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学理论复习题选择题(整理版)

文学理论复习题(选择题)

练习一

一、单项选择题(每小题1分)

1.无论是中国还是在西方,最早研究文学的学科都叫 ( C ) A.文艺学 B.文学学 C.诗学 D.文学理论

2.《镜与灯——浪漫主义文论及批评传统》的作者是 ( D )

A.亚里士多德 B.黑格尔 C.英伽登 D.艾布拉姆斯

3.作为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基石之一的文学活动论把文学艺术看成是 ( C )

A.社会生活的反映 B.精神生产 C.人的生活活动 D.一种社会意识形态

4.作为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基石之一的艺术生产论把文学看成是 ( C )

A.人的生活活动 B.社会生活的反映

C.精神生产 D.主体与主体之间的对话与交往

5.文学活动的出发点和归宿点是 ( C )

A.社会生活 B.文学作品 C.人 D.摹仿

6.马克思说“人却懂得按照任何一个种的尺度来进行生产”,这个尺度是指 ( A )

A.合规律性 B.合目的性 C.深刻性 D.丰富性

7.从作者与作品的关系角度认识文学的本质,所形成的文学观念是 ( B )

A.摹仿论 B.表现论 C.文学本体论 D.读者反应论

8.在西方,强调文学与作者的联系,进而强调作品表现功能的表现论正式出现于 ( C ) A.15世纪 B.16世纪 C.17、18世纪 D.19世纪

9.接受美学和读者反应批评兴起于 ( D )

A.20世纪30年代 B.20世纪40年代 C.20世纪50年代 D.20世纪60年代

10.用哈贝马斯的理论来看,文学活动系统是由世界、作者、作品、读者构成的一个 ( B )

A.系统结构 B.交往结构 C.读者反应系统 D.创造系统

11.在弗雷泽《金枝》有两条巫术原理,其中“甲乙二物接触后,施力于甲可影响乙,施力于乙可影响甲”

称为 ( B ) A.相似律 B.接触律 C.必然律 D.可然律

12.文学艺术发生的根本原因是 ( D ) A.巫术 B.游戏 C.宗教 D.劳动

1

13.章炳麟认为:“文学者,以有文字著之竹帛,故谓之文;论其法式,谓之文学。”其文学的概念是

( A )

A.广义的 B.狭义的 C.审美的 符号学的

14.在中国,文学的审美属性被正式确认是在 ( B )

A.先秦时期 B.魏晋南北朝时期 C.唐宋时期 D.明清时期

15.在西方,狭义的文学从广义的文学中独立出来是在 ( C )

A.古希腊时期 B.古罗马时期 C.18世纪 D.19世纪

16.社会主义时期文学活动发展中价值观的中心问题是 ( B )

A.文学的内容与形式的关系问题 B.文学与人民群众的关系问题 C.文学的创作原则的问题 D.文学的反映对象问题

17.马克思说:“希腊神话不只是希腊艺术的武库,而且是它的土壤”,指出了 A.文学活动与现实生活的关系 B.文学活动的历史继承性 C.文学作品内容与形式的关系 D.文学活动的人民性

18.“精神生产”的概念首见于 A.《德意志意识形态》 B.《共产党宣言》

C.《剩余价值论》 D.《〈政治经济学批判〉导言》

19.与科学语言和日常语言比较,文学语言强调的是 A.严谨的逻辑 B.严谨的语法结构 C.服从说明的需要 D.个人感情色彩和风格

20.提出“诗缘情而绮靡”的是 A.《毛诗序》 B.《乐记》 C.陆机《文赋》 D.钟嵘《诗品》

21.认为“艺术乃是象征人类情感的形式之创造”的是 A.科林伍徳 B.苏珊·朗格 C.贝尔 D.阿恩海姆

22.创作主体对客体审美价值评价的心理特征是 A.逻辑推理 B.感性直观 C.情感体验 D.理性思维

23.文学创造是一种意识形态的生产,文学创作的材料应该是 A.独立于作家之外的物质 B.贮存于作家内心的精神现象 C.记录于书本上的知识 D.独立于作家之外的社会生活

24.文学创作活动的内驱力指 A.素材积累 B.艺术发现 C.创作动机 D.艺术构思

25.由此形象想到彼形象的心理过程称为 A.想象 B.联想 C.幻想 D.记忆

2

( B )

( A )

( D )

( C )

( B )

( C )

( B )

( C )

( B )

26.对比联想是指 ( C ) A.由于事物间在时间或空间上的接近而引起的联想

B.由事物间类似的特征引起的联想 C.由事物间相比照的关系而引起的联想 D.由对象在特定关系情境中引起的联想

27.艺术构思中的动力因素是指 ( D ) A.记忆 B.想象 C.联想 D.情感

28.在艺术构思中,将习见的事物换一种样式出现,以取得最佳效果的方式称为 ( C )

A.变形 B.漫画 C.陌生化 D.粘合

29.袁于令认为《西游记》是“极幻之事,乃极真之事”、“极幻之理,乃极真之理”,指出了文学的真实乃

是 (B )

A.客观的真实 B.假定的真实 C.历史的真实 D.科学的真实

30.西晋的陆机充分肯定文学的情感性,他在《文赋》中说: ( C )

A.情动于中而形于言 B.为情造文 C.诗缘情而绮靡 D.为文造情

31.文学创造的终极价值追求和永恒主题是 ( D )

A.认识真理 B.反映生活 C.表现情感 D.人文关怀

32.在20世纪提出艺术是“有意味的形式”理论的是 ( A )

A.克莱夫·贝尔 B.苏珊·朗格 C.什克洛夫斯基 D.阿恩海姆

33.下列作品属于现实型文学作品的是 ( A )

A.《红楼梦》 B.《变形记》 C.《桃花源记》 D.《等待戈多》

34.在中国,最早体现理想型文学倾向的是 ( B )

A.《诗经》 B.《离骚》 C.《史记》 D.《左传》

35.现代主义文学思潮兴起于 ( C )

A.18世纪 B.19世纪 C.20世纪 D.21世纪

36.戏剧之划分为悲剧、喜剧、正剧,是按照 ( C )

A.题材处理 B.主题表现 C.戏剧冲突性质 D.戏剧结构

37.提出现实主义要“真实地再现典型环境中的典型人物”命题的是 ( B )

A.马克思 B.恩格斯 C.列宁 D.毛泽东

38.文学是一种“语言艺术”,其形象是间接的,从这个意义上讲,文学形象是 ( D )

A.主观与客观的统一 B.假定与真实的统一 C.个别与一般的统一 D.确定性与不确定性的统一

3

39.最早使用“意境”一词,并提出诗境之三境的是 ( C )

A.刘勰 B.钟嵘 C.王昌龄 D.皎然

40.按王国维对意境的分类,“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属于 ( A )

A.有我之境 B.无我之境 C.诗人之境 D.常人之境

41.在中国,“意象”作为一个概念,最早出现在 ( B )

A.《论语》 B.《论衡》 C.《史记》 D.《汉书》

42.据黑格尔的考察,世界一切民族的最古老的艺术几乎都是 ( A )

A.象征 B.写实 C.神秘 D.浪漫

43.20世纪,西方文学理论批评对叙事作品进行研究并形成新的理论观念的是 A.英美新批评 B.法国结构主义 C.接受美学 D.读者反应批评

44.在叙事作品中,作为事件、情节发生的动因的是 A.人物 B.环境 C.场面 D.语言

45.叙事性作品中的“文本时间”是指 A.故事发生的自然时间状态

B.故事内容在叙述文本中具体呈现出来的时间状态 C.故事内容中虚构事件中的前后关系 D.故事内容本身的时间

46.廖燕说:“借彼物理,抒我心胸。??然则物非物也,以我之性情变幻而成也”,强调的是 A.抒情对象的客观制约性 B.抒情主体的心灵自由度 C.抒情主体对抒情对象的反映 D.抒情客体对主体情感的影响

47.李白诗“白兔捣药秋复春,嫦娥孤栖与谁邻”的修辞手法是 A.比喻 B.象征 C.借代 D.用典

48.风格存在的基本条件是 A.精神与伦理的和谐统一 B.内容与形式的和谐统一 C.言语与形式的和谐统一 D.主体与对象的和谐统一

49.关于风格问题,18世纪法国学者布封提出了 A.“文如其人”的观点 B.“风格即人”的观点 C.“风格即言语形式”的观点 D.“言为心声”的观点

50.文学欣赏与文学消费的区别在于文学接受 A.具有物质消费与精神消费的二重性 B.纯属精神文化范围的活动 C.是现代生活普遍存在的社会性需要 D.一种购买书籍的行为

51.下列孔子所说的文学的功能,可以看作“文学交流”的是 A.诗可以兴 B.诗可以观 C.诗可以群 D.诗可以怨

4

B )

A )

B )

B ) D )

D )

B )

C )

C )

( ( ( (

( ( ( ( ( 52.刘勰说的“操千曲尔后晓声,观千剑尔后识器”,强调了 ( C )

A.期待视野的影响 B.接受动机的作用 C.欣赏实践的作用 D.接受心境的影响

53.最早提出文学欣赏中的“净化”作用的是 ( B )

A.柏拉图 B.亚里士多德 C.贺拉斯 D.布瓦洛

54.文学批评的主要对象是 ( A )

A.文学作品 B.文学思潮 C.文学运动 D.文学创造

55.中国古代儒家文学批评基本上属于一种 ( B )

A.社会历史批评 B.伦理道德批评 C.审美批评 D.文化批评

56.刘勰所讲的“意翻空而易奇,言征实而难巧”强调的是 A.构思与传达一致 B.构思与传达的矛盾

C.构思与传达相符 D.构思与传达重复

57.从本质上讲,文学批评是一种 A.科学活动 B.欣赏活动 C.情感活动 D.直觉活动

58.文学体裁的划分是 A.绝对性 B.相对性 C.自由性 D.不必的

59.文学鉴赏的对象是 A.不变的文本 B.虚构性的文本 C.社会现实 D.鉴赏者的人生阅历

60.人的生活活动的审美意义在于人的感觉是 A.单一化的 B.多样化的 C.功利化的 D.生理化的

二、多项选择题(每小题2分,共40分)

61.以下概念中属于中国文论概念的是 A.虚静 B.净化 C.物感 D.移情 E.神韵

62.从文学创作——文学作品——文学接受这一流动系统形成的文学理论形态有 A.文学价值学 B.文学心理学 C.文学符号学 D.文学文化学 E.文学哲学

63.表现论与再现论比较,有三个方面突出的特点,即 A.强调文学是世界的反映 B.突出作者的决定作用 C.强调文学创作应遵循客观规律 D.强调作者对作品意义的生成 E.强调文学天才的作用

64.在西方,关于艺术的起源问题影响比较大的学说有 A.文以载道说 B.巫术发生说 C.宗教发生说

5

( B ) ( A ) (B )

(B )

( B )

ACE )

BCE )

BDE )

BCDE)

((((D.游戏发生说 E.劳动说

65.在广义的文化概念中文化被分为三个层面是 ( ABE )

A.物质文化 B.制度文化 C.政治文化 D.饮食文化 E.精神文化

66.话语蕴藉特点常常具体体现在两种较为典范的修辞形态中,它们是 ( BC)

A.典雅 B.含蓄 C.含混 D.自然 E.清新

67.精神生产作为一种“特殊的生产”,其特殊性表现在 (BCD )

A.精神生产现实地创造对象世界 B.精神生产观念地创造对象世界

C.精神生产以符号活动来创造观念世界 D.精神生产是富于个性的自由创造活动 E.精神生产按客观规律进行创造活动

68.艺术发现的心理特征可以概括为 A.对创作素材的分析推理 B.作家心灵的蓦然领悟

C.外在机缘与作家内心体验的契合 D.把透过读到眼光所看到的成分注入对象中

E.作家独特眼光和非凡观察力的凝合,体现着深层的心理内容

69.与灵感比较,直觉表现为 A.长久思索、艰苦劳动之后的成果 B.整体上对事物的判断 C.发生在久思不得其解之后 D.往往发生在第一碰头之时 E.得到推测性的洞察

70.在艺术创造中,意识对无意识有制约作用,这是因为 A.无意识是一种潜伏于心灵深处的力量

B.无意识在组合材料时遵循的主导线索是意识提供的 C.对于意识来说无意识是一种异在的力量 D.无意识活动的方向要靠意识指引 E.无意识是作家没有明显觉察到的心理能力

71.黑格尔从不同历史阶段的艺术内容与形式之间的关系,将艺术分为三种类型: A.现实型 B.象征型 C.浪漫型 D.模仿型 E.古典型

72.现实型文学的主要特征是 A.表现性 B.虚幻性 C.再现性 D.逼真性 E.暗示性

73.理想型文学的主要特征是 A.再现性 B.逼真性 C.表现性 D.虚幻性 E.暗示性

6

BCDE )

( BDE )

( BD ) BCE )

CD )

CD )

( ((( 74.报告文学的基本特征是 ( ACD )

A.及时性 B.抒情性 C.纪实性 D.文学性 E.凝练性

75.在中西文中,意象一词归纳起来的几个意思是 ( ABCD )

A.心理意象 B.内心意象 C.泛化意象 D.审美意象 E.意造之象

76.文学叙事的两个基本特征是 ( BD )

A.叙事就是叙述作者身边的现实 B.叙事的内容是社会生活事件过程 C.叙事就是实用记事 D.叙事是话语的虚构 E.叙事就是把握省事件的情感意义

77.中国古代风格类型划分的简分法一般把风格划分为 A.刚 B.柔 C.虚 D.实 E.奇 F.正

78.所谓“文学消费规定着文学生产”主要表现在 A.文学生产为文学消费提供消费对象

B.文学消费决定着文学生产的最后完成 C.文学生产决定着文学消费的方式 D.文学消费制约着文学生产的方式和规模 E.文学生产规定着文学消费的需要

79.在具体的文学阅读活动中,期待视野主要表现为 A.文体期待 B.形象期待 C.意蕴期待 D.结构期待 E.求知期待

80.马克思主义文学批评的思想标准主要考察文学作品的 A.文学反映生活的真实性 B.文学形象的典型性 C.作家思想感情的倾向性 D.积极健康的情感性

E.意蕴表现的深刻性

练习二

一、单项选择题(每小题1分,共60分)

1.国内外文学理论界一般把文艺学区分为 A.文学理论、文学史、文学批评 B.文学理论史、文学史、文学批评史 C.文学理论、文学理论史、文学史 D.文学理论、文学学、文学批评

2.提出文学活动由世界、作品、艺术家、欣赏者四个要素构成的理论家是 A.亚里士多德 B.黑格尔 C.英伽登 D.艾布拉姆斯

3.作为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的基石之一的文学反映论把文学看成是 A.人的生活活动 B.社会生活的反映

C.精神生产 D.主体与主体之间的对话与交往

7

( AB )

( ACE ) ( ABC )

( ACE ) ( A )

( D )

( B )

4.作为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基石之一的文学审美意识形态论把文学看成是 ( C )

A.人的生活活动 B.社会生活的反映

C.一种社会意识形态 D.主体与主体之间的对话与交往

5.文学活动的前提是 ( B )

A.生活的积累 B.人的生活活动 C.知识的积累 D.作家的出现

6.马克思说人“懂得怎样处处把内在的尺度运用到对象上去”,这个尺度是指 ( B )

A.合规律性 B.合目的性 C.深刻性 D.丰富性

7.从作品自身要素的角度认识文学的本质,所形成的文学观念是 ( C )

A.摹仿论 B.表现论 C.文学本体论 D.读者反应论

8.创造“文学本体论”这一术语的是英美新批评的 A.英伽登 B.兰瑟姆 C.萨特 D.伽达默尔

9.接受美学的创始人是 A.英伽登 B.兰瑟姆 C.姚斯 D.伊瑟尔

10.在文学活动发生问题上提出巫术发生说的是 A.康德 B.席勒 C.弗雷泽 D.格罗塞

11.最早在理论上阐述游戏说的是 A.康德 B.席勒 C.黑格尔 D.普列汉诺夫

12.刘勰《文心雕龙》提出 “文变染乎世情,兴废系乎时序”,强调的是 A.文学发展与经济的关系 B.文学发展与时代的关系 C.文学发展与情感的关系 D.文学发展与政治的关系

13.中国最初关于文学的定义所体现的文学含义是 A.广义的 B.狭义的 C.审美的 符号学的

14.《论语·先进》:“文学,子游子夏”所讲的“文学”的含义是 A.广义的 B.狭义的 C.审美的 D.符号学的

15.鲁迅所称的“文学的自觉时代”是指 A.先秦时期 B.魏晋南北朝时期 C.唐宋时期 D.明清时期

16.社会主义时期一切文学活动发展的根本方向和根本目标是 A.为社会主义经济建设服务 B.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 C.为一定政治服务 D.为特定时期的中心任务服务

17.对于古代的文化遗产,正确的态度应该是 A.全盘继承 B.全盘否定 C.批判地继承 D.无须继承

18.文学创造与科学创造比较,其特点是 A.揭示客体的真实本质 B.如实地把握世界的客观规律

8

B )

C )

C )

A )

B )

A )

A )

B )

B )

C )

C )

( ( ( ( ( ( ( ( ( ( (C.力求表达对世界的主观感受和认识 D.获取关于客观世界的真理知识

19.西方从古希腊开始形成的文学观念是 ( A )

A.艺术摹仿自然 B.艺术表现情感 C.艺术即直觉 D.艺术是情感的形式

20.亚里士多德认为“诗人的职责,在于 ( B )

A.描述已经发生的事 B.描述可能发生的事 C.叙述个别的事 D.描述体现理念的事

21.西方古代文学理论认为,文学创造的主体就是 ( A )

A.艺术的摹仿者 B.艺术的创造者 C.艺术生的产者 D.生活的旁观者

22.创造主体对客体审美价值把握的思维特征是 A.逻辑推理 B.感性直观 C.情感体验 D.理性思维

23.文学创作活动发生的最早契机是 A.素材积累 B.艺术发现 C.创作动机 D.艺术构思

24.创作动机的触发往往表现出一种 A.单一性 B.直接性 C.复杂性 D.机械性

25.接近联想是指 A.由于事物间在时间或空间上的接近而引起的联想

B.由事物间类似的特征引起的联想 C.由事物间相比照的关系而引起的联想 D.由对象在特定关系情境中引起的联想

26.文学创作中的灵感是指 A.创造性思维过程中认识发生飞跃的心理现象

B.省略推理过程而对事物底蕴作出直接把握的心理过程 C.由一个事物形象想到另一个事物形象的心理过程 D.改造和重新组合记忆表象以创造新形象的心理过程

27.颜之推说:“为文犹须放荡,但又须随时以嚼勒制之”,强调的是 A.回忆与沉思的关系 B.情感与理智的关系 C.灵感与直觉的关系 D.意识与无意识的关系

28.文学创作中由“形之于心”到“形之于手”的过程属于 A.积累阶段 B.构思阶段 C.物化阶段 D.修改阶段

29.从文学作为社会生活的反映的角度说,衡量文学创造成就的首要标准是 A.人民性 B.倾向性 C.真实性 D.功利性

30.文学创作中的艺术概括要达到的是“个别”与“一般”的统一,这种统一应该是

9

B )

B )

C )

A ) A ) B )

C )

C )

B )

( ( ( ( ( ( ( ( (A.为一般而找特殊 B.在特殊中显出一般 C.只要描写了特殊就具有了一般 D.把特殊归纳为一般

31.古往今来一切优秀文学的总主题是 ( D )

A.认识真理 B.反映生活 C.表现情感 D.人文关怀

32.俄国形式主义和新批评派理论上片面性主要表现为 ( C )

A.重视艺术形式的地位 B.认为形式与内容的地位相等 C.把形式的作用推向极端 D.强调形式与内容不可分割

33.下列作品属于理想型文学作品的是 ( C )

A.《红楼梦》 B.《变形记》 C.《桃花源记》 D.《等待戈多》

34.在中国古代,现实型文学的源头是 A.《诗经》 B.《离骚》 C.《史记》 D.《左传》

35.现实主义文学思潮形成于 A.古希腊时期 B.古罗马时期 C.18世纪末 D.19世纪

36.小说类型通行的划分标准是 A.题材 B.主题 C.篇幅 D.语言

37.清代章学诚说:“人心营构之象,亦出于天地自然之象也”,强调文学形象是 A.主观与客观的统一 B.假定与真实的统一

C.个别与一般的统一 D.确定性与不确定性的统一

38.文学形象“以少总多”、“万取一收”的特点,是指它的 A.主观与客观的统一 B.假定与真实的统一

C.个别与一般的统一 D.确定性与不确定性的统一

39.意境创造的表现特征是 A.情景交融 B.虚实相生 C.韵味无穷 D.思与境偕

40.宋人梅尧臣说:“必能状难写之景如在目前,含不尽之意见于言外”,强调意境的 A.情景交融 B.虚实相生 C.韵味无穷 D.思与境偕

41.意象作为个审美范畴,其最早的源头可以追溯到 A.《周易·系辞》 B.《论语》 C.《左传》 D.《史记》

42.审美意象的表现特征是 A.哲理性 B.象征型 C.荒诞性 D.多义性

43.中国古代明清之后发展起来的叙事理论,其中影响最大的是 A.李贽的小说理论 B.金圣叹的小说理论 C.张竹坡的小说理论 D.毛宗岗的小说理论

44.在叙事作品中,情节是指

10

( A )

( D )

( C ) ( A )

( C )

A )

B )

A )

B ) B )

A )

( ( ( ( ( ( A.按因果逻辑组织起来的一系列事件

B.按事件顺序讲述的故事

C.又所叙述的人物行动及其后果构成的叙述单位 D.人物行为之间的冲突

45.叙事作品中的结构是指 ( C ) A.叙事作品中具体描写的人物行动和环境的组合

B.包括了历时性向度和共时性向度的话语系统 C.叙事作品中各个成分或单元之间关系的整体性 D.叙事作品中叙述的详略安排

46.抒情性作品的主要体裁是 A.格律诗 B.自由诗 C.抒情诗 D.叙事诗

47.李煜的“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使用的修辞手法是 A.象征 B.比喻 C.夸张 D.对比

48.关于风格问题,亚里士多德认为 A.风格是作家的创作个性在作品中的自然流露

B.风格就是独特的言语形式

C.风格是主体与对象、内容与形式相契合时呈现的特色 D.风格是读者辨认出的一个格调

49.刘勰《文心雕龙》中研究风格问题的是 A.《神思》 B.《风骨》 C.《体性》 D.《知音》

50.刘勰所说的“梗概而多气,志深而笔长”概括的是建安文学风格的 A.时代特点 B.民族特点 C.地域特点 D.流派特点

51.从文学接受是一种阐释活动来说,其阐释的属性来源于作品的 A.认识价值 B.人文关怀 C.客观真理 D.理性内涵

52.读者在文学阅读活动开始时的情绪状态称为 A.期待视野 B.接受心境 C.召唤结构 D.接受动机

53.提出在文学阅读活动中提出“召唤结构”理论的是 A.姚斯 B.伊瑟尔 C.伽达默尔 D.英伽登

54.最早提出文学欣赏中的“净化”作用的是 A.柏拉图 B.亚里士多德 C.贺拉斯 D.布瓦洛

55.马克思主义文学批评也称为 A.社会历史的批评 B.美学的历史的批评 C.伦理道德的批评 D.历史主义的批评

56.从实质上讲,文学作为一种意识形态,归根到底是 A.社会生活的反映 B.思想感情的表现

11

C )

B )

B ) C )

A )

B )

B )

B )

B )

B )

A ) ( ( ( ( ( ( ( ( ( ( ( C.灵感活动的产物 D.无意识的产物

57.中国古代最早出现的文学作品体裁是 ( A ) A.诗歌 B.小说 C.散文 D.戏剧文学

58.文学的文本意蕴层中的主要意蕴也叫做 (B ) A.题材 B.主题 C.情节 D.情思

59.在创作中,艺术表现的直接基础是 (C) A.生活积累 B.艺术积累 C.艺术构思 D.艺术技法

60.用艺术标准去衡量作品,首要的工作是考察作品的 A.形象性 B.倾向性 C.独创性 D.情感性

二、多项选择题(每小题2分,共40分)

61.文学理论应有的品格包括 A.文学理论的实践性 B.文学理论的价值取向 C.文学理论的抽象性 D.文学理论的系统性 E.文学理论的指导性

62.从文学创造——艺术价值——文学消费这个流动过程形成的文学理论形态有 A.文学社会学 B.文学信息学 C.文学符号学 D.文学文化学 E.文学价值学

63.要建设具有时代精神和中国特色的当代马克思主义文学理论,必须解决的问题包括 A.文学实践 B.指导思想 C.中国特色 D.理论性 E.当代性

64.以下文论观点属于“文学本体论”理论流派的是 A.“文以载道”说 B.俄国形式主义 C.英美新批评 D.法国结构主义 E.接受美学

65.英国人类学家弗雷泽在研究巫术与文学关系时提出的两条巫术原理是 A.必然律 B.可然律 C.相似律 D.偶然律 E.接触律

66.文学“更高地悬浮于空中的意识形态领域”,这说明文学作为一种意识形态 A.不受社会的经济基础的支配 B.最终决定于社会的经济基础 C.与经济基础的关系是直接的 D.与经济基础的关系是间接的 E.与社会的经济基础没有关系

67.话语蕴藉的典范形态之一的含混主要是指话语意义的 A.单一性 B.多重性 C.确定性 D.不确定性 E.完整性

68.作为创造客体的社会生活的特殊性表现在 A.它是整体的社会生活 B.具有审美价值的社会生活 C.作家体验过的社会生活 D.作家经历过的社会生活

12

(A) AB )

ACE )

BCE )

BCD )

CE )

(B D)

BD )

ABC )

(((( ( ((E.曾经出现过的社会生活 69.下列与艺术构思有关的常见和重要的心理现象为 ( ABCDE )

A.回忆与沉思 B.想象与联想 C.灵感与直觉 D.理智与感情 E.意识与无意识

70.在艺术构思中,“突出”有两种实现的途径: ( BD )

A.省略笔墨 B.浓涂重抹 C.夸张变形 D.淡化背景 E.强化背景

71.艺术真实是对生活真实的超越,它是 ( BCDE )

A.客观的真实 B.主观的真实 C.内蕴的真实 D.假定的真实 E.诗意的真实

72.根据文学创造的主客体关系和文学作为意识形态对现实的不同反映方式,文学作品可分为 ( ABC )

A.现实型 B.象征型 C.理想型 D.模仿型 E.古典型

73.象征型文学的主要特征是 ( CD )

A.再现性 B.逼真性 C.暗示性 D.朦胧性 E.表现性

74.诗歌的基本特征是 ( ACD )

A.凝练性 B.结构灵活性 C.结构跳跃性 D.节奏韵律性 E.反映生活的及时性

75.文学言语除了具有形象性、生动性、凝练性、音乐性外,还具有三个特点是 ( ACE )

A.内指性 B.确定性 C.心理蕴含性 D.哲理性 E.阻拒性 76.审美意象的特征可以归结为 ( ABCDE )

A.哲理性 B.象征性 C.荒诞性 D.求解性和多义性 E.抽象思维的直接参与

77.抒情作为一种特殊的反映方式,主要表现在 ( ADE ) A.抒情反映对象主要是社会生活的精神方面

B.抒情反映是反映对象的客观属性

C.情感反映了主体与客体之间的功利关系 D.情感反映了主体与对象之间的特定关系 E.抒情反映具有评价性

78.从风格是文化的关系看,风格要受到以下因素的影响 ( ABCD )

A.时代 B.民族 C.地域 D.流派 E.政权

79.文学消费对文学生产起着重大的作用,主要表现在 ( BDE ) A.文学生产为文学消费提供消费对象

B.文学消费决定着文学生产的最后完成

13

C.文学生产决定着文学消费的方式

D.文学消费制约着文学生产的方式和规模 E.文学消费体现为文学生产的目的和动力 80.下列属于传统文学批评模式的是 ( ACE )

A.社会历史批评 B.语言批评 C.伦理道德批评 D.心理学批评 E.审美批评

练习三

一、单选选择题(每小题1分,共60分)

1.严格意义上的文学理论作为文艺学的独立的分支是在 ( D ) A.17世纪 B.18世纪 C.19世纪 D.20世纪

2.在中国古代提出“知人论世”批评方法的是 ( B )

A.孔子 B.孟子 C.荀子 D.庄子

3.马克思主义解答文学源泉问题用的是 ( C )

A.辩证唯物主义 B.历史唯物主义 C.反映论 D.辩证法

4.作为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基石之一的文学艺术交往论把文学看成是 ( C ) A.人的生活活动 B.社会生活的反映

C.一种社会意识形态 D.主体与主体之间的对话与交往

5.人的生活活动的美学意义在于,人作为与自然相对的一方,其感觉可以同对象 ( C )

A.发生第一性和第二性的关系 B.形成反映与被反映的关系 C.保持一种自由的关系 D.形成对立关系

6.从世界与作品的关系角度认识文学的本质,所形成的文学观念是 ( A )

A.摹仿论 B.表现论 C.文学本体论 D.读者反应论

7.从作品与读者关系的角度认识文学的本质,所形成的文学观念是 ( D )

A.摹仿论 B.表现论 C.文学本体论 D.读者反应论

8.西谚中“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和中国古语的“仁者见仁,智者见智”,都以触及读者阅读

的 ( B ) A.创造性质 B.再创造性质 C.意识形态性质 D.反映论性质

9.在读者反应批评理论中提出“隐含的读者”概念的是 ( D )

A.英伽登 B.兰瑟姆 C.姚斯 D.伊瑟尔

10.在弗雷泽《金枝》有两条巫术原理,其中“同类相生或同果必有同因”称为 ( A ) A.相似律 B.接触律 C.必然律 D.可然律

11.系统地阐述游戏说,并作为游戏说代表的是 ( B )

14

A.康德 B.席勒 C.黑格尔 D.普列汉诺夫

12.文学发展与物质生产的关系 ( C )

A.总是平衡 B.总是不平衡 C.并不总是平衡 D.基本平衡

13.在西方18世纪之前所使用的“文学”一词的含义基本上是 ( A )

A.广义的 B.狭义的 C.审美的 D.符号学的

14.在现代世界,文学的通行含义是 ( C )

A.广义的 B.狭义的 C.审美的 D.符号学的

15.话语蕴藉的典范形态之一的含混主要是指话语意义的 A.单一性 B.多重性 C.明确性 D.完整性

16.发展和繁荣社会主义时期的科学文化的根本性方针是 A.为人民服务 B.为社会主义服务 C.百花齐放,百家争鸣 D.继承文学遗产

17.提出“人也按照美的规律塑物体”的马克思主义理论家是 A.马克思 B.恩格斯 C.列宁 D.毛泽东

18.文学创造作为特殊的生产,它所凭借的“艺术符号”是 A.语言 B.言语 C.线条 D.色彩

19.中国古代最早的文学观念是 A.诗言志 B.诗缘情 C.诗者,吟咏情性 D.感物吟志

20.认为“诗是强烈感情的自然流露”的是 A.英国浪漫主义诗人华兹华斯 B.英国浪漫主义诗人雪莱 C.法国浪漫主义作家史达尔夫人 D.俄国作家托尔斯泰

21.移情说的代表人物是 A.别林斯基 B.立普斯 C.洛克 D.克罗齐

22.创作主体的主导性、能动性、创造性首先体现在 A.实际创造过程中对“具体客体”的剪裁、缀合、概括、综合等 B.对客体进行变形、情感投射、观念移注 C.主体对创作客体的选择 D.客体被创作主体重新塑造

23.作家所有文学活动能否发生的枢纽是 A.素材积累 B.艺术发现 C.创作动机 D.艺术构思

24.对记忆表象进行重新组合以形成新的表象的心理过程称为 A.想象 B.联想 C.幻想 D.记忆

25.类似联想是指

15

B ) C )

A ) B )

A )

A )

B )

C )

B )

A )

B )

( ( ( ( ( ( ( ( ( ( ( A.由于事物间在时间或空间上的接近而引起的联想

B.由事物间类似的特征引起的联想 C.由事物间相比照的关系而引起的联想 D.由对象在特定关系情境中引起的联想

26.文学创作中的直觉是指 ( B ) A.创造性思维过程中认识发生飞跃的心理现象

B.省略推理过程而对事物底蕴作出直接把握的心理过程 C.由一个事物形象想到另一个事物形象的心理过程 D.改造和重新组合记忆表象以创造新形象的心理过程

27.略去具体细节抓住主干,形神兼备地传达出形象的大致轮廓的构思方式称为 A.夸张 B.变形 C.突出 D.简化

28.曹植写七步诗的情况,是一种 A.推敲 B.即兴 C.雕琢 D.灵感

29.与生活的真实比较,艺术的真实是一种 A.客观的真实 B.事实的真实 C.假定的真实 D.历史的真实

30.恩格斯在评价巴尔扎克时使用的一个概念是 A.以热情为元素 B.诗意的裁判

C.唤起自己的情感传达给别人 D.诗是诗人情感的自然流露

31.与历史学家、政治学家和社会学家相比,作家的使命是 A.诠释社会发展规律 B.总结历史发展规律 C.宏扬人文精神 D.发现客观真理

32.从现实生活出发,描写生活中本来就有的事物,表现作者真切感受的文学类型称 A.现实型文学 B.理想型文学 C.象征型文学 D.古典型文学

33.下列作品属于象征型文学作品的是 A.《红楼梦》 B.《西游记》 C.《桃花源记》 D.《等待戈多》

34.浪漫主义文学思潮兴起于 A.古希腊时期 B.古罗马时期 C.18世纪末 D.19世纪末

35.社会主义现实主义的奠基之作是 A.高尔基的《母亲》 B.法捷耶夫的《毁灭》 C.奥斯特洛夫斯基的《钢铁是怎样炼成的》 D.高尔基的《我的大学》

36.结构最灵活自由的文学体裁是 A.诗歌 B.小说 C.散文 D.戏剧

37.与普通言语比较,文学言语的最大的不同是其 A.外指性 B.内指性 C.形象性 D.音乐性

16

D )

B )

C )

B )

C )

A )

D )

C )

A )

C )

B )

( ( ( (( ( ( ( ( ( ( 38.我国“意境”理论的集大成者是 ( B )

A.梁启超 B.王国维 C.刘熙载 D.朱自清

39.意境创造的结构特征是 ( B )

A.情景交融 B.虚实相生 C.韵味无穷 D.思与境偕

40.按王国维对意境的分类,“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属于 ( B )

A.有我之境 B.无我之境 C.诗人之境 D.常人之境

41.审美意象的本质特征是 ( A )

A.哲理性 B.象征型 C.求解性 D.多义性

42.审美意象的形象特征是 A.哲理性 B.象征型 C.荒诞性 D.多义性

43.在叙事作品中,“事件”是指 A.按因果逻辑组织起来的一系列事件

B.按事件顺序讲述的故事

C.又所叙述的人物行动及其后果构成的叙述单位 D.人物行为之间的冲突

44.在叙事性作品中,“角色”是指 A.推动故事情节发展的行动要素

B.作品中有姓名、身份的人物

C.具有生动具体的形象和性格特征的人物 D.叙述作品中的主要人物

45.叙事作品中的“故事时间”是指 A.故事内容在叙述文本中具体呈现出来的时间状态 B.“叙事时间”

C.故事内容中虚构事件中的前后关系 D.叙述人“讲”故事的时间

46.抒情话语与普通话语比较,突出话语的 A.说明功能 B.表现功能 C.指示功能 D.报道功能

47.18世纪德国思想家莱辛的《拉奥孔》主要说明 A.普通话语与抒情话语的区别 B.声调与情调的联系 C.诗与画的区别 D.情与景的关系

48.在风格问题上,曹丕提出的观点是 A.言者,心声也;声者,心画也 B.文以气为主,气之清浊有体 C.各师成心,其异如面 D.诗品出于人品

49.风格呈现的外部特征是 A.精神个性与伦理观念 B.精神个性与伦理道德 C.文体特色是言语组织 D.主体特征与对象选择

17

C )

C ) C ) C )

B )

C )

B )

C )

( ( ( ( ( ( ( ( 50.从文学接受的文化属性上说,文学接受是一种 ( B )

A.阅读活动 B.审美活动 C.消费活动 D.教育活动

51.孔子的“兴观群怨”说中,把文学接受看作认识活动的是 ( B )

A.诗可以兴 B.诗可以观 C.诗可以群 D.诗可以怨

52.读者在文学阅读之先及阅读过程中既成的思维指向与观念结构称为 ( A )

A.期待视野 B.接受心境 C.召唤结构 D.接受动机

53.文学接受进入高潮阶段的重要标志是 ( C )

A.虚静 B.期待 C.共鸣 D.回味

54.孔子在齐闻《韶》,竟然“三月不知肉味”,赞叹“不图为乐之至于斯”,是一种欣赏的

( B )

A.期待 B.心境 C.延留 D.共鸣

55.文学批评中的“语言学批评”兴起于 ( B )

A.19世纪 B.20世纪 C.21世纪 D.古希腊

56.司马迁的“发愤著书”说从创作动机上说是一种 ( B ) A.丰富性动机 B.缺失性动机 C.多元性动机 D.无意识动机

57.按照因果逻辑组织起来的一系列事件叫做 ( B ) A.故事 B.情节 C.细节 D.场面

58.一切文学作品 ( C )

A.没有结构,也没有情节 B.有情节,没有结构 C.有结构,不一定都有情节 D.有情节,不一定都有结构

59.典型形象的生命在于 (A)

A.特征性 B.一般性 C.共性 D.故事性 60.“艺术对象创造出懂得艺术和能欣赏美的大众”,说的是 (C )

A.审美趣味对鉴赏的影响 B.审美能力在鉴赏中的作用

C.鉴赏对象对鉴赏主体的创造 D.鉴赏主体对鉴赏对象的创造

二、多项选择题(每小题2分,共40分)

61.目前国内外一般把文艺学分为 ( ABD )

A.文学史 B.文学批评 C.文学批评史 D.文学理论 E.文学理论史

62.以下概念中属于西方文论概念的有 ( BCE ) A.神思 B.净化 C.原型 D.意境 E.移情

63.人的生活活动是文学活动的前提,理解人的生活活动的美学意义主要有几方面 (ACE) A.生活活动导致人与对象之间的诗意情感关系

18

B.人的生活活动是合规律性的反映

C.生活活动导致人的自觉能动的文学创造

D.人的生活活动使人的感觉能力与感觉器官紧密联系在一起 E.生活活动使文学称为人的本质力量的确证

64.以下理论家中,主张从读者的角度研究文学本质的有 ( BD )

A.什克洛夫斯基 B.姚斯 C.兰瑟姆 D.伊瑟尔 E.艾布拉姆斯

65.物质生产与艺术发展的“不平衡关系”的两种典型体现为 ( AC ) A.某些文艺类型只能兴盛在生产发展的相对低级的阶段

B.某些文艺类型只能兴盛在生产发展的相对高级的阶段 C.艺术生产与物质生产的发展水平并不是呈正比例的 D.艺术生产发展水平总是落后于物质生产水平 E.物质生产水平总是落后于艺术生产水平

66.文学的审美意识形态属性表现为 A.无功利与功利的相互渗透 B.形象性与理性的相互渗透 C.情感与认识的相互渗透 D.自然性与社会性的相互渗透 E.物质性与精神的相互渗透

67.社会主义时期一切文学活动发展的根本方向和根本目标是 A.为社会主义经济建设服务 B.为人民服务 C.为政治服务 D.为社会主义服务

E.为特定时期的中心任务服务

68.作为审美创造的文学创造,其主客体关系的特征表现为 A.创作主体对客体审美价值的评价以情感体验为心理特征 B.创作主体对客体审美价值的评价以逻辑推理为心理特征

C.创作主体对客体审美价值的把握以感性直观为思维特征 D.创作主体对客体审美价值的把握以逻辑思维为思维特征

E.创作主体对客体审美价值的把握以扬弃客体个别性为思维特征

69.与直觉比较,灵感表现为 A.长久思索、艰苦劳动之后的成果 B.得到推测性的洞察 C.发生在久思不得其解之后 D.获取成熟的答案 E.整体上对事物的判断

70.艺术构思中的综合并不是简单的拼凑,综合具有 A.多元性 B.定向性 C.选择性 D.刷新性 E.发散性

71.情感评价作为“善”的价值追求,应该具有 A.客观真理性 B.高尚的品格 C.功利取向 D.科学的理智 E.历史的理性

72.现实型文学突出地体现了再现性特点,主要表现为

19

( ABC )

( BD )

( AC ) ACD )

BCD )

BC )

CDE )

(( (( A.精神内容压倒了物质形式

B.物质表现形式压倒了精神的内容 C.再现现实生活严格遵守客观规律 D.塑造特定时代社会环境中的人物形象

E.情感表现渗透在情节、场面、人物的描绘之中

73.理想型文学超越现实,突出表现性,主要表现为 ( CE ) A.再现现实生活严格遵守客观规律

B.塑造特定时代社会环境中的人物形象 C.艺术地创造一个理想的世界

D.塑造特定时代社会环境中的人物形象 E.常以直抒胸臆的方式表现情感

74.散文的基本特征是 A.故事情节的完整复杂性 B.题材的广泛性 C.结构的灵活性 D.环境描写的细致性 E.抒发感受的真挚性

75.文学作品的意蕴层一般又可以分为三个层面是 A.现实生活层 B.历史内容层 C.哲学意味层 D.哲理抽象层 E.审美意蕴层

76.在叙事性作品中,叙事的构成包括了 A.叙述者 B.叙述内容 C.叙述话语 D.叙述时间 E.叙述动作

77.抒情作品可以分为三个主要的结构要素是 A.文字 B.声音 C.画面 D.语言 E.情感

78.下列观点中强调作家创作个性与风格关系的是 A.辞尚体要 B.文以气为主 C. 文本同而末异 D.言,心声也 E.各师成心,其异如面

79.文学消费不同于一般的商品消费,主要在于它是 A.具有商品性质 B.作为一种特殊的精神产品 C.其产品往往是独创而不可重复的 D.会有价值的损耗 E.具有超时代性

80.下列批评模式中属于现代批评模式的是 A.社会历史批评 B.语言批评 C.文化批评 D.心理学批评 E.审美批评

单项选择题

第一章 文学理论的性质和形态

1. 无论是中国还是在西方,最早研究文学的学科都叫

20

( BCE )( BCE )( BCE )

( BCE )

( BDE )( BCE )( BCD ) ( C )

A.文艺学 B.文学学 C.诗学 D.文学理论

2. 严格意义上的文学理论作为文艺学的独立的分支是在 ( D )

A.17世纪 B.18世纪 C.19世纪 D.20世纪

3. 国内外文学理论界一般把文艺学区分为 ( A )

A.文学理论、文学史、文学批评 B.文学理论史、文学史、文学批评史 C.文学理论、文学理论史、文学史 D.文学理论、文学学、文学批评

4. 《镜与灯——浪漫主义文论及批评传统》的作者是 ( D )

A.亚里士多德 B.黑格尔 C.英伽登 D.艾布拉姆斯

5. 在文学研究中提出文学活动由世界、作品、艺术家、欣赏者四个要素构成的理论家是 A.亚里士多德 B.黑格尔 C.英伽登 D.艾布拉姆斯

6. 在中国古代提出“知人论世”批评方法的是 A.孔子 B.孟子 C.荀子 D.庄子

第二章 马克思主义文学理论与中国当代文学理论的建设

1.作为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基石之一的文学活动论把文学艺术看成是 A.社会生活的反映 B.精神生产

C.人的生活活动 D.一种社会意识形态

2. 作为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的基石之一的文学反映论把文学看成是 A.人的生活活动 B.社会生活的反映

C.精神生产 D.主体与主体之间的对话与交往

3. 马克思主义解答文学源泉问题用的是 A.辩证唯物主义 B.历史唯物主义 C.反映论 D.辩证法

4. 作为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基石之一的艺术生产论把文学看成是 A.人的生活活动 B.社会生活的反映

C.精神生产 D.主体与主体之间的对话与交往

5. 作为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基石之一的文学审美意识形态论把文学看成是 A.人的生活活动 B.社会生活的反映

C.一种社会意识形态 D.主体与主体之间的对话与交往

6. 作为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基石之一的文学艺术交往论把文学看成是 A.人的生活活动 B.社会生活的反映

C.一种社会意识形态 D.主体与主体之间的对话与交往

第三章 文学作为活动

21

D )

B )

C )

( B )

( C )

( C )

( C )

( C )

(( ( 1. 文学活动的出发点和归宿点是 ( C )

A.社会生活 B.文学作品 C.人 D.摹仿

2. 文学活动的前提是 ( B )

A.生活的积累 B.人的生活活动 C.知识的积累 D.作家的出现

3. 人的生活活动的美学意义在于,人作为与自然相对的一方,其感觉可以同对象 ( C )

A.发生第一性和第二性的关系 B.形成反映与被反映的关系 C.保持一种自由的关系 D.形成对立关系

4. 马克思说“人却懂得按照任何一个种的尺度来进行生产”,这个尺度是指 ( A )

A.合规律性 B.合目的性 C.深刻性 D.丰富性

5. 马克思说人“懂得怎样处处把内在的尺度运用到对象上去”,这个尺度是指 ( B )

A.合规律性 B.合目的性 C.深刻性 D.丰富性

6. 从世界与作品的关系角度认识文学的本质,所形成的文学观念是 ( A )

A.摹仿论 B.表现论 C.文学本体论 D.读者反应论

7. 从作者与作品的关系角度认识文学的本质,所形成的文学观念是 ( B )

A.摹仿论 B.表现论 C.文学本体论 D.读者反应论

8. 从作品自身要素的角度认识文学的本质,所形成的文学观念是 ( C )

A.摹仿论 B.表现论 C.文学本体论 D.读者反应论

9. 从作品与读者关系的角度认识文学的本质,所形成的文学观念是 ( D )

A.摹仿论 B.表现论 C.文学本体论 D.读者反应论

10. 在西方,强调文学与作者的联系,进而强调作品表现功能的表现论正式出现于 ( C ) A.15世纪 B.16世纪 C.17、18世纪 D.19世纪

11. 创造“文学本体论”这一术语的是英美新批评的 ( B ) A.英伽登 B.兰瑟姆 C.萨特 D.伽达默尔

12. 西谚中“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和中国古语的“仁者见仁,智者见智”,都已触及读者阅读

的 ( B )

A.创造性质 B.再创造性质 C.意识形态性质 D.反映论性质

13. 接受美学和读者反应批评兴起于 ( D )

A.20世纪30年代 B.20世纪40年代 C.20世纪50年代 D.20世纪60年代

14. 接受美学的创始人是 ( C )

A.英伽登 B.兰瑟姆 C.姚斯 D.伊瑟尔

15. 在读者反应批评理论中提出“隐含的读者”概念的是 ( D )

22

A.英伽登 B.兰瑟姆 C.姚斯 D.伊瑟尔

16 用哈贝马斯的理论来看,文学活动系统是由世界、作者、作品、读者构成的一个 ( B )

A.系统结构 B.交往结构 C.读者反应系统 D.创造系统

17. 在文学活动发生问题上提出巫术发生说的是 ( C )

A.康德 B.席勒 C.弗雷泽 D.格罗塞

18. 在弗雷泽《金枝》有两条巫术原理,其中“同类相生或同果必有同因”称为 ( A ) A.相似律 B.接触律 C.必然律 D.可然律

19. 在弗雷泽《金枝》有两条巫术原理,其中“甲乙二物接触后,施力于甲可影响乙,施力于乙可影响甲”

称为 ( B )

A.相似律 B.接触律 C.必然律 D.可然律

20. 最早在理论上阐述游戏说的是 ( A )

A.康德 B.席勒 C.黑格尔 D.普列汉诺夫

21.系统地阐述游戏说,并作为游戏说代表的是 ( B )

A.康德 B.席勒 C.黑格尔 D.普列汉诺夫

22. 文学艺术发生的根本原因是 ( D ) A.巫术 B.游戏 C.宗教 D.劳动

23.刘勰《文心雕龙》提出 “文变染乎世情,兴废系乎时序”,强调的是 ( B )

A.文学发展与经济的关系 B.文学发展与时代的关系 C.文学发展与情感的关系 D.文学发展与政治的关系

24. 文学发展与物质生产的关系 ( C )

A.总是平衡 B.总是不平衡 C.并不总是平衡 D.基本平衡

25. 经济是支配文学发展的 ( D )

A.惟一因素 B.一般因素 C.次要因素 D.最终因素

第四章 文学活动的审美意识形态属性

1. 章炳麟认为:“文学者,以有文字著之竹帛,故谓之文;论其法式,谓之文学。”其文学的概念是(A)

A.广义的 B.狭义的 C.审美的 符号学的

2. 中国最初关于文学的定义所体现的文学含义是 ( A )

A.广义的 B.狭义的 C.审美的 符号学的

3. 《论语·先进》:“文学,子游子夏”所讲的“文学”的含义是 ( A )

A.广义的 B.狭义的 C.审美的 D.符号学的

4. 在西方18世纪之前所使用的“文学”一词的含义基本上是 ( A )

23

A.广义的 B.狭义的 C.审美的 D.符号学的

5. 在中国,文学的审美属性被正式确认是在 ( B )

A.先秦时期 B.魏晋南北朝时期 C.唐宋时期 D.明清时期

6. 鲁迅所称的“文学的自觉时代”是指 ( B )

A.先秦时期 B.魏晋南北朝时期 C.唐宋时期 D.明清时期

7. 在西方,狭义的文学从广义的文学中独立出来是在 ( C )

A.古希腊时期 B.古罗马时期 C.18世纪 D.19世纪

8. 在现代世界,文学的通行含义是 A.广义的 B.狭义的 C.审美的 D.符号学的

9. 话语蕴藉的典范形态之一的含混主要是指话语意义的 A.单一性 B.多重性 C.明确性 D.完整性

第五章 社会主义时期的文学活动

1. 社会主义时期文学活动发展中价值观的中心问题是 A.文学的内容与形式的关系问题 B.文学与人民群众的关系问题 C.文学的创作原则的问题 D.文学的反映对象问题

2. 社会主义时期一切文学活动发展的根本方向和根本目标是 A.为社会主义经济建设服务 B.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 C.为一定政治服务 D.为特定时期的中心任务服务

3. 马克思说:“希腊神话不只是希腊艺术的武库,而且是它的土壤”,指出了 A.文学活动与现实生活的关系 B.文学活动的历史继承性 C.文学作品内容与形式的关系 D.文学活动的人民性

4. 对于古代的文化遗产,正确的态度应该是 A.全盘继承 B.全盘否定 C.批判地继承 D.无须继承

5. 发展和繁荣社会主义时期的科学文化的根本性方针是 A.为人民服务 B.为社会主义服务 C.百花齐放,百家争鸣 D.继承文学遗产

6. 提出“人也按照美的规律塑物体”的马克思主义理论家是 A.马克思 B.恩格斯 C.列宁 D.毛泽东

7. 判断古代文学遗产价值的一条重要的标准是 A.革命性 B.先进性 C.人民性 D.当代性

第六章 文学作为特殊的精神创造

24

( C )

( B ) ( B ) ( B ) ( B ) ( C ) ( C ) A ) C )

( (1. “精神生产”的概念首见于 ( A )

A.《德意志意识形态》 B.《共产党宣言》 C.《剩余价值论》 D.《〈政治经济学批判〉导言》

2. 文学创造与科学创造比较,其特点是 ( C )

A.揭示客体的真实本质 B.如实地把握世界的客观规律 C.力求表达对世界的主观感受和认识 D.获取关于客观世界的真理知识

3. 文学创造作为特殊的生产,它所凭借的“艺术符号”是 ( B )

A.语言 B.言语 C.线条 D.色彩

4. 与科学语言和日常语言比较,文学语言强调的是 A.严谨的逻辑 B.严谨的语法结构 C.服从说明的需要 D.个人感情色彩和风格

5. 西方从古希腊开始形成的文学观念是 A.艺术摹仿自然 B.艺术表现情感 C.艺术即直觉 D.艺术是情感的形式

6. 中国古代最早的文学观念是 A.诗言志 B.诗缘情 C.诗者,吟咏情性 D.感物吟志

7. 提出“诗缘情而绮靡”的是 A.《毛诗序》 B.《乐记》

C.陆机《文赋》 D.钟嵘《诗品》

8. 亚里士多德认为“诗人的职责,在于 A.描述已经发生的事 B.描述可能发生的事 C.叙述个别的事 D.描述体现理念的事

9.认为“诗是强烈感情的自然流露”的是 A.英国浪漫主义诗人华兹华斯 B.英国浪漫主义诗人雪莱 C.法国浪漫主义作家史达尔夫人 D.俄国作家托尔斯泰

10. 认为“艺术乃是象征人类情感的形式之创造”的是 A.科林伍徳 B.苏珊·朗格 C.贝尔 D.阿恩海姆

11. 西方古代文学理论认为,文学创造的主体就是 A.艺术的摹仿者 B.艺术的创造者 C.艺术生的产者 D.生活的旁观者

12. 移情说的代表人物是 A.别林斯基 B.立普斯 C.洛克 D.克罗齐

13. 创作主体对客体审美价值评价的心理特征是 A.逻辑推理 B.感性直观 C.情感体验 D.理性思维

25

D )

A )

A )

C )

B )

A )

B )

A )

B )

C )

( ( ( ( ( ( ( ( ( (14. 创造主体对客体审美价值把握的思维特征是 ( B )

A.逻辑推理 B.感性直观 C.情感体验 D.理性思维

15. 创作主体的主导性、能动性、创造性首先体现在 ( C )

A.实际创造过程中对“具体客体”的剪裁、缀合、概括、综合等 B.对客体进行变形、情感投射、观念移注 C.主体对创作客体的选择 D.客体被创作主体重新塑造

第七章 文学创造过程

1. 文学创造是一种意识形态的生产,文学创作的材料应该是 A.独立于作家之外的物质 B.贮存于作家内心的精神现象 C.记录于书本上的知识 D.独立于作家之外的社会生活

2. 文学创作活动发生的最早契机是 A.素材积累 B.艺术发现 C.创作动机 D.艺术构思

3. 作家所有文学活动能否发生的枢纽是 A.素材积累 B.艺术发现 C.创作动机 D.艺术构思

4. 文学创作活动的内驱力指 A.素材积累 B.艺术发现 C.创作动机 D.艺术构思

5. 创作动机的触发往往表现出一种 A.单一性 B.直接性 C.复杂性 D.机械性

6. 对记忆表象进行重新组合以形成新的表象的心理过程称为 A.想象 B.联想 C.幻想 D.记忆

7. 由此形象想到彼形象的心理过程称为 A.想象 B.联想 C.幻想 D.记忆

8. 接近联想是指 A.由于事物间在时间或空间上的接近而引起的联想

B.由事物间类似的特征引起的联想 C.由事物间相比照的关系而引起的联想 D.由对象在特定关系情境中引起的联想

9. 类似联想是指 A.由于事物间在时间或空间上的接近而引起的联想

B.由事物间类似的特征引起的联想 C.由事物间相比照的关系而引起的联想 D.由对象在特定关系情境中引起的联想

10. 对比联想是指 A.由于事物间在时间或空间上的接近而引起的联想

26

B )

B )

B )

( C )( C ) ( A ) ( B ) ( A ) ( B )( C ) ( ( (

B.由事物间类似的特征引起的联想 C.由事物间相比照的关系而引起的联想 D.由对象在特定关系情境中引起的联想

11. 文学创作中的灵感是指 ( A ) A.创造性思维过程中认识发生飞跃的心理现象

B.省略推理过程而对事物底蕴作出直接把握的心理过程 C.由一个事物形象想到另一个事物形象的心理过程 D.改造和重新组合记忆表象以创造新形象的心理过程

12. 文学创作中的直觉是指 ( B ) A.创造性思维过程中认识发生飞跃的心理现象

B.省略推理过程而对事物底蕴作出直接把握的心理过程 C.由一个事物形象想到另一个事物形象的心理过程 D.改造和重新组合记忆表象以创造新形象的心理过程

13. 艺术构思中的动力因素是指 A.记忆 B.想象 C.联想 D.情感

14. 颜之推说:“为文犹须放荡,但又须随时以嚼勒制之”,强调的是 A.回忆与沉思的关系 B.情感与理智的关系 C.灵感与直觉的关系 D.意识与无意识的关系

15. 略去具体细节抓住主干,形神兼备地传达出形象的大致轮廓的构思方式称为 A.夸张 B.变形 C.突出 D.简化

16. 在艺术构思中,将习见的事物换一种样式出现,以取得最佳效果的方式称为 A.变形 B.漫画 C.陌生化 D.粘合

17. 文学创作中由“形之于心”到“形之于手”的过程属于 A.积累阶段 B.构思阶段 C.物化阶段 D.修改阶段

18.刘勰《文心雕龙·神思》说:“意翻空而易奇,言征实而难巧”,强调的是 A.“形之于手”是“形之于心”的深化 B.“形之于手”与“形之于心”的矛盾 C.“形之于手”与“形之于心”的统一 D.“形之于心”对“形之于手”的制约

19. 曹植写七步诗的情况,是一种 A.推敲 B.即兴 C.雕琢 D.灵感

第八章 文学创造的审美价值追求

1. 从文学作为社会生活的反映的角度说,衡量文学创造成就的首要标准是 A.人民性 B.倾向性 C.真实性 D.功利性

27

( D ) ( B )

( D )

( C )

C )

B )

( B )

C )

( ( (

2. 袁于令认为《西游记》是“极幻之事,乃极真之事”、“极幻之理,乃极真之理”,指出了文学的真实乃是

( B )

A.客观的真实 B.假定的真实 C.历史的真实 D.科学的真实

3. 与生活的真实比较,艺术的真实是一种 ( C )

A.客观的真实 B.事实的真实 C.假定的真实 D.历史的真实

4. 文学创作中的艺术概括要达到的是“个别”与“一般”的统一,这种统一应该是 ( B )

A.为一般而找特殊 B.在特殊中显出一般 C.只要描写了特殊就具有了一般 D.把特殊归纳为一般

5. 西晋的陆机充分肯定文学的情感性,他在《文赋》中说: A.情动于中而形于言 B.为情造文 C.诗缘情而绮靡 D.为文造情

6. 恩格斯在评价巴尔扎克时使用的一个概念是 A.以热情为元素 B.诗意的裁判

C.唤起自己的情感传达给别人 D.诗是诗人情感的自然流露

7. 古往今来一切优秀文学的总主题是 A.认识真理 B.反映生活 C.表现情感 D.人文关怀

8. 文学创造的终极价值追求和永恒主题是 A.认识真理 B.反映生活 C.表现情感 D.人文关怀

9. 与历史学家、政治学家和社会学家相比,作家的使命是 A.诠释社会发展规律 B.总结历史发展规律 C.宏扬人文精神 D.发现客观真理

10. 俄国形式主义和新批评派理论上片面性主要表现为 A.重视艺术形式的地位 B.认为形式与内容的地位相等 C.把形式的作用推向极端 D.强调形式与内容不可分割

11. 在20世纪提出艺术是“有意味的形式”理论的是 A.克莱夫·贝尔 B.苏珊·朗格 C.什克洛夫斯基 D.阿恩海姆

第九章 文学作品的类型和体裁

1. 从现实生活实际出发,描写生活中本来就有的事物,表现作者真切感受的文学类型称 A.现实型文学 B.理想型文学 C.象征型文学 D.古典型文学

2. 下列作品属于理想型文学作品的是 A.《红楼梦》 B.《变形记》 C.《桃花源记》 D.《等待戈多》

28

( C )

( B )

D )

D )

C )

C )

A )

A )

C )

((( ( ( ( (3. 下列作品属于现实型文学作品的是 ( A ) A.《红楼梦》 B.《变形记》 C.《桃花源记》 D.《等待戈多》

4. 下列作品属于象征型文学作品的是 ( D ) A.《红楼梦》 B.《西游记》 C.《桃花源记》 D.《等待戈多》

5. 在中国古代,现实型文学的源头是 ( A )

A.《诗经》 B.《离骚》 C.《史记》 D.《左传》

6. 在中国,最早体现理想型文学倾向的是 ( B )

A.《诗经》 B.《离骚》 C.《史记》 D.《左传》

7. 浪漫主义文学思潮兴起于 A.古希腊时期 B.古罗马时期 C.18世纪末 D.19世纪末

8. 现实主义文学思潮形成于 A.古希腊时期 B.古罗马时期 C.18世纪末 D.19世纪

9. 现代主义文学思潮兴起于 A.18世纪 B.19世纪 C.20世纪 D.21世纪

10. 社会主义现实主义的奠基之作是 A.高尔基的《母亲》 B.法捷耶夫的《毁灭》 C.奥斯特洛夫斯基的《钢铁是怎样炼成的》 D.高尔基的《我的大学》

11. 小说类型通行的划分标准是 A.题材 B.主题 C.篇幅 D.语言

12. 戏剧之划分为悲剧、喜剧、正剧,是按照 A.题材处理 B.主题表现 C.戏剧冲突性质 D.戏剧结构

13. 结构最灵活自由的文学体裁是 A.诗歌 B.小说 C.散文 D.戏剧

14. 最长于刻画人物性格的文学体裁是 A.诗歌 B.小说 C.散文 D.戏剧

第十章 文学作品的文本层次和文学形象的理想形态

1. 清代章学诚说:“人心营构之象,亦出于天地自然之象也”,强调文学形象是 A.主观与客观的统一 B.假定与真实的统一

C.个别与一般的统一 D.确定性与不确定性的统一

2.提出现实主义要“真实地再现典型环境中的典型人物”命题的是 A.马克思 B.恩格斯 C.列宁 D.毛泽东

29

C )

D )

( C )

( A )

( C ) ( C ) ( C ) ( B ) ( A ) ( B ) ( (

3. 与普通言语比较,文学言语的最大的不同是其 ( B )

A.外指性 B.内指性 C.形象性 D.音乐性

4. 文学形象“以少总多”、“万取一收”的特点,是指它的 ( C )

A.主观与客观的统一 B.假定与真实的统一

C.个别与一般的统一 D.确定性与不确定性的统一

5. 文学是一种“语言艺术”,其形象是间接的,从这个意义上讲,文学形象是 ( D )

A.主观与客观的统一 B.假定与真实的统一

C.个别与一般的统一 D.确定性与不确定性的统一

6. 最早使用“意境”一词,并提出诗境之三境的是 A.刘勰 B.钟嵘 C.王昌龄 D.皎然

7. 我国“意境”理论的集大成者是 A.梁启超 B.王国维 C.刘熙载 D.朱自清

8. 意境创造的表现特征是 A.情景交融 B.虚实相生 C.韵味无穷 D.思与境偕

9. 意境创造的结构特征是 A.情景交融 B.虚实相生 C.韵味无穷 D.思与境偕

10. 宋人梅尧臣说:“必能状难写之景如在目前,含不尽之意见于言外”,强调意境的 A.情景交融 B.虚实相生 C.韵味无穷 D.思与境偕

11. 按王国维对意境的分类,“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属于 A.有我之境 B.无我之境 C.诗人之境 D.常人之境

12. 按王国维对意境的分类,“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属于 A.有我之境 B.无我之境 C.诗人之境 D.常人之境

13. 意象作为个审美范畴,其最早的源头可以追溯到 A.《周易·系辞》 B.《论语》 C.《左传》 D.《史记》

14. 在中国,“意象”作为一个概念,最早出现在 A.《论语》 B.《论衡》 C.《史记》 D.《汉书》

15. 据黑格尔的考察,世界一切民族的最古老的艺术几乎都是 A.象征 B.写实 C.神秘 D.浪漫

16. 审美意象的本质特征是 A.哲理性 B.象征纺 C.求解性 D.多义性

17. 审美意象的表现特征是 A.哲理性 B.象征性 C.荒诞性 D.多义性

30

C )

B )

A )

B )

B )

A )

B )

A )

B )

A )

A )

B )

( ( ( ( ( ( ( ( ( ( ( (18. 审美意象的形象特征是 ( C )

A.哲理性 B.象征型 C.荒诞性 D.多义性

第十一章 叙事性作品

1. 中国古代明清之后发展起来的叙事理论,其中影响最大的是 ( B )

A.李贽的小说理论 B.金圣叹的小说理论 C.张竹坡的小说理论 D.毛宗岗的小说理论

2. 20世纪,西方文学理论批评对叙事作品进行研究并形成新的理论观念的是 ( B )

A.英美新批评 B.法国结构主义 C.接受美学 D.读者反应批评

3. 在叙事作品中,“事件”是指 A.按因果逻辑组织起来的一系列事件

B.按事件顺序讲述的故事

C.由所叙述的人物行动及其后果构成的叙述单位 D.人物行为之间的冲突

4. 在叙事作品中,情节是指 A.按因果逻辑组织起来的一系列事件

B.按事件顺序讲述的故事

C.由所叙述的人物行动及其后果构成的叙述单位 D.人物行为之间的冲突

5. 在叙事作品中,作为事件、情节发生的动因的是 A.人物 B.环境 C.场面 D.语言

6. 在叙事性作品中,“角色”是指 A.推动故事情节发展的行动要素

B.作品中有姓名、身份的人物

C.具有生动具体的形象和性格特征的人物 D.叙述作品中的主要人物

7. 叙事作品中的结构是指 A.叙事作品中具体描写的人物行动和环境的组合

B.包括了历时性向度和共时性向度的话语系统 C.叙事作品中各个成分或单元之间关系的整体性 D.叙事作品中叙述的详略安排

8. 叙事性作品中的“文本时间”是指 A.故事发生的自然时间状态

B.故事内容在叙述文本中具体呈现出来的时间状态 C.故事内容中虚构事件中的前后关系 D.故事内容本身的时间

31

C ) ( A ) ( A )

( C ) ( C ) ( B )

( 9. 叙事作品中的“故事时间”是指 ( C )

A.故事内容在叙述文本中具体呈现出来的时间状态 B.“叙事时间”

C.故事内容中虚构事件中的前后关系 D.叙述人“讲”故事的时间

10. 在叙事性作品中,决定叙事视角特征的通常是 ( B )

A.作品中的角色 B.叙述人 C.第一人称 D.第三人称

11. 福斯特的《小说面面观》认为“国王死了,不久王后也因伤心而死”式的叙述是 ( B )

A.故事 B.情节 C.场面 D.时间

第十二章 抒情性作品

1. 抒情性作品的主要体裁是 A.格律诗 B.自由诗 C.抒情诗 D.叙事诗

2. 廖燕说:“借彼物理,抒我心胸。??然则物非物也,以我之性情变幻而成也”,强调的是 A.抒情对象的客观制约性 B.抒情主体的心灵自由度 C.抒情主体对抒情对象的反映 D.抒情客体对主体情感的影响

3. 抒情话语与普通话语比较,突出话语的 A.说明功能 B.表现功能 C.指示功能 D.报道功能

4. 18世纪德国思想家莱辛的《拉奥孔》主要说明 A.普通话语与抒情话语的区别 B.声调与情调的联系 C.诗与画的区别 D.情与景的关系

5. 李煜的“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使用的修辞手法是 A.象征 B.比喻 C.夸张 D.对比

6. 李白诗“白兔捣药秋复春,嫦娥孤栖与谁邻”的修辞手法是 A.比喻 B.象征 C.借代 D.用典

7. 在欧洲文学传统中,“抒情”一词来自希腊文词语 A.酒神歌 B.七弦琴 C.山羊之歌 D.十四行诗

第十三章 文学风格

1. 关于风格问题,亚里士多德认为 A.风格是作家的创作个性在作品中的自然流露

B.风格就是独特的言语形式

C.风格是主体与对象、内容与形式相契合时呈现的特色

32

C )

B )

B )

C )

B )

D )

B )

B ) ( ( ( ( ( ( ( (D.风格是读者辨认出的一个格调

2. 在风格问题上,曹丕提出的观点是 ( B )

A.言者,心声也;声者,心画也 B.文以气为主,气之清浊有体 C.各师成心,其异如面 D.诗品出于人品

3. 刘勰《文心雕龙》中研究风格问题的是 ( C )

A.《神思》 B.《风骨》 C.《体性》 D.《知音》

4. 风格存在的基本条件是 ( D )

A.精神与伦理的和谐统一 B.内容与形式的和谐统一 C.言语与形式的和谐统一 D.主体与对象的和谐统一

5. 关于风格问题,18世纪法国学者布封提出了 A.“文如其人”的观点 B.“风格即人”的观点 C.“风格即言语形式”的观点 D.“言为心声”的观点

6. 风格呈现的外部特征是 A.精神个性与伦理观念 B.精神个性与伦理道德 C.文体特色与言语组织 D.主体特征与对象选择

7. 中国古代风格类型划分的简分法一般把风格划分为 A.刚与柔 B.虚与实 C.奇与正 D.俗与雅

8. 刘勰所说的“梗概而多气,志深而笔长”概括的是建安文学风格的 A.时代特点 B.民族特点 C.地域特点 D.流派特点

第十四章 文学消费与文学接受

1. 文学欣赏与文学消费的区别在于文学接受 A.具有物质消费与精神消费的二重性 B.纯属精神文化范围的活动 C.是现代生活普遍存在的社会性需要 D.一种购买书籍的行为

2. 从文学接受的文化属性上说,文学接受是一种 A.阅读活动 B.审美活动 C.消费活动 D.教育活动

3. 从文学接受是一种阐释活动来说,其阐释的属性来源于作品的 A.认识价值 B.人文关怀 C.客观真理 D.理性内涵

4. 下列孔子所说的文学的功能,可以看作“文学交流”的是 A.诗可以兴 B.诗可以观 C.诗可以群 D.诗可以怨

5. 孔子的“兴观群怨”说中,把文学接受看作认识活动的是 A.诗可以兴 B.诗可以观 C.诗可以群 D.诗可以怨

33

B )

C )

A )

A )

C )

B )

B )

C )

B )

( (( ( ( ( ( ( (

第十五章 文学接受过程

1. 读者在文学阅读活动开始时的情绪状态称为 ( B )

A.期待视野 B.接受心境 C.召唤结构 D.接受动机

2. 读者在文学阅读之先及阅读过程中既成的思维指向与观念结构称为 ( A )

A.期待视野 B.接受心境 C.召唤结构 D.接受动机

3. 刘勰说的“操千曲尔后晓声,观千剑尔后识器”,强调了 ( C )

A.期待视野的影响 B.接受动机的作用 C.欣赏实践的作用 D.接受心境的影响

4. 提出在文学阅读活动中提出“召唤结构”理论的是 A.姚斯 B.伊瑟尔 C.伽达默尔 D.英伽登

5. 文学接受进入高潮阶段的重要标志是 A.虚静 B.期待 C.共鸣 D.回味

6. 最早提出文学欣赏中的“净化”作用的是 A.柏拉图 B.亚里士多德 C.贺拉斯 D.布瓦洛

7. 孔子在齐闻《韶》,竟然“三月不知肉味”,赞叹“不图为乐之至于斯”,是一种欣赏的 A.期待 B.心境 C.延留 D.共鸣

第十六章 文学批评

1. 文学批评的主要对象是 A.文学作品 B.文学思潮 C.文学运动 D.文学创造

2. 马克思主义文学批评也称为 A.社会历史的批评 B.美学的历史的批评 C.伦理道德的批评 D.历史主义的批评

3. 文学批评中的“语言学批评”兴起于 A.19世纪 B.20世纪 C.21世纪 D.古希腊

4. 中国古代儒家文学批评基本上属于一种 A.社会历史批评 B.伦理道德批评 C.审美批评 D.文化批评

34

B )

C )

B )

B )

( A )

( B )

( B )

( B )

( ( ( ( 多项选择题

第一章

1. 文学理论应有的品格包括 (AB )

A.文学理论的实践性 B.文学理论的价值取向 C.文学理论的抽象性 D.文学理论的系统性 E.文学理论的指导性

2. 目前国内外一般把文艺学分为 ( ABD )

A.文学史 B.文学批评 C.文学批评史 D.文学理论 E.文学理论史

3. 以下概念中属于中国文论概念的是 A.虚静 B.净化 C.物感 D.移情 E.神韵

4. 以下概念中属于西方文论概念的有 A.神思 B.净化 C.原型 D.意境 E.移情

5. 从文学创作——文学作品——文学接受这一流动系统形成的文学理论形态有 A.文学价值学 B.文学心理学 C.文学符号学 D.文学文化学 E.文学哲学

6. 从文学创造——艺术价值——文学消费这个流动过程形成的文学理论形态有 A.文学社会学 B.文学信息学 C.文学符号学 D.文学文化学 E.文学价值学

第二章

1. 要建设具有时代精神和中国特色的当代马克思主义文学理论,必须解决的问题包括 A.文学实践 B.指导思想 C.中国特色 D.理论性 E.当代性

第三章

1. 人的生活活动是文学活动的前提,理解人的生活活动的美学意义主要有几方面 A.生活活动导致人与对象之间的诗意情感关系

B.人的生活活动是合规律性的反映

C.生活活动导致人的自觉能动的文学创造

D.人的生活活动使人的感觉能力与感觉器官紧密联系在一起 E.生活活动使文学成为人的本质力量的确证

2. 表现论与再现论比较,有三个方面突出的特点,即 A.强调文学是世界的反映 B.突出作者的决定作用

C.强调文学创作应遵循客观规律 D.强调作者对作品意义的生成

35

ACE )

BCE ) ( BCE )

( ADE )

BCE )

ACE ) BDE )

(( ( ( (E.强调文学天才的作用

3. 以下文论观点属于“文学本体论”理论流派的是 ( BCD )

A.“文以载道”说 B.俄国形式主义 C.英美新批评 D.法国结构主义 E.接受美学

4. 以下理论家中,主张从读者的角度研究文学本质的有 ( BD )

A.什克洛夫斯基 B.姚斯 C.兰瑟姆 D.伊瑟尔 E.艾布拉姆斯

5. 在西方,关于艺术的起源问题影响比较大的学说有 ( BCDE )

A.文以载道说 B.巫术发生说 C.宗教发生说 D.游戏发生说 E.劳动说

6. 英国人类学家弗雷泽在研究巫术与文学关系时提出的两条巫术原理是 A.必然律 B.可然律 C.相似律 D.偶然律 E.接触律

7. 物质生产与艺术发展的“不平衡关系”的两种典型体现为 A.某些文艺类型只能兴盛在生产发展的相对低级的阶段

B.某些文艺类型只能兴盛在生产发展的相对高级的阶段 C.艺术生产与物质生产的发展水平并不是呈正比例的 D.艺术生产发展水平总是落后于物质生产水平 E.物质生产水平总是落后于艺术生产水平

第四章

1. 在广义的文化概念中文化被分为三个层面是 A.物质文化 B.制度文化 C.政治文化 D.饮食文化 E.精神文化

2. 文学属于“更高地悬浮于空中的意识形态领域”,这说明,文学作为一种意识形态 A.不受社会的经济基础的支配 B.最终决定于社会的经济基础 C.与经济基础的关系是直接的 D.与经济基础的关系是间接的 E.与社会的经济基础没有关系

3. 文学的审美意识形态属性表现为 A.无功利与功利的相互渗透 B.形象性与理性的相互渗透 C.情感与认识的相互渗透 D.自然性与社会性的相互渗透 E.物质性与精神的相互渗透

4. 话语蕴藉特点常常具体体现在两种较为典范的修辞形态中,它们是 A.典雅 B.含蓄 C.含混 D.自然 E.清新

5. 话语蕴藉的典范形态之一的含混主要是指话语意义的 A.单一性 B.多重性 C.确定性 D.不确定性 E.完整性

36

( CE )

( AC ) ( ABE )

( B D )

( ABC )

( BC)

( BD )

第五章

1. 社会主义时期一切文学活动发展的根本方向和根本目标是 ( BD )

A.为社会主义经济建设服务 B.为人民服务 C.为政治服务 D.为社会主义服务 E.为特定时期的中心任务服务

第六章

1. 精神生产作为一种“特殊的生产”,其特殊性表现在 A.精神生产现实地创造对象世界 B.精神生产观念地创造对象世界

C.精神生产以符号活动来创造观念世界 D.精神生产是富于个性的自由创造活动 E.精神生产按客观规律进行创造活动

2. 作为创造客体的社会生活的特殊性表现在 A.它是整体的社会生活 B.具有审美价值的社会生活 C.作家体验过的社会生活 D.作家经历过的社会生活 E.曾经出现过的社会生活

3. 作为审美创造的文学创造,其主客体关系的特征表现为 A.创作主体对客体审美价值的评价以情感体验为心理特征 B.创作主体对客体审美价值的评价以逻辑推理为心理特征

C.创作主体对客体审美价值的把握以感性直观为思维特征 D.创作主体对客体审美价值的把握以逻辑思维为思维特征

E.创作主体对客体审美价值的把握以扬弃客体个别性为思维特征

第七章

1. 艺术发现的心理特征可以概括为 A.对创作素材的分析推理 B.作家心灵的蓦然领悟

C.外在机缘与作家内心体验的契合

D.把透过读到眼光所看到的成分注入对象中

E.作家独特眼光和非凡观察力的凝合,体现着深层的心理内容

2. 下列与艺术构思有关的常见和重要的心理现象为 A.回忆与沉思 B.想象与联想 C.灵感与直觉 D.理智与感情 E.意识与无意识

3. 与直觉比较,灵感表现为 A.长久思索、艰苦劳动之后的成果 B.得到推测性的洞察 C.发生在久思不得其解之后 D.获取成熟的答案

37

(BCD )

ABC )

( AC ) BCDE )

ABCDE)

ACD )

( (((E.整体上对事物的判断

4. 与灵感比较,直觉表现为 ( BDE )

A.长久思索、艰苦劳动之后的成果 B.整体上对事物的判断 C.发生在久思不得其解之后 D.往往发生在第一碰头之时 E.得到推测性的洞察

5. 在艺术构思中,“突出”有两种实现的途径: ( BD )

A.省略笔墨 B.浓涂重抹 C.夸张变形 D.淡化背景 E.强化背景

6. 艺术构思中的综合并不是简单的拼凑,综合具有 A.多元性 B.定向性 C.选择性 D.刷新性 E.发散性

7. 在艺术创造中,意识对无意识有制约作用,这是因为 A.无意识是一种潜伏于心灵深处的力量

B.无意识在组合材料时遵循的主导线索是意识提供的 C.对于意识来说无意识是一种异在的力量 D.无意识活动的方向要靠意识指引

E.无意识是作家没有明显觉察到的心理能力

第八章

1. 艺术真实是对生活真实的超越,它是 A.客观的真实 B.主观的真实 C.内蕴的真实 D.假定的真实 E.诗意的真实

2. 情感评价作为“善”的价值追求,应该具有 A.客观真理性 B.高尚的品格 C.功利取向 D.科学的理智 E.历史的理性

第九章

1. 黑格尔从不同历史阶段的艺术内容与形式之间的关系,将艺术分为三种类型: A.现实型 B.象征型 C.浪漫型 D.模仿型 E.古典型

2. 根据文学创造的主客体关系和文学作为意识形态对现实的不同反映方式,文学作品可分为A.现实型 B.象征型 C.理想型 D.模仿型 E.古典型

3. 现实型文学突出地体现了再现性特点,主要表现为 A.精神内容压倒了物质形式

B.物质表现形式压倒了精神的内容

38

( BCD )

( BD ) ( BCDE )

(BC )

(BCE)

(ABC)

( CDE ) C.再现现实生活严格遵守客观规律 D.塑造特定时代社会环境中的人物形象

E.情感表现渗透在情节、场面、人物的描绘之中

4. 现实型文学的主要特征是 ( CD )

A.表现性 B.虚幻性 C.再现性 D.逼真性 E.暗示性

5. 理想型文学的主要特征是 ( CD )

A.再现性 B.逼真性 C.表现性 D.虚幻性 E.暗示性

6. 象征型文学的主要特征是 A.再现性 B.逼真性 C.暗示性 D.朦胧性 E.表现性

7. 理想型文学超越现实,突出表现性,主要表现为 A.再现现实生活严格遵守客观规律

B.塑造特定时代社会环境中的人物形象 C.艺术地创造一个理想的世界

D.塑造特定时代社会环境中的人物形象 E.常以直抒胸臆的方式表现情感

8. 诗歌的基本特征是 A.凝练性 B.结构灵活性 C.结构跳跃性 D.节奏韵律性 E.反映生活的及时性

9. 散文的基本特征是 A.故事情节的完整复杂性 B.题材的广泛性 C.结构的灵活性D.环境描写的细致性 E.抒发感受的真挚性

10. 报告文学的基本特征是 A.及时性 B.抒情性 C.纪实性 D.文学性 E.凝练性

第十章

1. 文学言语除了具有形象性、生动性、凝练性、音乐性外,还具有三个特点是 A.内指性 B.确定性 C.心理蕴含性 D.哲理性 E.阻拒性

2. 文学作品的意蕴层一般又可以分为三个层面是 A.现实生活层 B.历史内容层 C.哲学意味层 D.哲理抽象层 E.审美意蕴层

3. 在中西文中,意象一词归纳起来的几个意思是 A.心理意象 B.内心意象 C.泛化意象 D.审美意象 E.意造之象

39

( CD )

( CE ) ACD )

( BCE )

( ACD )

( ACE )

( BCE )

( ABCD )

4. 审美意象的特征可以归结为 ( ABCDE )

A.哲理性 B.象征性 C.荒诞性 D.求解性和多义性 E.抽象思维的直接参与

第十一章 叙事性作品

1. 文学叙事的两个基本特征是 ( BD )

A.叙事就是叙述作者身边的现实 B.叙事的内容是社会生活事件过程 C.叙事就是实用记事 D.叙事是话语的虚构 E.叙事就是把握省事件的情感意义

2. 在叙事性作品中,叙事的构成包括了 A.叙述者 B.叙述内容 C.叙述话语 D.叙述时间 E.叙述动作

第十二章

1. 抒情作为一种特殊的反映方式,主要表现在 A.抒情反映对象主要是社会生活的精神方面

B.抒情反映是反映对象的客观属性

C.情感反映了主体与客体之间的功利关系 D.情感反映了主体与对象之间的特定关系 E.抒情反映具有评价性

2. 抒情作品可以分为三个主要的结构要素是 A.文字 B.声音 C.画面 D.语言 E.情感

第十三章 文学风格

1. 中国古代风格类型划分的简分法一般把风格划分为 A.刚 B.柔 C.虚 D.实 E.奇 F.正

2. 从风格是文化的关系看,风格要受到以下因素的影响 A.时代 B.民族 C.地域 D.流派 E.政权

3. 下列观点中强调作家创作个性与风格关系的是 A.辞尚体要 B.文以气为主 C. 文本同而末异 D.言,心声也 E.各师成心,其异如面

第十四章 文学消费与文学接受

1. 所谓“文学消费规定着文学生产”主要表现在

40

( BCE )

( ADE ) ( BCE )

( AB )

( ABCD )

( BDE )

( ACE )

A.文学生产为文学消费提供消费对象

B.文学消费决定着文学生产的最后完成 C.文学生产决定着文学消费的方式

D.文学消费制约着文学生产的方式和规模 E.文学生产规定着文学消费的需要

2. 文学消费对文学生产起着重大的作用,主要表现在 ( BDE ) A.文学生产为文学消费提供消费对象

B.文学消费决定着文学生产的最后完成 C.文学生产决定着文学消费的方式

D.文学消费制约着文学生产的方式和规模 E.文学消费体现为文学生产的目的和动力

3. 文学消费不同于一般的商品消费,主要在于它是 A.具有商品性质 B.作为一种特殊的精神产品 C.其产品往往是独创而不可重复的 D.会有价值的损耗 E.具有超时代性

4. 从文学接受的文化属性来说,它是一种 A.生产活动 B.审美活动 C.认识活动 D.阐释活动 E.交流活动

第十五章 文学接受过程

1. 在具体的文学阅读活动中,期待视野主要表现为 A.文体期待 B.形象期待 C.意蕴期待 D.结构期待 E.求知期待

第十六章 文学批评

1. 下列属于传统文学批评模式的是 A.社会历史批评 B.语言批评 C.伦理道德批评 D.心理学批评 E.审美批评

2. 马克思主义文学批评的思想标准主要考察文学作品的 A.文学反映生活的真实性 B.文学形象的典型性 C.作家思想感情的倾向性 D.积极健康的情感性

E.意蕴表现的深刻性

3. 下列批评模式中属于现代批评模式的是 A.社会历史批评 B.语言批评 C.文化批评 D.心理学批评 E.审美批评

41

( BCE )

BCDE )

(ABC)

( ACE )

( ACE ) ( BCD )

联系客服:779662525#qq.com(#替换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