二律背反”的命题进行了分析,这些命题包括有四组: 第一组:正题——世界在时间和空间上是有限的。 反题——世界在时间和空间上是无限的。
第二组:正题——世界上一切事物都是由单一的东西构成的。 反题——没有单一的东西,世界上一切事 物都是由复合的东西构成的。
第三组:正题——世界有出于自由的原因。
反题——没有自由,世界的一切都是被决定的。
第四组:正题——世界的因果系列以一个必然存在者为第一因。 反题——没有绝对的必然存在者,世界的最初原因是偶然的。 康德用“归谬法”(反证法)对各个命题证明它们在逻辑上都是可以成立的。 例如康德对第一组命题的证明(仅以世界在时间上是否无限的证明为例): 正题:世界在时间上有开端(有限)
证明:假定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