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学研究方法

的结果。人们制度化是为了减少“成本” ③社会构建论:人们并不是完全被动地接受某项规则和制度,是在涉及具体规则时,人们可能会站在自己的角度对规则做出某些修改。因此,制度化就是制度制定者、推行者同各种制度的相关参与者的互动过程 ④新制度主义:制度化是行为被重复,以及被自己和他人赋予相似意义的过程,关键是个体建立起共同的认识。

9.制度变迁:是指制度的替代、转换与交易过程,它的实质是一种效率更高的制度对另一种制度的替代。 (1)制度变迁的分类:渐进变迁和剧烈变迁;整体变迁和局部变迁 (2)制度的生命周期:制度从其产生、不断完善到成熟、再到衰落直至消亡的过程 包括:形成阶段、成熟阶段、形式化阶段、消亡阶段 (3)制度功能失调:一种是制度不健全,功能不足;另一种是制度结构混乱

10.我国体制改革的内容:表现为各重要领域的制度改革,如经济体制改革、政治体制改革、教育体制改革等 体制改革的中心任务:是将计划经济体制转变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在社会运行方面,从以政治运动为中心转变为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在社会组织与管理方面,改变政府包揽一切的集中管理体制,建立“小政府大社会”的格局 制度依赖:是指人们过去做出的制度选择决定着他们现在可能的选择 第十章 社会问题

1.☆社会问题:社会中发生的,多数人认为不合理的、不能容忍的事件或者情况,需要运用社会群体力量加以解决的问题

2.☆社会问题的一般特征: (1)破坏性:①打断了人们的正常生活,降低了人们的生活质量 ②给社会带来麻烦,浪费了社会资源 ③给社

会进步带来障碍,不利于社会发展 (2)普遍性:①任何国家和社会都存在社会问题 ②一个国家和社会在其不同时期存在着这样或那样的社会问题 (3)复杂性:①社会问题的成因是复杂的 ②社会问题的影响和解决手段也是复杂的 (4)时空特征:任何社会问题都是一定的时空特征,即他们都是发生在一定的时间和空间

之中。不同空间中的社会问题各有自己的特点

3.☆社会问题的认定: (1)社会问题的广度和烈度: ①广度,即社会问题影响的范围,是指它在多大范围内影响着人们的正常生活 ②烈度,即社会问题的强度,是指它对人们正常生活影响的严重程度 (2)认定社会问题的不同观点: ①客观主义的观点:强调客观事实的存在,认为社会问题的存在是不依人的意志为转移的,不管人们是否认识到它、是否承认它,它都是客观存在的 ②心理认知论:强调人们对社会问题的认识和由此带来的反应。认为某一事件或现象只有被人们感觉到、认识到,才能被界定为社会问题,并被当作社会问题来对待 ③过程论观点:社会问题的认定是一个复杂的过程,是客观事实与主观认定相互作用的结果。 ④事件对某一群体产生不利影响,进行呼吁——引起有志之士的认同和呼吁——社会舆论进行宣传、评论——公众普遍接受负面评价、认为需要解决——社会上的集权团体重视——形成社会问题

4.★看待社会问题的角度:①社会病理学:社会问题是社会不正常的表现,无论是个人道德衰退还是结构混乱,都是社会的病态。②社会解组论:认为社会是一个组织起来的体系,社会规范是其维护者,社会的剧烈变动使原来的社会规范失效,社会松散,于是社会问题产生。③价值冲突论:认为社会并不是整合的,而是存在着不同的利益群体,这些不同的利益群体各自持有自己的价值观念,当这些价值观念互相冲突和对立时,就会产生社会问题。④偏差行为论:认为人们对社会行为规范的偏离就是对社会整合的破坏,这种危害普遍社会原则的现象蔓延开来,就是社会问题。⑤标签论:一些群体的行为偏差是由强势群体的枉加标签而产生的。行为偏差不是问题的本质,强势群体向弱势群体施加标签才是问题的本质。⑥社会批判论:法兰克福学派——认为资本主义社会本来就是不正常的“病态社会”,是这种病态社会的制度和结构导致人们行为不正常,是符合社会的。⑦社会建构论:认为社会问题是各有关方面共同参与、共同建构的结果。

5.社会问题的构成要素:①必须有一种或几种社会现象产生失调或严重失调 ②这种失调严重影响了许多人的生活 ③这种失调引起了相当一部分社会成员的注意 ④这种失调必须用社会力量或集体的力量才能解决

6.社会问题的形成原因:①发展的滞后无法满足人们的愿望和要求,发展滞后导致社会制度不完善 ②社会变迁和文化冲突 ③政策失误(社会控制手段不当)④自然灾害 7.社会问题的解决方法:①发展是解决问题的根本手段。发展才是硬道理。②不断改革和完善各种社会制度,以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 ③正确认识社会发展规律,提高科学管理水平 ④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⑤针对复杂性,综合治理 ⑥发扬民主,健全法制 ⑦科学预测,加强预防

8.人口问题:一定数量的个体共同生活于社会之中,产生两个方面的关系:人与自然的关系,人与人的关系,当这两种关系出现不协调甚至发声严重失调时就会出现人口问题。

9.人口问题的实质:物质资料的生产和消费的关系上出现严重失调,人口再生产与物质资料再生产不相适应。

10.人口理论:(1)马尔萨斯的人口理论:“两个公理、两个级数、两个抑制”①两个公理:A.食物为人类生活所需B.两性间的情欲是必然的 ②两个级数:A.生活资料只能按算术级数增长B.而人口却按几何级数增长 ③两个抑制:A.积极抑制:当人口增长超过生活资料的增长出现不平衡时,自然规律会强制使二者平衡,用罪恶的方法限制人口增长,如战争、灾荒、瘟疫等。 B.道德抑制:要求那些无力养活子女的人不要结婚。人口增值是“下层阶级”道德观念差,多生孩子造成。(2)适度人口论:探讨一个国家在现有的资源、科学技术水平下最适宜的人口规模的学说。有时称为“适中人口论”、“适中人口论”或“最优人口论”。它最初探讨最适宜的人口数量,后扩展到探讨最适当的人口密度和人口素质适度人口:一定条件下,一个特定地区、国家能够保持特定标准或指标达到最高水平需要的人口数量。(3)人口过渡理论(人口转型理

论):就人口过程而言,一个国家或者地区的人口都会从最初的高出生率、高死亡率、低增长,经过高出生率、低死亡、高增长,进而变成低出生、低死亡、低增长几个阶段

11.中国的人口现状: ①人口基数大,人口数量多,社会人口资源占产率低 ②人口质量即人口素质,从身体和文化素质两个方面考虑 ③人口结构,主要从老龄化、年轻型、性别比 ④分布:人口空间分布不均 ⑤综合上述几点,中国人口问题前景不容乐观

12.中国的人口的基本问题主要表现: ①人口规模过大抑制了社会发展②年轻人口比重高,规模大,给就业带来巨大压力 ③人口总体质量不高,不能适应经济和社会的要求,影响社会稳定 ④未富先老带来严重挑战,加重了青年人、在岗职工的压力与困难

13.人口问题的原因:①历史与文化原因(多生育文化、多子多福) ②政治原因(人多力量大)③人口惯性(两次生育高峰:1953-1957、1963-1972) 14.解决人口问题的途径: ①控制人口数量:实行计划生育政策 ②提高人口素质:科学文化素质和身体素质。发展教育事业,实施有效的卫生政策 ③大力发展经济,缓解人口压力: a.可以直接提高人们的物质生活水平,缓解人口再生产与物质资料再生产之间的矛盾 b.可以兴办和发展社会事业,提高人口素质和人们的生活质量 c.可以创造更多的就业机会,缓解劳动力过剩的压力

15.劳动就业:劳动年龄内有劳动能力的人,从事某种劳动和工作,取得劳动报酬,维持生活的活动

16.就业的类型:①稳定就业和临时性就业(阶段性就业或灵活就业); ②充分就业和不充分就业(从宏观角度来说,社会上有劳动能力的人,绝大多数从事了劳动和工作,就叫做充分就业)

17.失业:是指具有劳动能力的人希望、但找不到劳动或工作岗位,无法实现自己拥有

联系客服:779662525#qq.com(#替换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