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生境界是人的精神

页。 ③

陈鹏著:《执有与空无──中国人的境界观》,昆明:云南人民出版社 1999 年版,第 8 页。 ④

宁新昌著:《境界形而上学及其限制──由先秦儒学谈起》,济南:齐鲁书社 2004 年版,第 1 页。 ⑤

刘惊铎著:《道德体验论》,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 2003 年版,第 113 页。 ⑥

同上,第 112 页。 6

状态。但是,对“境界”的理解,不管是广义还是狭义,不管从何种角度出发, 最基本的一点是相同的,即都认为“境界”体现了人的精神世界,离不开人的心 灵的参与。而且,在各家的境界说中也都体现了一种境界超越思想,即提倡通过 心灵的自我超越,追求人生的较高境界,并力求达到人生的最高境界。 本文中的“境界” 是从广义上说的,是指人的心灵对宇宙万事万物的某种感 悟、态度和把握方式,也体现人的精神修养及思想觉悟程度。每个人眼中的世界 是不同的,哪怕是对仅涉及认知领域的客观事物的观察也不完全相同,进入到我 们眼中的事物严格来说并不是事物本身,而是事物在我们眼中的成像,每个人观 察的角度、状态不同,则观察到的事物也有可能不同,正所谓 “横看成岭侧成峰, 远近高低各不同”。涉及到价值及意义领域则更不用说了,个人的生活阅历、精神 修养不同,对人生的感悟、对世界的把握方式就会不同。客观世界只有一个,而 “境由心生”、“境随心起”、“境由心造”,人的心灵世界的差异决定了人的精神境

界也是各种各样、丰富多彩的。个人的境界本身也不是永恒不变的,而是会随着 个人经历及精神修养的变化而变化,会随着个人的人生阅历的增长和精神修养的 提高而不断地从较低的层次提升到较高的层次。 “人心之不同,各如其面。” 人的境界本身虽然是内在的而不是外显的,但

是却可以由人的外在言谈举止表现出来,人的境界不同,其生活实践的样态、为 人处世的风格,甚至其外在的精神面貌都会有所不同。“境界”虽然是一种心境, 但它并不是脱离现实世界的、抽象的、超感性的世界,而是我们对现实世界的一 种感受、态度,它并不虚幻、并不高远,因为我们每个人都生活在某种境界中, 都有自己对世界的领悟和感受,只是高低层次不同。 (二)境界:另一种真实

“境随心起”、“境由心造”。每个人的境界都是一种心境,是人的主观把握中 的世界,都打上了主观的烙印,都不是对客观世界本身准确无误的反映,这也是 人生境界的问题之所以显得扑朔迷离、给人以虚妄不实的感觉的主要原因之一, 7 以至现实中许多人一提到境界的问题都觉得是虚幻的、不切实际的。那么,人的 境界问题真是虚妄的吗?什么才是真实的?

我们平常探讨“真”的问题,总是归结到主客是否相符的问题,即我们的主 观认识是否符合或者说正确反映了客观事实。这是一种认识论的角度,其根源在 于主客关系式的思维模式,在这种思维模式中,人是主体,世界万物是外在于主 体的客体,是被主体认识、改造的对象。主体与客体通过认识而统一,主观认识 与客观事实相符合,这成了判断真实与否的尺度。此种对“真”的追求要求尽量 摒弃个人主观的偏见,追求的是客观的知识,是最大可能的客观化。西方传统哲 学长期以来就是以这种主客相符的真理观为主的,真理总是与客观知识联系在一 起,总是强调人们对客观事实的认知与把握。在大力提倡科学技术、把经济的发 展放在首位的当代中国,已经深受西方这种主客关系的传统思维模式的影响,重 知识、重认识、重主客相符的所谓“客观事实”。

人的境界是一种心境,是主观把握中的世界,离不开人的心灵的参与,而传 统真理观理解中的“真实”是要尽量消除人的主观因素的影响。因此,如果在此 种真理观下来探讨真实与否的问题,那么,人的境界问题显然不属于“真实”的 问题。但是,境界本身不是认知问题,或者说不仅仅是认知问题。境界哲学是讲 主客统一的,采取的是一种整体的思维方式,它超越了认知的领域,超越了主客 相对,境界的实现就不仅仅涉及认识问题,更涉及到情感体验和修养实践的问题。 因此,境界的“真”就不应该放在追求主客相符的认识论的前提下来探讨。 那么,境界属于什么问题呢?境界问题归根到底属于人的心灵存在的问题。 只有人才有境界,原因就在于人的心灵的存在。由于人的心灵的存在,使世界相 应地存在着两种呈现,一种是外在于人的客观世界,一种是在人的心灵感知和把 握中的世界,而对于人来说,并不存在纯粹意义上的客观世界,世界一旦进入人 的视野,就一定要经过人的心灵的感知和把握。从这个意义上说,那个在心灵的 感知和把握之外的纯客观的世界等于是不存在的,心灵的世界即是整个的世界, 即“吾心即宇宙”。而这个心灵感知和把握中的世界即我们所说的“境界”,因此, 8 人在世上存在,可以说就是在境界中存在。也正是这个原因,有人说,“人总是处 于一定的存在之中,而最接近于人的真实就是他的精神境界。” ①

这种真实是个人

内在的真实,是自我的真实,它不以主客相符为标准,而是人的真真切切的贴身 感受或情感体验。“你的喜怒哀乐,你的悠闲恬淡,都是你的当下之真。这一切的 感受当然离不开外在的真实,但外在的真实只有进入你的心灵才能成为内在的真 实。即使是一片美景,如果你不懂得欣赏,或无暇去领略,它就不是你的真实;而 即使是草屋陋室,你却能感到它的恬淡安宁,它对你就是真实的美景。” ②

在中国传统哲学中,知识论和认识论并不受重视。作为中国传统哲学的代表, 不论是儒学、道学还是佛学,其思维方式都是主客不分的天人合一式的,因此对 外在的客观世界并不感兴趣,并不追求主客间的相符,中国人的兴趣在人的心灵 内部,在于心灵境界的超越和提升。中国传统哲学从根本上体现为一种境界修养 哲学,儒家的“仁”、道家的“道”、佛家的“空”便是其各自追求的人生的最高 境界。境界的问题在中国传统哲学中可以说是人生最大的真实。

在西方哲学史上,也存在着对主客相符的传统真理观的超越,存在着真理观 的转向,对于这一重大突破,西方现代哲学家海德格尔可以说是功不可没。海德 格尔反对真理以感性直观为先、为准的传统观念,从而打断了知识与“当前化” 的联系,这等于挖掉了传统真理观的根基。在海德格尔看来,“一个真的陈述与事 物的关系乃是在一个敞开的领域中彼此相称的关系,在此敞开的领域中,一方面 陈述显示着存在者,一方面陈述又必须按照存在者之所是的那样述说存在者。换 言之,这种相称的关系既是受存在者的制约,又是由于人已经显示了存在者,从 而在存在者那里已经有人的作用,这才使此种关系受存在者的制约。这双重性质 是一而二、二而一的。” ③

也就是说,真理就是这种“敞开”性,“让存在者存在”, “让存在者如其所是”,“让”就是参与其中,就需要人参与到“敞开的领域”中。 真理在海德格尔这里指的就是事物通过人而“显示”自己的真相,这显然是一种 ①

陈鹏著:《执有与空无──中国人的境界观》,昆明:云南人民出版社 1999 年版,第 11 页。

同上,第 6 页。 ③

转引自张世英著:《进入澄明之境──哲学的新转向》,北京:商务印书馆

1999 年版,第 79 页。 9

主客的融合,离不开人的主观的感受和体悟。由此,海德格尔打破了西方旧的传 统哲学中的主客关系模式,达到了人与世界融合为一的整体观,实现了西方传统 真理观的重大转向,境界的真实性也由此得以一定程度的彰显。

当今中国,国家、社会强调的是经济的发展、科技的进步,人们追求的是金钱、 物质、权力等这些所谓“实实在在”的东西。此种背景下的现代教育也深受这种 功利主义影响从而日益地被工具化和功利化,成为人们追逐“仕”途、“钱”途的 工具。在这样的背景下,心灵境界的问题受到漠视、冷落,甚至被当成是迂腐、 虚妄之谈也就不难理解了。但是,现代人的物质生活虽然得到了极大的改善,精 神上的问题却成了现代社会的一个通病,无聊、空虚之感越来越腐蚀着人们的心 灵,使人们感受不到心灵的充实与幸福,对美好生活的祈求也就成了水中花、镜 中月,这不能不引起具有强烈的忧患意识和责任心的教育研究者的关注和思考。 笔者认为,精神境界是一个有机的整体,反映人的整体的存在状态,人的精神境 界最能贴近其自我感受,最能决定其生活样态和行为方式,对个人来说,这才是 最大的真实。而作为一种真正关注人的教育就理应帮助人们追寻这种真实,帮助 人们追寻人生的理想境界。张世英在《进入澄明之境──哲学的新方向》中也这 样写到:“在人们正按主客关系的思维模式,热衷于经济和科学追求的今天,同时 提倡一点超越主客关系的高远境界,应该是合乎时宜的,以物观物,诚属实际生 活之必然;以道观物,也应该是人类心灵的需要。我想,这也许不算是迂阔之论 吧。” ①

笔者亦深有同感。

(三)追求境界:对自由的渴望

“不自由,毋宁死”,这句为人们所熟知的格言深刻体现了人们对自由的渴望。 可以说人都是向往自由的,自由体现深刻的人性需要。一种合乎人性的、理想的 教育理应帮助人们去追寻自由、实现自由,理应有助于成就人生的自由状态。人 类的各种拼搏、努力、挣扎,其最终的目的可以说都是为了消除人生的各种各样 ①

张世英著:《进入澄明之境──哲学的新转向》,北京:商务印书馆 1999 年版,第 22 页。 10

的限制,为了追求无拘无束、逍遥自在的生命状态,这样的生命状态即是自由。 自由只存在于人的领域,只有人才会对自由有着不懈的追求和向往。这是因为, 只有人才会审视和反思自身的生存状态,才会有破除限制、力求超越之意识,即

联系客服:779662525#qq.com(#替换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