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学概论教案

13

教学重点:群体和初级群体的含义及其基本特征 教学难点:影响群体凝聚力的因素、群体关系 教学方法:讲解、讨论 教时安排:2 教学内容

1. 社会群体概述

一、群体的含义

1、广义和狭义的社会群体的含义

(1)广义的社会群体:繁殖一切通过持续的社会互动或社会关系结合起来进行共同活动,并有着共同利益的人类集合体。

(2)狭义的社会群体:指由持续的直接的交往联系起来的具有共同利益的人群。 2、社会群体不是人的简单聚合,也不同于统计学上的“群体”。

3、群体的特征

(1)有明确的成员关系。 (2)有持续的相互交往。 (3)有一致的群体意识和规范。 (4)有一定的分工协作。 (5)有一致的性行动能力。 二、群体存在的基础 1、生物基础:本能

(1)达尔文认为人是社会性的动物。

(2)麦孤独:“合群”诗人的本能,人具有乐群性。

(3)交换论的观点:个人加入群体,并遵从群体规范,是为了从群体中的其他成员进行感情或物质交换。获通过实现群体目标来获得自己单独无法取得的更大的利益。

2、社会基础:群体是社会生产过程中的产物,群体生活是社会的本质,群体本身具有自我维持性。

3、帕森斯关于群体得以持续存在的条件。 三、群体的类型

1、初级群体与次级群体 2、正式群体与非正式群体 3、内群体和外群体 4、隶属群体与参照群体 5、血缘、地缘、业缘和趣缘群体

1. 社会群体结构及其作用过程

一、群体凝聚力

1、群体凝聚力的含义:群体吸引其成员,把成员聚集于群体中并整合为一体的力量。 2、影响群体凝聚力的因素

(1)群体吸引力及其成员对吸引力的觉察。 (2)群体利益的一致性与否。 (3)成员是否遵循一致性原则和互补性原则。 (4)群体对领导的了解与信任程度、领导资格获取是否合法。 (5)有无外界压力。

二、群体规范

群体规范的含义:指在某一特定群体活动中,被认为是合适的成员行为的一种期望,是群体所确立的一种中标准化观念。

1、群体规范形成的心理机制

(1)定格——经验的格式化和规范化。 (2)模仿、暗示、从众、服从等。

(3)谢里夫的光点实验:大家的共同反应模式代替了个人的反应模式。群体共同的反映模式具有一定的规范效力。

14

2、群体规范的作用

3、群体规范的效用范围 三、群体内关系

1、群体规模 2、莫雷诺的“社网图” 3、信息沟通方式 四、群体与领导

1、主要领导方式:工具性领导;表意性领导 2、领导作风:权威型;民主型;放任型

3、群体决策

(1)含义:指在群体活动中,群体针对遇到的问题而做出判断和决定的过程。 (2)群体决策过程:搜集信息、估价、做出决定。 (3)决策冒险和失误:群体压制个人、责任分散。

1. 初级社会群体

一、关于初级社会群体的研究 1、经典研究

(1)滕尼斯:社区与社会

(2)库利提出“初级群体”概念

(3)托马斯和兹纳涅斯基的“在欧洲和美国的波兰农民”的研究,施拉舍“帮伙”研究。 (4)“霍桑实验”、怀特的《街角社会》 2、小群体研究的进展

(1)个体、群体和社会之间三位一体的关系正在逐渐得到认识。 (2)小群体研究的重点转移 (3)实验法应用 (4)参与观察 (5)系统论正在应用于小群体研究。

二、初级群体的基本特点

1、成员有限 2、直接的、经常的面对面互动 3、成员间相互扮演多重角色,表现了全部个性 4、成员间交往富于感情 5、成员难以替代 6、群体间整合程度高 7、群体依靠非正式手段

三、初级群体形成的条件

1、活动空间的接近 2、接触时间长 3、交往自由,不受过多约束 4、交往各方角色、地位间的社会差异小。

四、初级群体的功能 1、正功能

(1)承担社会化的任务 (2)满足情感需求 (3)有利于维护社会秩序 2、负功能

(1)压抑个性,限制了人的积极性

(2)正式组织中的初级群体,可能干扰正式关系,破坏组织结构,妨碍组织效率的提高和组织目标的实现。

五、我国社会转型期的初级群体

1、从群体成员资格的获取看,人们选择、组合初级群体的自由度有所增加。 (1)从初级群体的发展趋势看,转型期初级群体将日渐衰落。 (2)初级群体的功能不断转移和降低 (3)初级关系日趋松懈

(4)一些初级群体名存实亡

2、从初级群体日趋衰落对社会生活的影响来看,既有其积极的一面,又有其消极的一面 (1)为个人提供更多的个人自由。 (2)可能促进更大范围的社会整合。 (3)有利于社

15

会走向合理化。 (4)削弱了非正式控制手段的影响,增加了社会控制的难度,并带来人际关系的疏远、冷漠,妨碍了感情生活,导致了一些社会问题。

布置作业:

1、思考题:(1)社会群体的含义及其特征。(2)社会凝聚力及其影响因素。(3)初级群体的含义及其特征。

2、推荐阅读:(1)美国 戴维 波普诺:《社会学》(第十版),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9年版。(2)费孝通:《乡土中国》,北京,三联书店,1985年版。

第八章 社会组织

教学目的:让学生理解和掌握组织的概念及其特点,理解组织目标对社会组织的意义,了解组织结构中非正式组织的功能,掌握科层制理论并了解其意义。 教学重点:组织、组织目标的含义;科层制理论。 教学难点:组织管理的相关理论 教学方法:讲解、讨论 教时安排:4 教学内容

基本假设:个人 社会

1. 社会组织概述

一、社会组织的含义与构成要素 1、组织的含义

(1)广义组织:指一切人类共同活动的群体。既包括象家庭、家族、村社等群体,也包括象工会、政党等次级群体。

1. 狭义的组织:指为了实现某种共同目标,将其行为彼此协调与联合起来所

形成的社会团体。

2、社会组织的特征

(1)现代组织的非人格化特征

(2)现代组织的整体合理性与个体非合理性 (3)现代组织的道德与非道德性的两重行特征

3、社会组织的构成要素:规范、地位、角色、权威 二、组织的研究变项

1、组织内的基本变项 2、输入系统的变项 3、输出系统的变项 4、环境变项 三、社会组织的分类(自学)

1. 社会组织的目标

一、组织目标的含义及分类 1、组织目标的含义

(1)含义:组织目标是每个组织都必须通过自身的活动去达到的某种有待实现的未来状态。 (2)组织目标对组织存在和发展的意义 第一,组织目标是组织的灵魂。

16

第二,组织目标是确定组织活动路线的基础。 第三,组织目标是衡量组织活动效益与效率的标准。 2、组织目标分类

(1)主要目标与次要目标; (2)长期目标与短目标 (3)平衡目标与改进目标; (4)显目标和隐目标 二、组织目标的制定和实施 1、制定原则

(1)互惠原则 (2)评估原则 (3)选择原则 2、组织目标的实施

实施过程中应注意的问题:一是选择的时机要恰当;二是检查所制定的目标是否为组织实际追求的目标。 三、影响目标的因素

1、文化环境对目标的影响

2、组织内不同目标层次的相互影响 3、组织参与者对目标的影响 四、组织目标实现程度及其评估

1、有效性 2、效率 3、人道主义或人文关怀

1. 社会组织结构

一、组织结构的含义

组织结构是指组织内部正是规定的比较稳定的相互关系形式。 二、正式结构

1、正式结构是指导组织成员活动的一套明确陈述的规定、纪律和程序。 2、正式结构的显功能:富有效率的达成组织目标。 3、正式结构提供的正式约束:奖、惩。 4、正式组织是以正式结构为主的组织。 三、非正式组织

1、非正式结构是指由群体成员的互动形成的人际关系。 2、非正式结构的功能

(1)正功能:有助于组织适应千变万化的社会环境;有助于组织获得更高的效率。 (2)负功能:抵制变革;目标冲突;遵从行为问题;谣言问题。 四、我国社会转型期组织结构的特点和任务 1、改革前后组织结构的特点和任务 2、转型期组织结构变化

3、转型期组织结构调整的任务

1. 社会组织的管理

一、组织管理的含义:组织管理是指运用权威来协调组织内部的人力、物力以实现组织目标的活动,主要目的是提高组织活动的效率,这种效率除了受环境的影响之外,还依赖于对组织的管理。

二、组织管理理论的发展

1、传统组织管理理论

(1)泰罗的科学管理思想 (2)亨利. 法约尔的行政管理理论 (3)马克斯 韦伯的科层

联系客服:779662525#qq.com(#替换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