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参考答案】 一、选择题 1.C 2.B 3.D 4.B 5.C 二、名句默写
6.(1)孤蓬万里征 落日故人情 (2)相顾无相识,长歌怀采薇 (3)便引诗情到碧霄 (4)徙倚湖山欲暮时
(5)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 (6)晨兴理荒秽,带月荷锄归 (7)虽乘奔御风,不以疾
解析:(1)孤蓬万里征 落日故人情 (2)相顾无相识,长歌怀采薇 (3)便引诗情到碧霄 (4)徙倚湖山欲暮时
(5)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 (6)晨兴理荒秽,带月荷锄归 (7)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 三、字词书写
7. pài zhuì zhàn lǐn juān xián 桅 湛 契 四、诗歌鉴赏
8.1) 地点 季节 渲染了凄凉忧伤的氛圉,烘托了诗人的惆怅之情。 (每空1分,季节写成“时间”也算对,作用写出一点即可。) 2) 惜别。司空曙惆怅伤感 王勃 乐观旷达
(“惜别”1分,写“依依不舍”等也算对。 “感情”2分,“惆怅伤感”答出一词即可,写成“悲苦”,“愁苦”等也算对;“乐观旷达”答出一词即可。) 五、文言文阅读 9.1) 战国 儒 2) 增加 作为
3) 所以上天将要下达重大使命给这样的人,一定要先使他的内心痛苦,使他的筋骨劳累 4) 逆境能成才 这是一道开放性试题,无惟一答案。针对其中一个观点或两个观点结合起来谈,言之成理均可
10.1).(1)飞奔的马(2)凭借(3)至或.到(4)通返,返回
2).(1)湍急的江流比箭还快,惊涛骇浪像飞奔的马。(2)那些极力追求名利的人,看到这些山峰就会平息热衷于功名利禄的心;治理政务的人,看到这些幽美的山谷就会流连忘返(忘了返回)
3). 自然流露出对追求利禄之徒的蔑视(1分),含蓄传达出对美好自然的爱慕(1分)和避世退隐的高洁志趣(1分)
4).(1)清 急(2)萧瑟或凄凉 幽美或生机 六、现代文阅读
11.1)在车站广场冻得浑身发抖;老板冰冷,但待遇还行;宿舍破旧,晚上冻醒,泪流不止。
2)(1)在不舍得开支的前提情况下,坚持通过自己的努力——找老大爷聊天,替他夜晚巡视厂房,做好自己。
(2)思想品德好的孩子,一定好好工作下去,好人有好报。 3)BA
4)“泪流不止”写出了涉世之初的“我”在被冻醒之后的无助和痛苦;“泪水流了出来”再现了“我”明白了老大爷新砌的排烟道是为了给我取暖时的感激之情。
5)在结构上,收束全篇,抒发情感,点明题意;内容上,再现了老大爷的排烟道给“我”所带来的温暖,既温暖了“我”的身,也温暖了“我”的心。
12.1)打比方。把石拱桥的桥洞比作虹,形象生动地说明了石拱桥的外形特征。 2)历史悠久、形式优美(多样)、结构坚固、几乎到处都有。 3)C
4)(1) “比较早”限定了程度,说明石拱桥在桥梁史上出现的还不是最早的,体现了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
(2) “大约”“可能”都表示对这些情况只是估计、推测,旅人桥修建于哪一年,是不是有记载最早的石拱桥还不能完全确定,体现了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 七、语言表达
13.我国女性航天员有望乘坐神舟十号飞船入住天宫一号,未来两年内,太空中将出现中国女性航天员的身影。 八、作文
14.容纳是一种养生境界
我住的家属院中,有一位老人,他活到了99岁,还耳不聋、眼不花地坐在自家门前,和过路邻居笑着打招呼.遇到星期天,他还主动招呼邻里听他唱一嗓子戏.人人都稀罕这位老人的乐观人生,有人问老人的养生妙诀,老人笑笑,接着就说些诸如诸葛亮与周瑜的故事给大家听.
老人说,他的长生秘籍就是“容纳”二字,容纳别人等于释放自己,容纳别人有路走,自己走路就没有绊脚石.
可见,容纳是一种至高的人生养生境界.在充斥物欲的社会,身边的大小纷争总会不断.但只要在心中保持一份容纳,一份宁静,说不定“退一步海阔天空”.
海纳百川,有容乃大,体现了容纳的至理.有一个叫张英的人,写下“让他三尺又何妨”,与邻居化干戈为玉帛,就有了以容纳别人闻名的“六尺巷”.
作为时下的我们,心中似乎缺少了这份宽容.在日常生活中,总有些人,为鸡毛蒜皮的小事而耿耿于怀,与身边的上司、同事、同学、朋友相互摩擦,矛盾不断,反目成仇,甚至还有人大打出手,不计后果.这些人在处理身边的人和事时,从不审视自己到底是做得对,还是错.一些人不愿放下高傲的架子,不愿用容纳的心,去面对周围的纷杂.
我们打造和谐家庭,和谐社会,还有和谐的工作、生活环境,非常需要人人学会容纳。
2019-2020学年八上语文期末模拟试卷
一、选择题
1.名著经典值得人一读再读。下面是有关《昆虫记》的表述有误的一项是( ) A.《昆虫记》是英国昆虫学家法布尔花费了三十年的时间写就的一部科普巨著。
B.法布尔对于昆虫的形态、习性、劳动、繁衍和死亡的描述,处处洋溢对生命的尊重,对自然万物的赞美。
C.在法布尔看来,杨柳天牛像个吝啬鬼,身穿一件似乎“缺了布料”的燕尾礼服。
D.被毒蜘咬伤的小麻雀会“愉快地进食,如果我们喂食的动作慢了,它甚至会像婴儿般哭闹”。这是法布尔眼中所见的受伤的小麻雀。
2.下列关于我国古代书画大家的介绍,有误的一项是()
A.王羲之——代表作《兰亭序》被誉为“天下第一行书”。在书法史上,他与其子王献之合称为“二王”。
B.颜真卿——写下著名的《劝学》:三更灯火五更鸡,正是男儿读书时。黑发不知勤学早,白首方悔读书迟。
C.柳公权——吸取颜真卿、欧阳询之长,在晋人劲媚和颜书雍容雄浑之间,自创“柳体”,以骨力劲健见长,后世有“颜筋柳骨”的美誉。
D.欧阳询——书法成就以行书为最,笔力险劲,结构独异,后人称为“欧体”。其源出于汉隶,骨气劲峭,法度严谨,于平正中见险绝,于规矩中见飘逸,笔画穿插,安排妥帖。 3.下列句子翻译正确的一项是( )
A.两岸高山,皆生寒树;江两岸的高山上,全都生长着耐寒而经年常绿的树。
B.晓雾将歇,猿鸟乱鸣;夕日欲颓,沉鳞竞跃:清晨的薄雾将要消散的时候,传来猿、鸟胡乱的鸣叫声;夕阳快要堕落的时候,水中潜游的鱼儿争相跳出水面。
C.鸢飞戾天者,望峰息心;经纶世务者,窥谷忘返:那些极力追求名利的人,看到这些雄奇的山峰,就会平息热衷于功名利禄的心;那些治理政务的人,看到(这些幽美的)山谷,就会流连忘返。 D.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如果不是在正午和半夜的时候,就看不见日光和月光。 4.下列加点字注音,全部正确的一组是 ( ) ....
A.溃退(kuì) 歼灭(jiān) 颁发(bān) 殚精竭虑(dān) ....B.渗透(shèn) 翘首(qiào) 屏息(bǐn) 戛然而止(jiá) ....C.湛蓝(zhàn) 绽放(zhàn) 寒噤(jīn) 悄然不惊(qiāo) ....D.桅杆(guǐ) 凛冽(lǐng) 娴熟(xián) 方兴未艾(āi) ....5.下面语段中加点字的读音完全正的一项是( )
突然,客人惊奇地屏住了呼吸,只见面前的小个子那对浓似灌木丛的眉毛下面,一对灰色的眼睛射出一.道黑豹似的目光,虽然每个见过托尔斯泰的人都谈过这种犀利目光,但再好的图片都没法加以反映。这.道目光就像一把锃亮的钢刀刺了过来,又稳又准,击中要害,令你无法动弹,无法躲避。 A.bǐng sì xī zèng B.píng shì xǐ chèng C.bǐng shì xī zèng D.pǐng sì xǐ chèng 二、名句默写 6.根据课文默写。
①晓战随金鼓, 。 ② ,春风不度玉门关。
③ ,正是河豚欲上时。 ④ , 大雪满弓刀。 ⑤愿将腰下剑, 。 ⑥天时不如地利, 。
⑦固国不以山溪之险, , 。 ⑧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 , 。 三、字词书写 7.填空。
《“飞天”凌空》选自1982年11月25日《 》 ,原题为《 》 ,是一篇 ,作者 ,报道的是中国运动员吕伟在1982年11月24日于印度新德里举行的第9届 上获得女子10米高台跳水比赛冠军的情况。 四、诗歌鉴赏 8.秋夜山居 [唐] 施肩吾
去雁声遥人语绝,谁家素机织新雪。 秋山野客②醉醒时,百尺老松衔半月。
[注] ①素机:织布机。②野客:离乡在外的游客。
1)诗歌首句中“____________________”一词点明了当时的时令是“秋”。 2)最后一句中的“衔”字向来为人称道,请说说它好在哪里。 五、文言文阅读 9.(15分)
比较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小题。
(甲)舜发于畎亩之中,傅说举于版筑之间,胶鬲举于鱼盐之中,管夷吾举于士,孙叔敖举于海,百里奚举于市。故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人恒过,然后能改;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 (选自《孟子》两章)
(乙)当余之从师也,负箧曳屣行深山巨谷中。穷冬烈风,大雪深数尺,足肤皲裂而不知。至舍,四支僵劲不能动,媵人持汤沃灌,以衾拥覆,久而乃和。寓逆旅,主人日再食,无鲜肥滋味之享。同舍生皆被绮绣,戴朱缨宝饰之帽,腰白玉之环,左佩刀,右备容臭,烨然若神人;余则缊袍敝衣处其间,略无慕艳意,以中有足乐者,不知口体之奉不若人也。盖余之勤且艰若此。(节选自《送东阳马生序》) 1)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在文中的意思。(5分) (1)必先苦其心志 苦: (2)入则无法家拂士 拂:
(3)主人日再食食: (4)媵人持汤沃灌 汤: (5)右备容臭 臭: 2)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4分)
(1)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2)以中有足乐者,不知口体之奉不若人也。 3)填空:(2分)
(甲)文中的画线句子属于 论据;(乙)文中作者外出求学的艰难经历,能证明(甲)文中的 的观点。
4)两文都写到个人修炼,历数种种磨难,但目的有所不同,请用简洁的语言概括各自的目的是什么?(4分) (甲)文中的“是人”: (乙)文中的“余”: 10.文言文阅读(共10分) 阅读《三峡》,完成后面题目。
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