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稿)浅谈锡剧进入无锡地区中小学音乐课堂的可行性

浅谈锡剧进入无锡地区中小学音乐课堂的

可行性

余萍

摘要:我国有近300种地方戏曲,它们各具特色,反映出各地的方言特点、地域文化与风土人情,应得到很好的传承与保护。本文以锡剧为例,从锡剧的独特艺术形式、与民间音乐关系等方面,阐明将锡剧引入无锡地区中小学音乐课堂的可行性。

关键词:中小学音乐课 地方戏曲 锡剧

序言

中国素有戏曲大国之称,被誉为国粹的梅兰芳的京剧体系和前苏联戏剧大师斯坦尼斯拉夫斯基、德国戏剧大师布莱希特的表演体系,被公认为“世界三大戏剧体系”。我国的昆曲也被列入了世界文化遗产的范畴。[1]但在当下的社会中,中国的戏曲艺术却陷入了前所未有的低谷。中华民族有几千年的文化历史,在此期间产生过的戏曲曲种曾经高达600多种,可现如今只剩下300多种,这是值得所有人深思的一个问题。随着当前文化的日渐“快餐”化,再加之现代教育体制、市场机制等方面的鼓动,钢琴、小提琴乃至交响乐这些“舶来品”几乎成了“普及教育”,流行音乐、通俗歌曲也已成了大部分年轻人的钟爱,而对于民族戏曲艺术他们却知之甚少,戏曲成了中老年人的“专利品”。民族戏曲的艺术生命力正在经受时代和观众的考验。中国戏曲正处于十分危险的情况之下。

正是基于这种现状,教育部对九年制义务教育的音乐课程标准进行了修订。“从2008年3月至2009年7月,将在北京、天津、黑龙江、上海、江苏、浙江、

第 1 页 共 11 页

江西、湖北等10个省市中小学开展京剧进课堂试点,一至九年级学生将学唱《包龙图打坐在开封府》、《都有一颗红亮的心》、《穷人的孩子早当家》、《甘洒热血写春秋》、《智斗》等15首京剧经典唱段。” [2]《人民日报》、《音乐教育报》等各大报刊争相报道了这则消息。

教育部在戏曲文化传承面临危难的时候做出这项决定,是想采用教育普及的方式来达到传承和保护传统文化的目的,但既然是以传承和保护民族传统文化为目的,在中小学音乐课堂中列入教学内容的却只有京剧,这种只见“树木”不见“森林”的做法是不是又与其目的相违背了呢?像这样大规模的将京剧引入中小学音乐课堂,是挽救了“国剧”,但却削减了地方戏曲的生存空间,使地方戏曲陷入更加危险的境地。自上世纪五十年代以来 “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方针政策便影响着我国的社会主义事业,并在促进文化艺术发展和科学进步、促进我国社会主义文化事业的繁荣上,取得了显著的功效。戏曲艺术是我国优秀传统艺术中一笔独特的民间艺术宝藏。地方戏曲的艺术价值更是尊为国剧的京剧和贵如宫廷艺术的昆剧所不能取代的。只有让各种地方剧种“百花齐放”,才更有利于民族戏曲文化的传承。因此,中小学的音乐课不应“独尊京剧”,应根据各地的情况制定合适的本土教材,把带有地域文化、乡土特征的地方戏曲纳进课堂,将更符合实际。地方戏曲只有扎好本土的根,才更有利于它的发展。

一、地方戏曲进入中小学音乐课堂的意义

(一)地方戏曲的艺术价值

据《中国戏曲志》中记载,我国拥有民族戏曲394种。在一个国家,有近四百种不同风格和特点的民族戏曲争芳斗艳,不得不说,这是世界的一大奇观。不同的方言、不同的地域文化、不同的风俗特点造就了它们的千姿百态,可以说,以方言为基础的地方戏曲是民族演义传统的表现,是一定区域内特定民众精神娱乐的需要,也是一定历史条件下区域文化生态的反映,它显示着我国民族戏曲艺术的丰富性和多样性。[3]

1. 地方戏曲独具特色的艺术形式

地方戏曲在各民族、各地区的文化传播中发展而来,它渗透着各地独有的历史文化、人民性格和审美情趣,是各地人民在物质生活、精神生活和心理特征方

第 2 页 共 11 页

面的一种体现。各种地方戏曲的形成和发展、音乐与表演特征无一例外的与当地的历史文化、地域特点、方言特点和当地人民的性格有着密切的联系。

以锡剧为例。锡剧俗称“滩簧”,早期也称“花鼓滩簧”,是由明代的一种称作“南词”的声腔发展而来,被誉为“太湖一枝梅”,迄今已有一百五十年的历史。随着时代历史的不同,锡剧在形成和发展的过程中经历了多次“改名”和两次重大的转折。在“滩簧”阶段锡剧经过了三次演变,即为:对子戏、小同场戏、大同场戏时期。“对子戏”的演出形式比较简单,一男一女同台演唱的称“单对子戏”,由两男一组或两女一组的称“双对子戏”。到了清代末叶,由于“对子戏”的发展,内容增多、没有三、五个演员同时出场就无法处理和突破,于是“同场戏”便产生了,这是锡剧史上的一个重要转折点,“同场戏”的产生不仅使锡剧进入城市,更使城市的锡剧达到一定水平继而反过来影响农村锡剧,使滩簧小戏的形式得到壮大和发展。二十年代初期,出现了滩簧班子和京剧演员的合作,并以“新奇”替代了“老戏”,所以这时的锡剧又称“新戏”。“无锡文戏”的诞生,是锡剧史上另一个重要的转折点。民国35年,江苏严禁滩簧,更将之定义为“淫戏”,后由于各界的齐心协力,终于以“无锡文戏”名称公演的《克宝桥》得到了伪省党部派委员潘国俊的称赞,并对无锡文戏在艺术上、社教上都作了相当高的评价。锡剧在这个时间段还吸收了京剧的程式,在服装、道具、布景、唱腔等方面都有了很大的改进,并提高了表演能力,“五四”运动后改称“文戏”,解放前后叫“常锡文戏”,五十年代初称为“常锡剧”,锡剧是其简称。[4]

在地域特点上,由于无锡地处江南水乡,有着优美的环境,境内以平原为主,星散分布着低山、残丘,因此山歌、小调在无锡的农村中盛行。无锡锡山区羊尖镇严家桥一带的人们擅唱山歌,“东乡调”便起源于此,“东乡调”本是农民自唱自乐的山歌、小调,后由太湖沿岸传播开来,受到“弹词”、“宣卷”、“说因果”等说唱艺术的影响,尤其是无锡县农村中特有的民间舞蹈“调采茶”的影响,开始演唱生活中的小故事,初具了“滩簧”的雏形,因此“无锡滩簧”早期又称作“无锡东乡调”或“东乡小曲”。这与山东省的地方大戏山东梆子,因其流行地之一是在素有“武术之乡”之称的鲁西南的郓城、梁山地区,而成就了它的另一看点,山东梆子的武打戏是一样的。山东梆子的武打戏除了讲究套路、翻打外,还讲究真刀真枪,对演员的武打功夫要求相当严格。如此等等。

第 3 页 共 11 页

以民间的山歌、小调发展而来的锡剧,至今在演唱方式上还保留着唱山歌的本色,使用本嗓演唱。唱词都是些口语化、通俗化的群众语言,有的则是山歌和民谣的汇合。在唱腔上,由于地区语音的不同,锡剧又有“无锡滩簧”和“常州滩簧”之分,它们各自使用当地的方言进行演唱。

锡剧的音乐抒情优美、悦耳动听,唱腔甜美细腻、委婉流转。它没有山东梆子的粗犷豪迈,也没有昆曲的华丽妩媚,有的只是江南水乡的平静、甜美,它的特点处处显露着江南人民柔美、温和、纯真的性格。此外由于锡剧植根在农村,和农民有着密切的关系,所以它有着朴实的语言和浓厚的乡土色彩。

各地的地方戏曲无论从音乐、唱腔还是表演特征上都与当地人民的个性特点有着很大的联系。北方的剧种一般粗犷豪放、高亢激越。表现了北方人的豪爽、大气、直率的性格特征。如山东的梆子戏,吕剧等。而南方剧种则表现的抒情优美、柔丽委婉,使得南方人温和、细腻的性格特征尽显其中,如无锡的锡剧,以及有着“南戏活化石”之称的泉州梨园戏。

综上所述,我们可以清楚的看到地方戏曲所具有的民族性、地域性的特点,一方水土造就一方的地方戏曲艺术。有着本土气息的地方戏曲对于几乎从不接触戏曲的中小学生来说,增加了几分亲切感。因此,在各地中小学音乐课堂引入具有当地特色的地方戏曲,不仅可以使学生产生学习的兴趣,而且由地方戏曲将他们引入戏曲艺术的殿堂,就会更加的容易,这也将更好的达到戏曲传承的目的。

2. 地方戏曲与民间音乐、原生态音乐密切相关

在提倡多元文化的今天越来越多的人开始关注和重视民间音乐和原生态音乐。它们所展示出的独特地艺术魅力也在被更多的人们所接纳和喜爱。我国的众多地方戏曲都起源于原生态歌谣,它与民间音乐、原生态音乐互相促进,相互依存。如越剧是浙江湖州一带的民间曲艺“三跳”传至嵊县,结合当地方言及“么牛调”后逐步形成的民间小戏。湖南花鼓戏是产生和流行于湖南各地小戏的泛称,

[4] 是来源于当地的采花灯等民间歌舞,又吸取了当地民歌的音乐而最终形成的。

锡剧也不例外。锡剧是在本地民间山歌小调、宣卷、唱春、调采茶和南词的基础上,吸收了外地的民歌小调,如凤阳花鼓,逐渐发展而来的。

另外,锡剧对无锡地区的民间艺术也有一定的影响。如民间音乐家华彦钧先生(阿炳)。从他的学艺经历中我们不难看出他对江南的民歌、戏曲、丝竹、吹

第 4 页 共 11 页

联系客服:779662525#qq.com(#替换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