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生境界是人的精神

短暂的感性满足后的空虚和绝望之中,总之,生命不能获得最终的归宿。第二个 阶段是“伦理阶段”,即伦理境界,其特点是人的生活为理性所支配,不再完全受 制于感觉、冲动、欲望和情绪等感性的因素,能够将个人所欲与社会义务相结合 从而遵守具有普遍意义的道德准则和义务。但是,这种对伦理道德规范的遵守是 一种有意识的刻意的遵守,实际上是一种自我的“克制”,一定程度上也体现了人 的一种不自由的、受限制的状态,而且,当面临一定的感性享乐的引诱时,“伦理 阶段”的人也往往会由于不能“自制”而犯错,可以说,伦理主义者永远处于可 能重新陷入“审美阶段”的危险之中。因此,在克尔凯郭尔看来,“伦理阶段”不 能成为人的整个存在的根基,也不能成为人生的最高境界,而仍需有所上升,即 上升至人生的“宗教阶段”。“宗教阶段”即是宗教境界,是克尔凯郭尔所设定的 24 人的存在的最高境界,其特点是人的整个生活为信仰所支配。克尔凯郭尔在《致 死之疾病》一书中写道:“人是无限与有限、永恒与暂时、自由与必然的综合,总 之,人是一个综合。” ①

克尔凯郭尔同时指出,人的这种本真的“综合”是由上帝

设定的,因此,一切要听从上帝的召唤。当个体的生活中出现了伦理道德要求同 宗教信仰的矛盾时,“宗教阶段”的人一般会依从宗教信仰而冲破伦理道德的束缚。

克尔凯郭尔关于人生的这三个阶段的划分,实际上就是由“感性”经由“德 性”从而走向“神性”的过程,也是人生的境界从低级到高级的上升过程。在克 尔凯郭尔看来,境界的高低取决于个体对上帝的依赖程度,人生所能成就的理想 人格就是皈依上帝的基督徒,克尔凯郭尔认为这样的人才实现了其本真的存在, 才实现了人之为人的最高标准。但是,克尔凯郭尔又认为,并不是所有的人都能 成为基督徒,即并不是所有的人都能达到人生的最高境界。

3.尼采:精神三变 尼采是 19

世纪后半叶欧洲和人类最伟大的哲学家和思想家之一,是人类思想

史上一颗璀璨的明珠。但是,由于其思想的超前性和言论的直接、犀利,使得尼 采并不被他同时代的人所理解和接受。尤其是第二次世界大战时期,尼采的哲学 思想被法西斯所歪曲利用,致使尼采被人误以为是“法西斯主义哲学家”,蒙受了 不白之冤,甚至直至今天,仍然存在着对尼采思想的许多误解和曲解。

现代的人想要真正地理解尼采,最可靠的途径唯有通过阅读其作品。读尼采 的文字,很容易让人有一种心潮澎湃、激动不已的感觉,因为我们可以感受到, 这是一个对生活充满热情和期待、以一颗真诚的心积极探索人生的人。人生的问 题是尼采最关心的问题,把其称为“人生哲学家”是毫不为过的。人们也称尼采 是一个“悲剧哲学家”,但这并不意味着其是一个悲观主义者。尼采深受叔本华悲 观主义人生哲学的影响,强烈意识到生命本身是虚无的、无意义的,人生最终是 一场悲剧,可以说对人生的悲剧性质具有深刻的感悟。但是,尼采并没有像叔本 ①

转引自马亚男:“冯友兰与克尔凯郭尔的人生境界说比较”,《中州学刊》 2003 年第 3

期。 25

华那样彻底的否定人生,而是在否定人生之后又积极地肯定人生,以一种超越、 进取的“强力意志”来积极地赋予人生以意义,人生诚然是一场悲剧,但人生的 最高境界却是“笑一切悲剧” ① 。

尼采认为,“人之所以伟大,是因为他是一座桥梁,而非目的。人之所以可爱, 是因为他是一种过渡,一种毁灭。” ②

在这里,尼采强调了人生的过程性和超越性,

并认为,在这个过程中,人生将经历三个时期,人的精神也经历三种变形,也即 三次超越:从合群时期的“骆驼”到沙漠时期的“狮子”再到创造时期的“婴儿”。 第一个时期是人生的合群时期,人类的精神应变为“骆驼”。骆驼具有坚忍负重的 精神,人类的精神应像骆驼一样坚强有力,勇猛向前,能够承担一切“重负”。但 骆驼必须听从他人的指导、接受他人的命令,因此人生不能仅仅停留在这一阶段。 人生的第二个时期是沙漠时期,此时人类的精神将发生第二次变形──变为“狮 子”。狮子要争取自由,成为沙漠之王,首先要战胜原来的王──巨龙“你应”, 而喊出“我要”,即颠覆一切既有的评价,一切自我决定、自我负责,从而为新的 创造赢得自由。经过了人生的沙漠时期便进入到了人生的创造时期,人类的精神 发生第三次变形,从“狮子”变为“婴儿”。婴儿是生命之始,既象征着新价值的 诞生,也代表着新价值的状态。精神变成婴儿意味着无限的可能性和创造性,它 给了生命“一种神圣的肯定”,来进行“创造的游戏”。 ③

经过三次转变,人类的

精神摆脱了外在的奴役和束缚,成为了它自己,并能自由地创造它自己,也即达 到了人生的最高境界,处于这一最高人生境界的人尼采称之为“超人”。“超人” 在尼采这里乃是意味着敢于作一切价值转换的人,敢于打破旧的、传统的价值体 系,并能以“强力意志”创造新价值的人。

尼采的“精神三变”,是人的自我意识逐渐觉醒的过程,也是人生境界的提升

过程,代表了人生境界的三个层次,且每一次提升都是对前一境界的继承与超越。 力量、自由、创造是达到人生最高境界、成为“超人”所必备的要素。

[德]尼采著,黄明嘉译:《查拉图斯特拉如是说》,桂林:漓江出版社 2000 年版,第 38 页。 ② 同上,第 8 页。 ③

同上,第 20

页。 26

从上述中西方历史上存在的人生境界说来看,不同的人生境界学说有着不同 的划分标准、类型以及提升人生境界的方式和途径,但彼此之间也存在着许多相 同或相通的地方,最根本的一点就是都体现了人的精神的超越性,都强调了人的 精神存在的发展空间及人生境界提升的必要性和可能性。相比较而言,中国传统 哲学更偏向于重视人的心性修养的境界哲学,更偏向于探讨人生本身意义和价值 的人生哲学,西方哲学则有着多种存在形式,但是,从总体上说,不管是中方还 是西方,人生境界的问题都是倍受关注的,追求崇高的人生境界可以说是人类共 同的理想诉求。

三、人生境界:教育之应然关切

从以上分析我们可以看出,人生境界与人有着密切的关系。人是一种有着自主 自觉的心灵的精神性存在,总是生活在一定的境界之中,人生离不开境界。而且, 从人的本性上说,人们总是希望过一种“有境界”或者“高境界”的生活,因为 人总是趋向于美而好的东西,总是在向往一种美好的人生。教育是关于人的教育, 人是教育的直接对象,是教育的出发点和归宿,“以人为本”是教育的应有之义; 同时,教育也是影响人发展的一个非常重要的因素,在个体发展中发挥着特殊的 功能。这也就是说,教育与人之间是互相影响、密不可分的。这样,教育离不开 人,而人离不开境界,那么,教育与人生境界之间便存在着千丝万缕的联系,教 育对人的精神境界的提升也负有不可推卸的责任。

(一)教育理应关注人生境界

人是物质生命和精神生命的统一,人生兼有物质层面和精神层面的生活。物 质生命是人存在的基础和前提,是一切生物所共同具有的;精神生命则是人所特 有的,是人区别于动物的根本之处,也是人之为人的根本所在,最能体现人存在 27 的价值和意义。因此,人生的意义和价值并不在于物质生活是多么的丰裕和富足, 而在于精神的超越和提升。

人生境界是人的心灵的存在方式,是人的精神存在状态的整体反映,它对人 的整体生活状态和存在方式都有着重要的影响,涉及到心灵的“自由”、人生的“意 义”和“价值认同”、“幸福”等等人生的各个方面的问题,而这些问题也是一种 美好的人生必须解决的问题。对美好人生的向往和追求是人之本性使然,一种理 想的教育就应该有助于引导人们对美好人生的追求,有助于人们对美好人生的创 造和实现。“美好的人生是精神丰富的人生,是精神超越的人生,是精神升华的人 生。没有人的精神的丰富与超越就谈不上美好的人生。” ①

精神的超越与升华意味

着人的精神境界的提升,教育要关涉人的美好人生,就必须关注人生境界的问题。

关注人的精神生活,关注人生境界的提升,并不是要否定人的物质生活。人 的物质生命是人的生命存在的基础和前提,没有了这个前提,人的一切精神方面 的追求就无从谈起。因此,物质生活也是人的生活的必须,它可以为人的精神生 活提供一定的前提和保障,脱离物质的精神是抽象的、虚幻的,也是人们所难以 接受的。但是,对于人来说,仅仅有物质生活是不够的,物质解决的是人类最基 本的生存问题,却不能解决人的存在意义和价值问题,不能承担起生活的全部意 义,因而不能成为人生目的之所在。同时,人的物质生活也需要精神的引导。“饮 食男女,人之天性”,本无可厚非,但任其放纵,就要另当别论了。人要通过其意 志、精神来控制物质,而不能被物所控制,成为物的奴隶。物欲的满足解决不了 心灵的问题,贪图享受、盲目消费、物欲横流最终带来的是心灵的空虚、无聊、 无意义感,所谓的满足也只是表面上的肤浅的感官的兴奋与短暂的快感,这种满 足感是外在的、易逝的,因而也是不真实的、虚幻的,不能承担起人们对生活的 真正意义和价值的追求,只有精神上的充实、满足才是内在的、持久的,才能让 人获得心灵的安宁,才是生活的意义和价值的真正所在。

现代社会,人们用科学技术创造了一个庞大的物质世界,在商品经济的大潮

刘济良著:《生命教育论》,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2004 年版,第 287 页。 28

下,一切都被看成是商品,看成物,甚至人与人的关系也成了物与物的关系,金

联系客服:779662525#qq.com(#替换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