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学研究方法

(2)精英循环理论——帕雷托(意大利社会学家、经济学家) ①精英分为在统治阶级中直接统治和间接统治的统治精英和非统治精英。 ②只有在具有理想社会流动和完美开放社会中,精英的地位才能与才智相连。 ③精英称号与能力之间的不平衡是精英衰变的表征,这种情况下要求精英循环:非上流阶层的某些人转变成精英任务替代老精英。 ④统治地位中的精英如果拒绝来自大众的才华成分,会造成精英循环受阻。造成衰败或颠覆。

20.★影响社会流动的因素:①社会结构的性质:开放的还是封闭的

②经济和社会的发展程度 ③教育的普及与发展 ④家庭背景,文化资本 ⑤社会网络资源

21.中国的社会分层与社会流动: (1)传统社会: ①分层结构:士、农、工、商 ②阶级结构:地主阶级与农民阶级 ③社会流动:规模小,社会结构具有 “超稳定结构”特征 (2)新中国成立至改革开放前: ①分层结构:干部、知识分子、工人、农民这四大阶层 ②阶级结构:两个阶级一个阶层 ③社会流动:规模小,社会结构比较稳定 (3)改革开放以来: ①分层结构:复杂化 ②阶级结构:淡化 ③社会流动:职业流动频繁,社会分化加剧 ④分层结构的复杂化主要表现在:A.原来的以政治为标准的社会分层在一定范围内依然存在,同时在较大范围内经济分层变得越来越重要 B.原来的阶层内部发生了分化,这种分化甚至是十分剧烈的 C.社会上出现了新的社会阶层 22.中国的精英流动:精英循环理论与精英再生产理论 第八章 社区

1.★社区:聚居在一定地域内的,相互关联的人群形成的共同体。

2.★社区的构成:①一定的社会关系为基础组织起来的人群 ②一定

的地域界限 ③共同的社会生活 ④社区文化 ⑤居民对社区的归属感和认同感

3.社区的类型:①按功能分:经济型、行政型、文化型、宗教型 ②按

规模分:巨型、中型、微型 ③按形成方式分:自然、法定 ④按综合标准分:农村、城市 ⑤虚拟社区

4.★社区研究的角度: ①人文区位学 也叫人类生态学,是借用生物学的生态理论来研究社区环境的空间格局极其相互依赖关系的理论 ②文化人类学 也称社会人类学,是研究人类文化的起源、发展变化过程和文化差异与类型的学科 ③社会系统理论 把社区做为社区人员(个体、群体、机构)相互作用的系统,认为社区的日常生活总是通过社区中的社会关系网络来进行的,各种社会关系经过长期发展,形成各种组织与制度,并成为社区的要素

5.★农村社区与城市社区 (1)农村社区:以农业为基础聚集起来的人们生活的共同体。 特征:①生存基础是农耕 ②以村落为单位聚居 ③居民的生活自给性强、简朴、保守、同质性高、生活节奏自然化 (2)城市社区:是指在一定地域范围内、大多数从事工商业或其他非农产业的、一定规模的人口组成的人类生活

的共同体 特征:①人口规模大、密度高 ②城市居民异质性高 ③交往中感情基础薄弱 ④公共空间和私人空间有较明显的区分 6.★城市社区建设:政府、社会机构和社区居民强化社区要素、发展社区组织、提高居民生活质量的过程。不仅指物质和设施条件的改善,也指增强社会内聚力,使社区更具有他应有的特征的过程。 (1)原因:城市社区本质特征的弱化和缺失,生活

共同体特征缺失 (2)意义:①核心内容是社区的管理和对居民的生活服务 ②关注居民对社区的忍痛、社区凝聚力和社区居民生活质量的提高 ③应该以人为本,使社区更适宜人们的生活,更具有生活共同体的特征

7.城乡关系:城市和农村这两类人们生存的空间在一个国家或地区内的依存关系 包括城乡对立、城乡差别、城乡融合

8.二元结构:是指在一个国家、地区或实体内,同时存在两个有重大差别的部分,二者又相互隔离、难以沟通的现象。

9.☆城市化:指农村人口改变其居住地,从农村迁入城市,由农村生活方式变为城市生活方式的过程。人口向城市聚集,城市数量不断增加,城市规模不断扩大的过程。 衡量某一地区城市化程度的标准是:该区域内城市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 城市化实现方式:自然增长和机械增长。

10.☆城市化的动力: ①工业化:“推拉理论”:农村产生剩余劳动力并希望往外转移,城市因工业发展而吸纳农村剩余劳动力,从而推动城市化发展的理论。 ②社会管理机构的膨胀及科学、文化事业的发展。 ③城乡差别 ④城市的中心作用

11.城市化的进程: (1)发达国家:开始早、水平高、出现郊区化和逆城市化 (2)发展中国家:①城市化水平不断提高,但各国发展不平衡 ②大城市迅速增加 ③城市化发展不平衡 (3)我国的城市化: 1)特

点:①城市化水平低,城市化滞后 ②城市发展受政治因素影响大 ③城市化发展不平衡 2)当前我国城市化战略: 城市发展方针是:控制大城市规模,合理发展中等城市,积极发展小城市农村发展策略是:大力发展小城镇,全面改革户籍制度,就地生活方式城市化 第九章 社会制度

1.★社会制度:人们在共同的社会生活中形成的、指导人们社会活动的、稳定的规范体系。分为宏观的、中观的、微观的社会制度

2.☆社会制度的起源: ①自然起源论认为,制度是人们在长期的共同生活中形成的,是在长期的生活中选择、积累的结果 ②人为设计论认为,社会制度是人们为了有效地共同活动、实现目标而有意设计出来的。(圣人设制)

3.☆社会制度的特征: ①普遍性(广泛存在于人们的社会生活之中,是人们有秩序地共同生活的基础) ②特殊性(多样性,表现为不同的社会生活领域中的社会制度有不同的内容,即使在同一生活领域中,不同背景下的人们也可能会形成不同的

制度) ③相对稳定性(这种相对稳定性源自于制度是相对稳定的规范体系以及规范的体系化)

4.☆社会制度的类型: ①本原社会制度与派生社会制度 本原社会制度:指那些在人类社会初期就形成、并在社会生活中发挥基本作用的制度 派生社会制度:是在本原社会制度的基础上分化、产生和发展起来的社会制度,它是某一特定领域中的制度。主要有政治制度、教育制度和宗教制度 ②正式制度与非正式制度 正式制度:指人们有意识地创造的、正式的、由成文的相关规定构成的规范体系,它们在组织和社会活动中具有明确的合法性,并靠组织的正式结构来实施 非正式制度:指人们在长期交往中无意识地形成的、不成文的、指导人们行为的首先观念、伦理规范、风俗习惯等

5.★社会制度的构成要素:价值、规则、组织、设施 ①价值系统:是指社会制度存在的意义系统,即某一社会制度存在的理由和价值 ②规则体系:是一定社会中指导人们行为的准则,它们是人们在长期的共同生活中选择、积累起来的经验,是人们在共同生活中认为是合理的、合适的东西 ③组织系统:是指实施社会制度的社会成员、群体和组织机构 ④设施系统:社会制度得以运行的物质手段,它包括实用的物资设备和象征性的器物

6.★社会制度的功能: (1)正功能: ①满足人的需要 ②导向功能 ③整合与控制功能 ④文化传递的功能 (2)负功能:①制度压制个性,阻碍社会变迁 ②社会制度代表的是强势群体的利益,而不是真正的社会利益。

7.★制度化:人们活动方式模式化、定型化的过程,人们在社会互动时普遍遵照规范的过程,也是一种结构。

8.★制度化的机制: ①自然起源的制度观:认为制度化不是人们预先设计的,而是人们在共同生活中自然而然形成的。 ②人为设计观:制度化是人们理性选择

联系客服:779662525#qq.com(#替换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