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社会学概论教案
第一章 社会学是生么
教学目的: 让学生把握社会学的研究对象、学科地位;明确社会学与其他学科的关系;了解社会学的功能。
教学重点:社会学的研究对象。
教学难点:社会学与其他学科的关系,社会学的视野 教学方法:讲解、讨论 教时分配:2 教学内容
1. 社会学的学科视野
2. 社会学作为一门学科仅170年的历史。孔德1838年出版的《实证哲学教程》第四卷
中正式使用“社会学”这个术语。并指出“社会学”就是关于社会现象根本原则的实证研究。他把宇宙现象分为五类:天体现象——天文学、物理现象——物理学、化学现象——化学、生理现象——生物学和社会现象——社会学。 一、多维的学科视野
1、案例1:谈谈穿衣。 2、案例2:有效需求不足的社会学分析。 二、社会的研究对象
关于社会学的研究对象,学术界约有几十种之多,概括起来有三大类:一是社会和社会现象(主要代表是孔德、涂尔干、斯宾塞等);二是个人和社会行动(以韦伯为主要代表);三是其它。
近年来,我国社会学者将其归纳为6种看法: (1)社会的结构、功能、发生、发展的规律(归入社会); (2)人们的社会行为规律(归入人和社会); (3)社会良性运行和协调发展的条件和机制(归入社会); (4)人和社会的相互作用(归入人和社会); (5)社会现象及相互联系(归入社会); (6)社会生活的结构和联系(归入社会)。
以上各种看法是不同的社会学家从其特定的视角出发所表达的自己的理论观点和研究宗旨。我们可以根据我们自己的学术观点同意或者部分同意上述观点中的任一定义,也可以自行进行学术界定。
1. 社会学对象与社会学基本问题
1、社会学的基本问题:社会与个人关系问题
原因分析:第一,定义社会学对象或侧重社会,或侧重个人,都离不开两者的关系;第二,区别社会学派的依据,如,唯名论和唯实论论、实证论和反实证论、整体论和个体论;第三,确立社会学的准绳;第四,社会学的主要内容无不直接或间接地包含着两者的关系。 2、从社会学的层次结构看社会研究对象及其与社会学基本问题的关系第一、社会学基本问题层次,即“元问题” 层次——社会哲学层次;第二、社会学对象问题层次,即学科的“本问题”中的总问题层次;第三、社会学范畴层次。
1. 社会学研究范式
2
范式,是我们用来组织我们的观察和推理的基础模型或是参考框架。下面介绍几种社会科学的范式。
一、实证主义的范式
1、孔德的实证主义 2、斯兵塞的社会达尔文主义 3、涂尔干的实证主义 二、冲突范式
1、马克思的冲突论 2、齐美尔的冲突论 3、科塞和达伦多夫的冲突论 三、功能主义范式
1、帕森斯的功能主义 2、默顿的功能主义
四、理解的范式
1、韦伯的理解社会学 2、符号互动论 3、常人方法论 4、女性主义 5、建构主义 五、结构主义的范式:吉登斯的结构二重性
1. 社会学的研究方法
一、测量和抽样法 二、观察和实验法 三、调查研究法 四、定性和定量研究法
1. 社会学在中国
一、社会学的功能 1、认识功能
第一、向人们提供科学的社会知识,告诉人们社会现象是什么(描述)、 为什么(解释)、将来怎样变化(预测)。
第二、提供社会学的视角、社会学的方法,帮助人们获得新知识。 2、社会学的实践功能或实践意义 第一,指导功能;第二,服务功能。
1. 型中的中国社会和成长中的中国社会学
1、第一阶段19世纪末——20世纪40年代末代西方社会学的传入和成长。 2、第二阶段1952——1979社会学研究停滞阶段。 3、第三阶段1980—— 社会学恢复、重建和发展。
布置作业:1、思考题:(1)什么事是社会学的研究对象,如何正确把握它。(2)社会学主要的研究范式。(3)社会学主要研究方法。(4)建树社会学在中国的发展。 2、推荐阅读:(1)郑杭生,李迎生:《中国社会学史新编》;(2)郑杭生:《社会学对象问题新探》。 第二章文化
教学目的:让学生掌握文化的含义及其特性,了解文化的不同区分,理解主文化与亚文化的关系,了解文化的基本结构,掌握文化的功能
教学重点:文化的含义及其特性、文化的功能
教学难点:主文化与亚文化的关系、文化中心主义与文化相对主义、文化边际 教学方法:讲解、讨论 教时安排:2 教学内容
3
第一节 文化的含义与特性
一、文化的含义:
1、英文,文化一词culture愿意为:耕耘、耕作之意。因此,文化的初始含义为人们对于自然界的开拓之意。
2、文艺复兴时期认为凡是非自然的现象都属于文化现象。其代表的是德国学者普芬多夫的文化定义;文化是社会人的活动所创造的东西和有赖于人和社会生活而存在的东西的总和。即文化既包括物质因素,也包括非物质因素。
3、文化只包括精神因素。
4、关于文化的定义是多种多样的。人类学家克罗伯和克拉克洪在论文《关于文化的概念与定义》中述及关于文化的160种定义。
5、总结:文化室与自然想不通的人类活动的全部成果,它包括人类所创造的一切物质的与非物质的东西;也可以说,自然界本无文化,凡是经人“耕耘”的一切均为文化。 二、文化的特性
1、文化具有超生理性和超个人性。 2、文化的复合型。 3、文化的象征性。他指文化现象是具有广泛的意义,文化的意义要远远超出文化现象直接表现的那个狭小的范围。 4、文化的传递性。纵向社会化与横向交流。 5、文化变迁与文化堕距。
(1)文化变迁的诱因:自然条件的变化、不同文化之间的接触、发明与发现。 (2)文化堕距(culture lag)。文化变迁速度的不一致→文化个部分之间的不平衡、差距、错位。一般的物质文化快于非物质文化的变迁;非物质文化变迁也不同步,一般的:制度变迁→风俗、民德变迁→价值观念变迁。
1. 文化的区分
一、物质文化与非物质文化(理念文化与制度文化) 二、主文化和亚文化
1、主文化的含义。 2、亚文化的含义及其分类 3、亚文化与主文化的区别和联系 三、主文化与反文化
1、反文化的含义 2、主文化和反文化是相对的 四、评比性文化与非评比性文化
1、评比性文化与非评比性文化的含义 2、中性文化的功能
第三节、文化的结构
一、文化特质、文化从与文化模式
1、文化特质:组成文化的基本要素或最小单位。
2、文化丛:指因功能上相互联系而组成的一组文化特质。文化特质和文化丛构成了文化的基本内容,但他们还不等于社会文化的全貌。
3、文化模式:一个社会中所有文化内容组合在一起的特殊形式和结构。文化模式有特殊和普遍之分。
二、文化中心主义与文化相对主义
1、文化中心主义(ethnocentrism)亦称种族中心主义→排外→文化霸权主义。 2、文化相对主义(relativism) 三、文化震惊与文化边际
1、文化震惊:指生活在某一种文化中的人,当他初次接触到另一种文化模式时所产生的思想上的混乱与心理上的压力。
2、边际文化(marginal culture):指文化的边缘带,或两种文化的交界地带。 第四节 文化的功能
4
一、文化是社会或民族分野的标志。 二、文化使社会有了系统的行为规范。 三、文化使社会团结有了重要的基础。 四、文化塑造了社会的人。
布置作业:1、思考题:(1)理解文化、文化震惊和边际文化的含义。(2)试比较文化中心主义与文化相对主义。(3)理解文化的功能。
2、推荐阅读:(1)美国 本尼迪克特:《文化模式》,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1987年版。(2)司马云杰:《文化社会学》,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1年版。(3)美国 奥格本:《社会变迁:关于文化和先天的本质》,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1989年版。 第三章 人的社会化
教学目的:让学生掌握社会化的含义,了解社会化的类型、条件和内容,理解社会化的相关理论,直到社会化的基本内容。
教学重点:社会化的涵义、相关理论和内容 教学难点;社会化相关理论 教学方法:讲解、讨论 教时安排:2
教学内容 社会化概述 一、社会化的含义 1、狭义和广义的社会化观
(1)狭义的社会化:主要研究对象——儿童,研究的重点是个体如何从一个“生物人”转化为一个“社会人”。
(2)广义社会化:社会化不仅是一个从“生物人”向“社会人”转变的过程,而且是一个内化社会价值标准、学习角色技能、适应社会生活的过程。成年人生活中同样存在这样一些问题。
(3)广义研究的新发展
一是强调研究具有社会义的问题,亦即研究个体的社会化对整个社会良性运行和协调发展的意义,以及个体社会化过程中社会环境因素所起的作用。
二是扩大“个体”概念的内涵:由“个体社会化”→“群体”社会化。 2、对社会化理解的三个不同视角
(1)文化的视角:社会化被看作一个文化传递和延续的过程,社会化的实质是社会化(核心是价值标准)的内化。
(2)人格发展的视角:社会化被视为一个人的个性形成和发展的过程,社会人就是经由社会化过程而形成有个性的人。
(3)社会结构的视角:社会化就是要使人变得更具有社会性,就是一个角色学习的过程。社会化的本质就是角色承担。在此过程中,个体逐渐了解自己在群体或社会结构中的地位,领悟并遵从群体和社会对这一地位的角色期待,并学会如何顺利地完成角色义务。
(4)定义:社会化是指个体在于社会的互动过程中逐渐养成独特的个性和人格,从生物人转变成社会人,并通过社会化的内化和角色知识的学习,逐渐适应社会生活的过程。 二、社会化的类型
1、初始社会化(primary socialization) 2、预期社会化 3、发展社会化 4、逆向社会化(reversal socialization) 5、再社会化(resocialization)
1. 社会化的条件和主体