巢湖北部地区地质构造概述报告

构造地质学课程设计

二段:厚7.14米。下硅质层:含燧石结核或团块灰岩,黑、灰黑色灰岩,夹黑色薄燧石层及生物碎屑粉砂质泥岩。

三段:厚40.75米。灰黑色中厚---厚层含生物泥晶石灰岩。本报段以不含燧石为特征。

四段:厚22.52米。(上硅质层):黑色中薄层硅质岩、深灰色含燧结核白云质灰岩及薄板状硅质灰岩互层。:灰、深灰色含燧石结核灰岩、白云岩质灰岩。本组总厚度171.27米,属浅海沉积。 与下伏石炭系船山组假整合接触。 (2)孤峰组(P1g)

孤峰组由薄层黑色硅质岩及薄层棕、褐、紫等色泥岩组成。下部和上部主要为灰色薄层泥岩或页岩,下部含有磷结核,中部:黑色薄层放射虫硅质,水平层理。

孤峰组总厚度在25.28米,为浅海盆地中较深水环境的硅质岩沉积。 与栖霞组整合接触。 (3)银屏组(P1y)

下部以灰、深灰色泥岩及页岩为主组成,向上粉砂岩逐渐增多。本组厚度在30.11米,茅口晚期成为滨岸沿泽的陆屑沉积的特征。

与孤峰组整合接触。 2)上统:

(1)龙潭组(P2l)

本组为一套滨岸沼泽相的含煤沉积,可以为三部分。

下部:灰黄、青灰色中厚层细粒岩屑长石英砂岩及含砾砂岩,夹黑色薄层泥岩。

上部:青灰、灰黑、灰黄色薄层泥岩、粉砂质泥岩、粉砂岩,夹煤线。 龙潭组煤层

顶部:灰黑色中厚层泥晶白云质生物碎屑灰岩,含燧后团块及条带,俗称\压煤灰岩\。

龙潭组在巢湖北部地区厚度为36.38m主要分布在俞府大村向斜核部炭井村一带及平顶山向斜平顶山四周,但掩盖较多,剖面不全,但三部分划分可以分得出来。区内顶部灰岩呈透镜状,与大隆组硅质岩沉积易于划分。

与下伏银屏组整合接触 (2)大隆组(P2d)

本组岩性较稳定,以灰黑色薄层硅质岩、炭质硅质岩及紫色泥岩、炭质页岩、硅质页岩为主,本组厚度为20.48米,属海洋深水盆地沉积。

与下伏龙潭组整合接触。 (四)中生界: 1、三叠系:

巢湖北部地区三迭系主要发育在平顶山向斜核部平顶山-马家山-阴都山一带。以马家山剖面为代表。 1)下统:

(1)殷坑组(T1y)

本组厚83.76米,可分为上、中、下三部分。

下部:浅灰绿、黄绿色泥岩、含粉砂质泥岩,夹薄层泥灰岩,下部泥岩中局部含钙质结核或似瘤状灰岩。底部为厚约1厘米的黄色泥岩。厚22.76米。

第 8 页

构造地质学课程设计

中部:灰黄色粉砂质泥岩夹灰色中薄层泥质条带灰岩或

似瘤状灰岩。厚22米。

上部:灰绿色钙质页岩夹薄层泥质灰岩及薄层条带白云质灰岩。厚39米。属半深海沉积环境。

与下伏二叠系大隆组整合接触。 (2)和龙山组(T1h)

本组厚约21.24米。可分为上、下两部分。

下部:灰黄绿、棕紫色薄层似瘤状灰岩与钙质泥岩层,近上部质泥质灰岩厚9.34m。

上部:灰色薄层灰岩夹黄绿色薄层似瘤状泥质灰岩及泥岩。厚11.9m。属半深海盆地沉积环境。

与下伏殷坑组整合接触。 (3)南陵湖组(T1n)

岩性主要为中厚-厚层微晶石灰岩,局部夹瘤状灰岩及泥灰岩,其中见三层砾屑石灰岩。

与下伏和龙山组整合接触。 2)中统:

东马鞍山组(T2d)

本组代表青龙群顶部白云岩和含膏、盐白云岩(盐溶角砾岩)段。根据岩性特征可以分为上、下两部分。

下部:灰、深灰色薄、中层灰岩,底部为灰、浅紫红色含石膏假晶灰质白云岩,

上部:灰、灰黄厚层至块状角砾岩状灰岩及泥质灰岩、泥质白云质灰岩。 本组可能属蒸发台地潮上低能环境沉积。其底界以出现含鸟眼构造之白云岩为界。由于化石稀少仅采获少量牙形刺化石,因此仅依据岩性及层序与怀宁地区对比而确定。

与下伏下统南陵湖组整合接触。 2、侏罗系:

出露较少,巢湖北部地区仅零星见于俞府大村向斜南部,如东侧小山村附近。西侧九棵松-铸造厂-变电所一带。前者仅发育底部灰白色砾岩层及部分灰黄、黄褐色中至薄层长石石英砂岩夹细砂岩薄层,不整合覆于二迭系栖霞灰岩之上。而后者底部砾岩夹中粗粒灰黄、浅灰色长石石英砂岩,不整合于五通组之上。其上部逐渐出现黄绿、紫红色等细砂岩、粉砂岩、页岩及薄层细砂岩互层。

(五)新生界:

实习区内新生界主要为第四系,主要为主要为中更新统(Q2)洞穴堆积及全新统的残坡积物。为各色粘土、亚粘土、碎屑等杂物,不整合与下伏各系地层之上。

2.2 构 造

本区位于扬子板块的东北部、郯庐断裂带的东侧、半汤复式背斜的西翼。南缘以桥头集—东关断层为界,西缘以夏阁—圣桥断层(滁河断裂带的一部分)为界。区内位于特提斯构造与太平洋构造的交汇处,中生代以来的构造活动强烈,并奠定了区内的构造格架,尤其是印支运动在本区表现最为明显,以NNE—SSW向褶皱为主,伴随有一系列的纵断层、横断层和斜断层。

2.2.1、褶 皱

第 9 页

构造地质学课程设计

本区位于半汤复式背斜西翼,以三个二级褶皱为主要构造形式,自东向西主要由俞府大村向斜、凤凰山背斜、平顶山向斜组成。出露地层有志留系(S)、泥盆系(D)、二叠系(P)、三叠系(T)。其中二叠系龙潭组(P2l)为俞府大村向斜核部地层,而三叠系殷坑组(T1y)、和龙山组(T1h)、南陵湖组(T1n)和东马鞍山组(T2d)地层则构成俞府大村向斜核部,凤凰山背斜核部由志留系(S)组成。三个褶皱两翼的地层产状基本正常,局部倒转。轴迹方向为20゜—30゜,枢纽均向SSW倾伏,倾伏角15゜—26゜不等。由于多期构造运动的影响,轴面倾斜且弯曲,甚至铰纽。褶皱相互平行排列,加之褶皱枢纽倾伏,在平面上表现为“M”形展布的低山地貌,南端则被EW向桥头集—东关断层横切而终止。多期构造运动的叠加,使区内形成的褶皱大都斜歪,局部倒转,次级小褶皱颇为发育,特别在两个向斜核部尤为明显。褶皱多被断裂破坏,并有岩浆侵入。

(一)向斜:

1、俞府大村向斜

位于本区东北部,分布于猫耳洞—大理寺—炭井村—俞府大村一带,规模较大,总体构造线的方向为NNE—SSW。向斜核部由二叠系大隆组(P2d)、龙潭组(P2l)、栖霞组(P1q)、孤峰组(P1g)的地层组成,两翼分别由石炭系船山组(C3h)、和州组(C2h)、高骊山组(C1j)、金陵组(C1j)、泥盆系五通组(D3w)、志留系坟头组(S2f)、高家边组(S1g)的地层组成。由于受构造多期运动的影响,该向斜大部分直立并且局部倒转,甚至铰纽,特别在其核部栖霞组(P1q)、龙潭组(P2l)、大隆组(P2d)地层发生强烈揉皱,枢纽起伏,向SSW倾伏,轴面倾向NW,倾角变化很大。该向斜NNW端在本区石刀山北部转折,并且扬起,其SSW端被本区南部近EW向的桥头集—东关断层切断而倾伏终止。该向斜被许多断裂错切,并有岩浆侵入。由于俞府大村向斜在空间的展布形态复杂多变,因此,根据其在不同部位的表现特征,可将其分为六个部分进行分段研究、描述: (1)斜歪倾伏褶皱

本段位于288高地—小李家以北至305高地北侧,主要为俞府大村向斜的转折部分。总体构造线的方向为NNW—SSE,其枢纽产状:234゜∠32゜,轴面产状:285゜∠74゜,两翼岩层夹角50゜。该段出露长度约1公里,宽约1.5—2公里。组成核部的地层为下二叠统栖霞组(P1q)地层,组成翼部地层依次为石炭系(C)、泥盆系五通组(D3w)、志留系中下统(S1+2)的地层。从东翼经转折端至西翼,地层产状分别为264゜∠60゜,172゜∠83゜,320゜∠82゜,东翼缓,西翼陡,而且西翼石炭系(C)地层局部倒转。

该段被多条断层破坏,地层被错切。由石炭系(C)构成的褶皱转折端明显加厚,呈紧闭的顶厚褶皱,地层直立,局部甚至倒转,北端扬起,并发育大量的放射状小断层和节理发育。在转折端西侧,即305高地西北侧,可见三条走向近70゜方向的断层,断层面倾向西北,由于重力作用,使石炭系(C)地层沿断层面滑动坍塌,形成三个阶梯,并且石炭系黄龙组(C2h)、船山组(C3c)

第 10 页

构造地质学课程设计

地层重复出现,并可见金陵组(C1j)、高骊山组(C1j)和和州组(C2h)的地层夹在其中。

该段二叠系(P)地层同样构成紧闭的顶厚褶皱。 (2)直立倾伏褶皱

本段位于356高地—256高地以北,出露长度约800米,宽约2.5公里,枢纽产状为228゜∠42゜,轴面产状:280゜∠88゜,两翼岩层夹角46゜。组成核部的地层为二叠系(P)石灰岩,大部分被第四系(Q)松散沉积物,组成两翼的地层依次为石炭系(C)、泥盆系五通组(D3w)、志留系中下统(S1+2)的部分地层,两翼地层产状:东翼250゜∠30゜,西翼136゜∠78゜,东翼缓,西翼近于直立。

该段被NWW—SEE方向和NEE—SWW方向断层破坏,地层被错开。在大理寺水库南西侧约300米左右的地方,可见二叠系栖霞组(P1q)灰岩构成的转折端被扁井—大理寺纵断层切过并错开,形成两个“耳朵”。

向斜核部的栖霞组(P1q)灰岩强烈揉皱。 (3)斜歪倾伏褶皱

位于320高地—177高地以北,其枢纽产状30゜∠46゜,轴面产状298゜∠58゜,两翼岩层夹角68゜,由枢纽倾伏方向(30゜)可以看出,俞府大村向斜的枢纽起伏不平。俞府大村向斜在本段出露长度约800米,宽约3公里。核部由二叠系栖霞组(P1q)灰岩组成,两翼依次由石炭系(C)、泥盆系五通组(D3w)、志留系(S)的地层组成,东翼产状250゜∠46゜,较缓;西翼产状348゜∠55゜,倒转。

本段被断层破坏较严重,主要为NWW—SEE向的横断层和NNE—SSW向的纵断层,造成地层的错动和重复。核部地层多被第四系(Q)松散沉积物覆盖。 (4)直立倾伏褶皱

该段位于狮子口—岠嶂林场以北,出露长度约1.5公里,宽约3公里。其枢纽产状为:204゜∠28゜,轴面产状298゜∠86゜,两翼岩层夹角70゜。核部与两翼地层的组成与前述相同,只是两翼地层产状有所变化,东翼产状292゜∠51゜,西翼产状137゜∠40゜,比前述地层正常,且两翼均较缓。

本段受断层影响,地层造成错动和重复,伴随着构造运动,有岩浆侵入,出露的岩体大致位于NWW—SEE方向。 (5)斜歪倾伏褶皱

位于区内310高地—俞府大村以北地段,出露长度约900米,宽3.5公里,枢纽产状220゜∠14゜,轴面产状306゜∠45゜。在该段,俞府大村向斜向SSW方向展开。组成核部地层为零星出露的二叠系上统及下统地层,西翼则由石炭系、泥盆系五通组(D3w)、志留系部分地层组成,产状较缓,东翼295゜∠30゜,西翼135゜∠45゜,向斜核部大部分被第四系(Q)松散沉积物覆盖。

第 11 页

联系客服:779662525#qq.com(#替换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