参考答案: 一、单项选择题
1. B 2. C 3. D 4. A 5. C 6. B 7. C 8. A 9. B10. B11. D12. C13 D14. B15. A16. C 17. C18. B19. C20. B 二、名词解释
1. 归因是人们对自己或他人活动及其结果的原因所作的解释。 2. 动机是指直接推动人行为的内部动力。
3. 诱因是指能够激起有机体的定向行为,并能满足某种需要的外部条件或刺激物。 4. 学习期待是个体对学习活动所要达到目标的主观估计。
5. 成就动机是指在人的成就需要的基础上产生的,激励个体对自己认为重要的或有价值的工作乐意去做并力求成功的一种内在驱动力。
6. 自我效能感是指个体对自己是否能成功地进行某一成就行为的主观判断,也可称为自我能力感。
7. 习得性无力感是指由于连续的失败体验而导致的个体对行为结果感到无法控制、无能为力、自暴自弃的心理状态,也称习得性无助。
8. 学习需要是指个体在学习活动中感到某种欠缺而力求获得满足的心理状态。
9. 学习动机是直接推动学生进行学习的内部动力,是激励或指引学生进行学习的一种需要,或者说学习动机是激发与维持个体的学习行为,并使之朝向一定目标的内在过程或内部心理状态。
10. 强化依随性是指某一操作出现后,马上呈现外部强化,这种操作出现的概率就会增强,即行为依随于外部强化而变化。反应之后出现强化这一依随关系,被称之为强化的依随性。 三、简答题 1. 答:
(一)加强学习目的、明确知识的社会意义,有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二)培养学生对每门课程的积极的学习态度,形成定势,有助于培养其学习兴趣 (三)利用教师期望效应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 (四)利用已有的动机和兴趣形成新的学习兴趣 (五)组织学生参加课内外实践活动
(六)不断改进教学方法,努力提高教师的教学水平 (七)注重学生在某一领域知识的积累 2. 强化应遵循的基本原则:
(1)教新任务时,进行即时强化,不要进行延缓强化
(2)在任务的早期阶段,强化每个正确的反应,随着学习的发生,对比较正确的反应优先强化,逐渐地转到间隔式强化
(3)强化要保证做到朝正确方向促进或引导 3. 影响学习期待的因素:
(1)父母对子女的要求(正相关); (2)学生原来的学习成绩(正相关); (3)学生在班级中的成绩所处的位置;
(4)教师对学生的期望水平。
4. 答:自我效能感对学习的影响:影响任务选择、努力程度、活动时的情绪、任务效果
1.影响任务的选择。
自我效能感水平高的人会选择富有挑战性的任务,并期望获得成功。学生在某一方面的自我效能感水平越强,成功的可能性越大,就会越多地选择从事这方面的活动;反之,学生会逃避那些自己感到不能胜任的活动。比如,数学自效能感较高的学生,会更多地选择数学学习活动。
2.影响努力的程度、坚持性,决定在困难面前的态度。具有高度自我效能感的人自信心强,有助于激发和维持向困难挑战的精神;努力实现目标;相反,自我效能感低的人,怀疑自己的能力,在困难面前缺乏自信,畏首畏尾,不敢尝试。
3.影响活动时的情绪。自我效能感高的人在活动时情绪饱满,信心十足,体验到的紧张、焦虑和恐惧水平低;而自我效能感低的人则是垂头丧气,充满着紧张、焦虑和恐惧。
4.影响任务的完成。自我效能感高的学生确信自己能够很好地掌握有关知识和技能,从而集中注意力,适当运用有关学习策略,取得最佳学习效果,完成各种学习任务;自我效能感低的学生则总是担心失败,把思想纠缠在个人不足点上,因此,不能很好地完成学习任务。 5. 答:
基本假设是:寻求理解是行为的基本动因。
1、六因素:美国心理学家维纳对行为结果的归因进行了系统的探讨,发现人们倾向于将活动成败的原因即行为责任归结为以下六个因素,即能力高低、努力程度、任务难易、运气(机遇)好坏、身心状态、外界环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